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評論:保障房避免唱“空城計”唯有尊重市場規律

  • 發佈時間:2015-02-06 17:16:00  來源:鄭州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來自住建部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將新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700萬套,基本建成480萬套。業內人士和專家提示,一些地方保障房空置率居高不下,其背後的“重建設輕規劃、重數量輕品質、重完工輕分配、重建房輕産業配套”傾向已不容忽視,如不及時加以扭轉,會使越來越多的保障房偏離其保障民生的設計初衷。(2月5日新華網)

  多地保障房上演“空城計”,是這些地方的民眾不需要保障房,以至於供給大於需求,最終導致無人問津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在高房價的背景下,建設保障房當然有解中低收入群體燃眉之急的效果。只是,針對“保障房”的申請以及房屋品質,若失卻規範,註定難以刺激中低收入群體的購買熱情。從這個角度來説,保障房 “空城計”可以説是該項福利政策執行走偏的結果。

  具體説來,保障房政策走偏表現有三:一則,保障房選址過於偏僻,交通保障等均跟不上民眾需求。二則,建設者錯誤估計城市需保障群體規模,盲目開工,“只求數量”以至於房屋連片,卻申請門檻偏高,難以消化庫存。三則,如新聞中所言,保障房盈利甚微,導致開發商以次充好,房屋品質把關不嚴,令申請者望而生畏。

  為什麼保障房政策會在一些地區走偏?其背後正説明,這些地方沒有很好地平衡保障房與市場機制的內在衝突。保障房是一項旨在照顧民生的政府政策福利。而開發商是市場經濟中的市場主體,對開發商而言,建房是一種商業行為,對地方政府而言,蓋保障房卻是一種行政行為。前者要求開發商盈利,後者則需追求政策落地的實際效果。這二者之間如果沒有好的方案達成最大共識,一起把保障房蓋好,讓群眾滿意,也讓市場滿意,則最終的建設結果很可能就是濫竽充數。加之資源申請不夠充分透明,利益尋租空間的存在,有需求的人群申請保障房更加難上加難。

  保障房不是商品房,但蓋房模式卻是走的市場的路子。保障房避免唱“空城計”唯從尊重市場規律開始。比如建設模式,可以參考商品房運作形式,按照需求建房從而規劃好建設地點,而不是先蓋房後等申請。至於開發商盈利,則可以通過降低地價或政策補貼等方式讓其有盈利的空間。當然,最重要的是,地方政府作為政策執行者,應牢牢守住市場監管者的角色身份,比如邀請公民代表參與保障房的驗收,推進保障房申請的公開化與透明化,並根據本地總的實際情況,確立保障房的總建設規模,設立靠譜的申請條件,讓真正有需求的人住上保障房,所謂“空城計”也就失去了上演空間。 楊興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