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村歌唱紅一個文化産業村
- 發佈時間:2015-02-07 08:32:05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肖梁鄭積亮余靜軻文/圖
“輕輕的在風中翻轉,香香的在碗中盤旋,美美的和著我們歡笑,那芳香誘人的大陳面……”日前,在浙江省江山市大陳鄉大陳村一年一度的麻糍文化節上,在古韻盎然的汪氏宗祠裏,在村支書汪衍君的帶領下,人們再次唱響村歌《媽媽的那碗大陳面》。
在大陳村,有兩件事村民們即使做萬遍也不厭倦,一是吃媽媽的那碗大陳面,二是唱村歌《媽媽的那碗大陳面》。村歌,不僅豐富了大陳村民業餘生活,凝聚了人心,提升了幸福指數,也在傳承文化中催生了興村富民的新産業:大陳面在村歌的宣傳下,産量從300噸猛增到現在的5000噸,産值達3千多萬元,“村民每人平均年收入從4000元,到現在11000元”;去年,大陳村還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吸引了不少遊客前往旅遊,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
用唱歌管理村莊
汪衍君塊頭大,嗓門更大,是大陳村土生土長的漢子,是一個活脫脫的莊稼把式。2005年,這個當過兵、在外打拼多年、有生意頭腦的漢子被村民推選為村支書。村民希望見過世面的他能夠帶領大家撐起一片天,為古卻貧的大陳村帶來新生機。
因為喜歡唱歌,汪衍君打算從唱歌開始入手管理村莊。此後,村裏開會誰遲到了,不直接批評,而是罰唱歌一首;每逢節慶,村民們要在村裏的戲臺上放歌一回;誰家有了喜事,汪衍君也是帶頭唱歌祝賀;每年,村裏人還要在村裏的戲臺上擺“紅歌”擂臺……
幾次下來,村民變了樣,村莊也變了樣。
説到變化,村委會主任邱紅星很是欣慰。一開始,他並不看好唱村歌,認為這是不務正業。“我們是村幹部,要調解鄰里矛盾、要抓經濟發展,這些大事都忙不過來,還有閒情唱歌?”他心裏一直嘀咕:村歌能唱出什麼名堂呢?很快,他就發現,鄰里不和諧唱沒了,互相不説話的婆媳也唱和好了,“孝子賢孫”、“十佳綠化示範戶”、“文明和諧家庭”等不斷涌現,村裏有什麼事,村民參與的積極性都很高。
在大陳村,家家戶戶都會唱村歌。“街坊鄰居有空就來我這裡唱兩句,連92歲的老奶奶都會來唱。”71歲的村民汪衍勤説。合唱是大陳村的保留節目,不限人數,誰都可以參與,哪怕去走兩步、伴個舞也行。“最多的一次,有400多人一起合唱《媽媽的那碗大陳面》,差不多全村在家的人都來了。”不經意間,村歌和每個大陳農民緊緊聯結在一起。
“村子要發展,要靠人,人心順了,村子的發展就如魚得水,讓村民唱歌玩樂器就是這個道理。”他説。
將村歌唱響全國
提起村歌《媽媽的那碗大陳面》的創作,汪衍君認為,這一切都來自一個“情”字。
2008年夏的一個休息日,在江山一家專售大陳面的小店門口,汪衍君與曾經為他寫過村歌的何蔚萍不期而遇。汪衍君當即又出一題:“能否為大陳面寫首歌呢?”何蔚萍一愣:“寫麵條……寫廣告歌?”
“不!不!不!”汪衍君顯得有些激動,“大陳面是媽媽的一雙巧手用心揉出來的,吃了媽媽做的大陳面,學子更勤奮,遊子不忘家。”真情被點燃,下筆如有神,何蔚萍回到家,當晚就寫出了《媽媽的那碗大陳面》。
當首屆全國村歌大賽消息傳來後,汪衍君攜村歌《媽媽的那碗大陳面》《大陳一個充滿書香的地方》參賽。其中《大陳一個充滿書香的地方》獲得全國村歌十佳作詞獎,汪衍君在央視深情演繹的《媽媽的那碗大陳面》從2800多首村歌中脫穎而出,榮獲“中國村歌十大金曲獎”。
傳承500餘年的製作工藝
大陳面是大陳村的傳統美食,已有500餘年的製作歷史,因“水煮不爛、隔夜不沾”的特點廣受喜愛。但由於受家庭作坊式生産、銷量、天氣、衛生等條件的制約,一直難以做大規模,打響品牌。
隨著村歌《媽媽的那碗大陳面》的到處傳唱,大陳面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村裏産的大陳面供不應求,春節前就斷貨了。”汪衍君説,這首歌就像一則唯美的廣告,為大陳面一下子注入了藝術氣息,銷售市場馬上打開了。
現在隨著銷路的拓展,汪衍君聯合村裏原有大陳面作坊主汪長春家,建起了標準化廠房,改用機器制面,並開發出了胡蘿蔔、葛粉、紫蘇等十來個口味,吸納村裏100多名勞動力。大陳面本身良好的品質,加上精美的包裝,在村歌的宣傳下,産量從300噸猛增到現在的5000噸,産值達3千多萬元,“村裏2005年每人平均年收入4000元,現在是11000元”。
音樂、美食互促互幫,《媽媽的那碗大陳面》不僅迅速打響了大陳面的招牌,增加了村民的就業機會、提高收入,也讓大陳村獲得了“中國村歌發祥地”的榮譽,大大提升了知名度。
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經濟
在汪衍君的眼裏,家鄉大陳村是個很有文化底蘊的地方。成片連群的徽派古建築,縱橫交錯的斑駁青石路,古色古香的汪氏宗祠,無不向人們展現著古村落的文化魅力。然而,讓他痛心的是,某些傳統文化不但沒有推陳出新,反而在不斷演變中變味了。如沿襲數百年、每年慶賀秋收的“麻糍節”,簡直變成了比吃喝、比排場的一場大賽,誰家的客人請得多,誰家的吃喝最熱鬧,誰家的面子就大,讓人覺得俗不可耐。
汪衍君與“村兩委”的夥伴們“共商村是”,引導村民讓變味的“麻糍節”來一番脫胎換骨,“麻糍文化節”應運而生。自此,傳承了數百年的傳統節日,有了舂麻糍擂臺賽,有了村民排演的威風鑼鼓、民間座唱以及歌舞表演,有了村民評出的好媳婦、文明家庭表彰儀式,有了土特産展銷與風味小吃品嘗的攤子,也有了古村落的參觀旅遊“節目”……化腐朽為神奇,變庸俗為高雅。
從2005年開始,為豐富村民文化生活,汪衍君積極籌集資金,先後投入2000多萬元,修繕宗祠、古民居、古巷道;邀請專家、學者前往村中,充分挖掘大陳古村的文化;村裏出資購買了音響等設備,相繼成立嗩吶班、腰鼓隊、排舞團,村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一項或多項活動……
“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經濟。一個村文化建設搞好了,就多一份和諧,多一份幸福感。”汪衍君説,自2005年擔任支部書記至今,汪衍君成功實現大陳村集體經濟轉虧為盈的目標,從原來的負債經營到如今年收入達23萬餘元。眼下的大陳早已脫掉了貧窮的帽子,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幸福鄉村。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