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聞分析:專家支招激活中國農村

  • 發佈時間:2015-02-05 10:22:15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2月5日電(記者戴盈 劉偉)1日發佈的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2年對準了三農問題。文件釋放了多重信號,從創新驅動到農村三産融合發展。如何激發農村活力,扭轉空心化的局面,成為了未來中國發展的一個關鍵課題。

  鄉村發展要留得住人才

  “能留在農村、堅持下來的人才鳳毛麟角,而農村沒有人才不行,沒有年輕人不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團説。

  十幾年來,楊團一直對農村工作進行探索,從2012年起,她感受到青年返鄉潮正在興起。在她看來,青年的情況各異,多元化的返鄉原因和方式正好適合這個時代。

  “有的農業協會經營有了盈餘,提供穩定收入,吸引年輕人回流;有的大學生利用假期幫助家鄉;有的城市青年不返鄉,而是為農村工作,他們把城市居民帶到鄉村,讓他們認識農村,去重拾城鄉的信任和溝通情感。”楊團説。

  外來的人才資源為農村的發展提供了推動力,但與此同時,楊團認為農村現有的問題仍然需要從內部發軔解決。

  2011年,楊團創立了北京農禾之家諮詢服務中心,希望以推廣綜合農協的模式來尋找三農出路,即把農協建設在鄉鎮,用經濟、金融收入幫助社區解決福利、文化、教育問題。目前,農禾之家的會員已有144家,覆蓋全國22個省。

  河南省蘭考縣的胡寨哥哥農牧業合作社理事長王繼偉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他把全村兩百多戶人都組織起來,一部分人種菜,節省土地,另一部分人搞養殖、賣肉。在他看來,“都種地都受窮”,靠多樣化作業才能增加農民收入。

  近年來,受到食品安全事件的影響,農村一些農産品銷路受阻。王繼偉覺得打通城鄉信任是關鍵,他開始做配送店,從家鄉邊緣的城市開始做起,弄一個健康品嘗館,因為價格公道、品質透明,吸引了不少消費者。

  賺錢後,王繼偉開始投資辦幼兒園,幫助村裏人消除了外出工作無暇顧家的後顧之憂。此外,一些合作社還建立了老年活動室、文藝隊,讓村子裏的人文氛圍“活起來”。

  農村最缺的是可持續包容性發展

  在三農專家溫鐵軍看來,農村缺的是可持續包容性發展。

  溫鐵軍説,生態文明是近幾年的新理念,而其基礎內涵是農村發展的多樣性,“以前主流思潮關注的是農業,後來關注的是三農問題,不再只強調農業。”

  他認為,即使依靠資本農業,從國外經驗看也並不能提高土地本身的産出率。需要做的是盡可能幫助農民提高組織化,提高集體談判能力,在維護農民權益條件下,讓農業有所恢復。

  與楊團一樣,溫鐵軍也很重視年輕人下鄉的作用。2003年,他創立了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12年來,該中心組織了全國200多所高校近20萬大學生下鄉。在他看來,農村天地廣闊,年輕人去幫助農民搞合作社、有機農業、立體迴圈經濟、生態建築、做電商,能從中找到自己的機會。

  從另一個角度看,自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産業結構的調整和去工業化的趨勢,對勞動力市場重新洗牌,製造業就業形勢嚴峻。

  溫鐵軍指出,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向海外轉移,其所擠壓出大量勞動力,要讓他們能有一個去處,鄉村應該提供發展的機會。

  引入市場“活水”為農村扶貧造血

  除了普遍搞活農村的思路之外,貧困地區發展一直是農村工作的一塊“硬骨頭”。在今年的一號文件中,專門提出了搭建社會參與扶貧開發的平臺。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許小年説,農民們有自己的“經濟學”,對市場的了解並不差,“扶貧造血要相信市場,相信農民。”他建議,政府和社會公益界為農民做一些好的示範,讓農民們去借鑒、去學習。

  2014年底,公益人鄧飛和他的中歐校友們發起e農計劃:幫農民把土貨賣到城裏,把城裏人帶到鄉村體驗文化,以可持續的方式支援包括免費午餐在內的多個農村公益項目。許小年是e農計劃的支援者。

  在許小年看來,扶貧要有造血的功能,用商業方式來經營公益事業,用社會企業的方式幫農民組建合作社,一方面可持續性強,另一方面也有辦事效率。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