政府資訊公開:“曬成績”還要“自揭短”
- 發佈時間:2015-02-08 15:19: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次力度空前的政府資訊公開,卻遇到了格外“挑剔”的公眾:歲末年初,國務院各部委、全國各省份2014年資訊公開工作的“成績單”集體上網晾曬,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儘管範圍和力度空前,但有人仍呼“不過癮”,認為“揭短”太少,“自我點讚”太多。
作為打造“陽光政府”的重要措施,資訊公開如何才能讓公眾更滿意?
破天荒第一次 資訊公開“成績單”集體曬
“破天荒第一次”,有公眾如是評價。在國務院要求和督察下,國家各部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集體在中國政府網上晾曬全年的資訊公開成績單,接受社會監督。
資訊一經發佈,立即吸引了眾多眼球。截至發稿時,參與點讚評判的達3萬人次,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的報告稱,這樣首次大規模集中晾曬“成績單”,是政府資訊公開工作的一個創新。
此輪晾曬不但規模空前,而且格外趕早。按照資訊公開條例要求,政府資訊年度報告需在3月31日前發佈,而在往年實際操作中,仍有不少部門“誤點”。但今年,由於國務院辦公廳嚴格督查,各部門“交作業”的時間大為提前。一些部委和省份的報告內容較詳實,被公眾稱為“走心了”。例如教育部、衛計委等。交通運輸部則贏得了“最圖文並茂”稱號,報告中“貼心”地附上了大量網站截圖,展示對應資訊在自家官網的位置。甘肅、安徽、北京等地的報告也被認為“充實有料”。
有的部委主動自我揭短,博得了本輪“最實誠報告”之稱。如國家林業局提出“資訊發佈時效性差”“政府資訊公開指南更新不夠及時”;審計署提出“公開的審計資訊可讀性和通俗化有待加強”;遼寧省政府提出:“個別網站資訊更新不及時,檢索功能不強”等等。
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分析稱,這次集體晾曬成績單不但有開創性,還具有“橫向比較”意義,可以讓各部門“緊張起來”,把政府資訊公開工作真正當回事。
“一定程度上説,這是近年來政府資訊公開成果的體現。”華東政法大學行政法學教授沈福俊説,2014年,資訊公開在關鍵領域連續“闖關”,不斷向權力清單、行政審批、行政處罰、財政資金資訊等“深水區”突破,前景值得期待。
“出於應付、止于表揚” 有公眾説不過癮
然而,此次晾曬雖是“史上首次”,但要讓公眾齊刷刷叫好卻非易事。由於一些部委和省份的報告品質參差不齊,公眾連呼“不過癮”。記者發現,網民的板磚主要都拍在了這幾處:
自我點讚,揭短不夠。記者查閱發現,各部委和各省的報告普遍以談成績為主,多為列舉“機制建設”“基礎建設”“能力建設”等方面的成果,自我揭短者寥寥。除了國家民委、國家林業局、審計署、福建省等少數幾個部門和省份外,談問題的很少。有的總結材料完全是自我表揚,甚至還給自己打了90多分。
內容空洞,疑似應付。一些報告顯得頗為應付,最短的僅1000余字,且缺乏細化內容,多是一些較空洞的羅列和陳述。有的公眾普遍關心的關鍵問題和數據也未提及。
例如各部委依申請公開的情況,僅有國家林業局等少數部門詳細列舉了申請件數、答覆情況、同意公開和不予公開的件數等,其餘大多不夠詳盡,甚至一筆帶過。
在“錢袋子”等關鍵問題上,首都經貿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趙鵬認為,主動公開的數據仍顯泛泛,對於政府採購、“三公”消費細化數據、徵地補償等關鍵資訊少有提及。
“表來表去”,很難讀懂。打開報告,第一感覺就是“長得像”,多是一副“公文臉”,圖文並茂的很少。有的報告雖然內容詳細龐雜,但可讀性不強。例如東部某省的報告,幾乎是一個小型網站,頁面多達三級,並一舉推出了行政權力、部門責任、企業投資負面、財政專項資金管理四張清單,但頗有難讀之感。
一些資訊公開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如粗、疏、傲、硬等,在此輪總結中少有提及。全國政協委員蔣洪説,以省級財政資金資訊公開為例,儘管逐年在進步,但完整性、詳盡性仍顯不足,有的資訊公開過於粗略,連“專家都看不出問題”,這些癥結在各部委、省份的報告中都提及不多。
專家表示,除了“揭短”少外,一些政府部門對資訊公開的內涵和意義理解不到位,還停留在自我宣傳上。如有的部委羅列“依託中央主要媒體、網路媒體、微網志微信等積極發佈法律援助工作資訊30余次”等。沈俊福説,這反映出政府部門專業能力和經驗不足,對公眾需求“吃不準”。
把公眾當裁判 而不是當“粉絲”
事實上,儘管近年來資訊公開工作取得了較大進步,但集體“求表揚”尚嫌過早。
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9月通報全國2013年度“資訊公開”十大案例中,有九例是政府機關沒有公開“應該公開的資訊”。法院判決撤銷被訴政府資訊公開答覆,責令被告重新作出答覆。
即便在資訊公開推進較好的上海市,2013年政府資訊公開案件也持續高位,行政機關敗訴率高於全市平均值,佔敗訴總量的26.5%。在重慶市,該市人民法院第五中院行政庭庭長鄧莉説,今年一季度該院新收涉政府資訊公開案件79件,佔新收行政一審案件的61.24%,較2012年全年的9件增長7.7倍。政府資訊公開類案件已成行政審判的重點。
“由此可見,實踐中政府資訊公開現狀仍不容樂觀。政府機關給自己打高分、點讚,可能並不符合實際。”首都經貿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趙鵬説。
他認為,多炫“成績”少談問題,説到底還是形式主義等作風之弊,從心理上沒有把自身位置擺正,沒有把公眾當裁判,而當成了自己的“粉絲”。
“對資訊公開的態度,反映政府對權力的態度。資訊披露的背後,實際上是對權力運作方式的披露。”全國政協委員蔣洪説,“資訊公開能不能到位,關鍵看政府是否真正願意將權力關到制度的籠子裏,接受公眾監督。”
受訪專家建議,下一步還應在加快立法、細化標準等方面多“給力”。沈福俊説,目前政府資訊公開的依據是國務院的行政法規,而保密的依據是法律,二者地位尚不相稱,建議加快關於政府資訊公開的立法工作。同時,應探索第三方評估,更客觀公正地評價政府資訊公開工作。
蔣洪表示,對於自我揭露的問題,也要看反省後的整改措施。比如資訊公佈太“粗”的問題,就應該制定規則,明確資訊公佈應該“細”到什麼程度,不能説過就忘。(記者王曉磊、黃安琪、彭卓、朱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