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遷飛性害蟲和流行性病害威脅最大

  • 發佈時間:2015-02-07 08:31:4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水稻“兩遷”害蟲、水稻螟蟲、小麥蚜蟲、玉米螟重發區域廣

  ●稻瘟病、小麥赤霉病、玉米大斑病和馬鈴薯晚疫病存在流行的風險

  ●小麥條銹病、粘蟲、二點委夜蛾、飛蝗和草地螟總體發生平穩,但局部地區有重發可能

  近期,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組織各省(區、市)測報人員和有關專家對2015年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進行了會商。根據病蟲源發生基數、冬春季全國氣候趨勢預測和作物種植情況綜合分析,專家預計2015年我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總體維持多發、重發和頻發態勢,全國累計發生面積約53億畝次,以遷飛性害蟲和流行性病害威脅最大。

  【水稻“兩遷”害蟲】

  稻飛虱在華南、西南南部、江南、長江中下游等南方大部稻區偏重至大發生,黔東湘西高原山地單雙季稻區大發生概率高,西南北部和江淮稻區中等發生;全國發生面積4.2億畝次。稻縱卷葉螟在黔、湘、鄂局部稻區大發生,華南和江南大部、西南東部和長江中下游稻區偏重發生,西南西部、江淮和華南南部稻區中等發生;全國發生面積2.6億畝次。

  預測依據:“兩遷”害蟲境外蟲源地具備較為充足的蟲源基數,其中,越南2014年稻縱卷葉螟發生面積和嚴重發生面積分別較2013年增加49%和102%。目前,我國華南、江南、長江中游稻區單、雙季稻混栽面積大,栽插期、生育期不整齊,橋梁田多,加之水稻主栽品種仍以粗稈大穗、優質高産型為主,生長量大、田間鬱閉,易形成適溫高濕的田間小氣候,有利於水稻“兩遷”害蟲的發生繁殖。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華南、西南稻區2014年冬季和2015年春季溫度偏高1-2℃,降水偏少兩成左右,總體有利於“兩遷”害蟲越冬,對春季“兩遷”害蟲的遷入無明顯不利影響;江南和長江中下游稻區春季溫度接近常年,降水偏多,有利於“兩遷”害蟲的遷入和繁殖。

  【水稻螟蟲】

  水稻螟蟲在西南中北部、長江中下游總體偏重發生,湖北等局部早稻主産區大發生,華南、西南南部、江南和東北稻區中等發生;大螟在長江中下游稻區有明顯上升態勢。全國發生面積2.6億畝次。

  預測依據:據調查,二化螟在江南和長江中下游稻區的冬前基數高於2013年,華南、西南和東北稻區略低於2013年。其中,江南、長江中游、東北南部稻區畝活蟲數為3000-5000頭,西南、東北中北部稻區為1000-2500頭,具備中等以上發生程度的蟲源基數。我國主産稻區機收面積不斷擴大,殘留稻樁高,有利於水稻螟蟲的越冬、發生和繁殖。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2015年春季,華南、西南稻區溫度偏高1-2℃,降水偏少兩成左右,高溫低濕條件有利於螟蟲越冬;東北中北部稻區溫度偏低1-2℃,降水偏多兩成,對螟蟲越冬和春季存活有不利影響;江南、長江中下游稻區降水偏多,溫度接近常年,對螟蟲越冬和存活有一定抑製作用。

  【小麥蚜蟲】

  小麥蚜蟲發生最重的區域為河北、山東,可達大發生,華北、黃淮的其他麥區、長江中下游麥區、四川、寧夏達偏重發生,西南、西北的其他麥區中等發生;全國發生面積2.4億畝次。

  預測依據:冬前各地調查,江淮、黃淮、華北和西北麥區蚜蟲普遍發生,大部麥區秋苗蟲量高於2013年同期,接近常年水準。平均百株蚜量,山西、河南、安徽、陜西、山東、北京、河北、寧夏分別為7.4頭、6.5頭、5.1頭、5.0頭、4.6頭、4.1頭、2.7頭、1.9頭,與2013年同期相比,除北京偏低68%外,其他大部省區偏高50%-200%;與常年同期相比,北京、山西分別偏低53%、34%,其他大部麥區接近。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2015年春季,華北、黃淮北部、西南和西北大部氣溫偏高或正常、降水接近常年,對以上地區蚜蟲發生危害有利;黃淮南部、江淮、江漢等地降水偏多,對蚜蟲種群上升有不利影響。

  【玉米螟】

  一代玉米螟在東北北部偏重發生,東北其他大部中等發生,發生面積為1.6億畝;二代在新疆南部和伊犁河谷偏重發生,東北、華北、西南大部中等發生,發生面積為1.2億畝;三代在河南東部局部偏重發生,黃淮海大部中等發生,發生面積為7000萬畝。

  預測依據:據各地冬前玉米螟基數調查結果,平均百稈活蟲數,黑龍江、吉林、新疆為44-75頭,內蒙古、遼寧、山東、河南、江蘇、安徽和湖北為30-40頭,天津、河北、山西、陜西為10-20頭,其中,吉林比前3年平均值、2013年值分別增加10.5%、23.8%,內蒙古比2013年增加43.6%,天津、湖北比近三年平均值分別增加17.7%、11.8%,其他大部省份數量低於近幾年。近幾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穩步擴大,為玉米螟發生提供了充足的寄主食料條件。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2015年春季,東北東部、黃淮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偏多,對當地一代玉米螟發生危害有利。

  【粘蟲】

  一代粘蟲在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麥區偏輕發生,二、三代粘蟲在黃淮、華北和東北部分地區中等發生,西南和北方其他大部地區偏輕發生,但不排除在局部地方有高密度集中危害的可能;全國發生面積為7000萬畝次。

  預測依據:據各地高空測報燈監測,2014年夏末秋初,我國東北、華北、黃淮、長江中下游、江南、華南和西南地區均誘到粘蟲成蟲,但誘蟲量均為2003年以來的最低值。近年來我國北方玉米主産區種植規模逐年擴大,為二、三代粘蟲提供了極為豐富的食源,作物佈局有利於粘蟲的發生危害。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2015年春季,長江中下游和黃淮大部氣溫正常,降水偏多,上海、江蘇、安徽、河南東南部、湖北東部、浙江北部偏多2-5成,對一代粘蟲發生尤為有利。

  【二點委夜蛾】

  二點委夜蛾在黃淮海大部地區中等發生,河北中南部、山東東北部、山西南部局部偏重發生,發生面積約2500萬畝。

  預測依據: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安徽6省冬前查見越冬蟲源,蟲源面積為859萬畝,比2013年增加5.3%;平均每畝蟲口數量,山東為60頭,安徽為33.4頭,河南、山西為20頭,河北為13.3頭,其中河北邯鄲、山東東營、山西運城、安徽宿州、江蘇徐州等地最高在453-1334頭之間。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2015年春季,河北中南部、山東中北部氣溫偏高,其他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大部地區降水偏多,對二點委夜蛾春季發生危害有利。

  【飛蝗】

  飛蝗總體中等發生,發生面積2250萬畝次,達標面積為1330萬畝次。東亞飛蝗在黃河灘區大部及環渤海灣、華北湖庫部分蝗區中等發生,其他蝗區偏輕或輕發生;發生面積約2000萬畝次,達標面積1150萬畝次。西藏飛蝗在川藏大部常發區中等發生,金沙江、雅礱江、雅魯藏布江等川藏河谷地區局部有出現高密度蝗蝻點片的可能;發生面積160萬畝,達標面積130萬畝。亞洲飛蝗總體偏輕發生,不排除境外飛蝗遷飛入境為害的可能;發生面積90萬畝,達標面積50萬畝。

  預測依據:據監測,2014年東亞飛蝗和亞洲飛蝗秋殘蝗面積和密度低於近幾年。其中,東亞飛蝗秋殘蝗面積831.7萬畝,比2013年、近五年平均值和近十年平均值分別減少4.5%、6.1%和12.8%;平均畝殘蝗密度11.0頭,比2013年和近十年平均值分別減少12.5%和5.8%。亞洲飛蝗殘蝗面積30.0萬畝,比2013年減少29.6%,平均畝殘蝗密度3.2頭,比2013年減少16.3%。西藏飛蝗殘蝗面積73.9萬畝,接近2013年值,平均畝殘蝗密度6.6頭,略高於2013年和近年均值。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2015年春季,亞洲飛蝗、西藏飛蝗發生區和華北及華南東亞飛蝗發生區氣溫正常或偏高、降水正常,有利於以上地區飛蝗的發生危害,黃河及以南東亞飛蝗發生區降水偏多,對此區域飛蝗發生有不利影響。另外,近幾年,黃河灘區和華北湖庫區水位下降,東亞飛蝗宜蝗範圍擴大、區域增多,蝗區生態環境有利,增大了局部地區高密度發生危害的可能。

  【小麥條銹病】

  四川西北部“三江一河”流域、甘肅隴南及隴中晚熟麥區、陜西南部沿江川道、湖北西北部呈偏重流行態勢,西南大部、甘肅大部、陜西關中、湖北江漢平原、河南南部、寧夏南部、青海東部、新疆北疆等地中度流行,河南北部、安徽沿淮及其南部、山西南部、山東西南部和膠東半島地區、河北南部麥區有偏輕發生可能;發生面積2000萬畝。

  預測依據:2014年小麥條銹病秋苗發生面積小、總體病情輕。甘肅、寧夏、陜西等西北主發區發生面積251萬畝,是2001年以來最小的一年。四川北部綿陽、廣元、涼山州3個市5個縣2014年冬前見病,屬於發病較早的年份,但晚于2013年,見病點也少於2013年;湖北襄陽市棗陽縣于2014年12月2日始見,雲南、貴州、重慶、河南等西南和漢水流域的其他冬繁區尚未見病。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2015年春季,西南麥區大部氣溫偏高、降水偏少,對條銹病春季流行不利;湖北北部等漢水流域和江淮地區氣溫正常,降水偏多,對病害春季流行有利;西北等北方麥區春季氣溫偏高、降水正常,對病害流行無明顯不利影響。

  【草地螟】

  一代幼蟲在新疆阿勒泰、內蒙古中西部偏輕至中等發生,西北、華北、東北大部輕發生,發生面積約500萬畝。如果夏季境外蟲源大量集中遷入,不排除二代幼蟲在局部暴發的可能。

  預測依據:據2014任何秋季草地螟越冬基數調查,全國越冬總蟲量為1.46億頭,與近5年越冬基數相比,僅高於2011年,遠低於其他年份,仍為2001年以來較輕的年份。目前沒有2014年俄羅斯及周邊國家草地螟嚴重發生和越冬基數大的報道,因此,周邊國家為我國提供大量越冬蟲源的可能性較小,但不排除一代成蟲集中遷入造成二代幼蟲重發的可能性。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2015年春季華北、西北大部等草地螟主發區氣溫、降水正常,對寄主植物生長、越冬代成蟲的羽化、宿留、繁殖和一代幼蟲發生為害較為有利;東北地區氣溫偏低、降水偏多,低溫潮濕的氣候條件不利於草地螟的發生。

  【氣候型流行性病害】

  稻瘟病在西南東部、江南南部、長江中下游局部稻區存在大流行的可能,東北大部稻區偏重流行,江淮以南大部常發區中等流行;發生面積為7000萬畝次。

  小麥赤霉病流行風險高,中等及以上流行面積約8500萬畝,應預防面積超過1億畝。

  玉米大斑病在東北、華北偏重發生,局部感病品種可達大發生,西南大部中等發生;發生面積為9000萬畝。

  馬鈴薯晚疫病在西北、東北、華北和西南等主産區有偏重流行可能,發生面積約3500萬畝。

  預測依據:據分析,目前各地主栽的作物品種均有利於上述病害的發生流行。其中,西南常發區和東北北部稻區稻瘟病抗病品種種植比率下降至20%-40%。我國小麥品種除鄂麥、揚麥、寧麥系列對小麥赤霉病有一定抗性外,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和華北麥區主栽品種多不抗赤霉病;江淮麥區引種北方高産品種,加大了此區域赤霉病流行的風險。東北、華北主栽玉米品種對大斑病抗性普遍較差。全國馬鈴薯主産區感病品種種植面積在70%以上,且由於多年連茬種植,病菌群體的變異導致抗性減弱。稻瘟病、小麥赤霉病、玉米大斑病和馬鈴薯晚疫病是典型的氣候型病害,水稻分蘗和抽穗期、小麥抽穗揚花期、玉米拔節至抽穗期和馬鈴薯開花期是易感病期,此時期的降水是病害流行的關鍵因素。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2015年春季,長江中下游、江漢、江淮、黃淮麥區降水偏多1-2成,且湖北東部、河南東南部、安徽、江蘇、上海、浙江北部偏多2-5成,小麥抽穗揚花期連續陰雨日超過2天,赤霉病則會大流行。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供稿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