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四川多路突圍 “放活”土地經營權

  • 發佈時間:2015-02-04 00:00: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一輪農村改革大潮即將掀起。日前,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意見》下發,文件提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等改革任務。

  既要保證土地所有權的公有性質,又要盤活農村土地資産,賦予農民土地權能,一直都是農村改革的重點和難點。《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四川農村採訪發現,四川省在土地使用權方面進行探索,從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入手,以土地經營權為突破口,在確權頒證基礎上,從金融創新、交易流轉及社會服務等方面多路突圍“放活”土地經營權,探索具有四川特色的農村改革之路。

  抓住“放活經營權”牛鼻子

  在四川農村,部分地方通過土地流轉正在發生巨變。劉永發是威遠縣新店鎮石坪村村民,他把5畝地租給了一家果業公司,每年每畝獲得500元租金,同時參與公司管護、自家間種作物等工作,年收入超過萬元。5年之後,這家果業公司將把土地再次交還給村民。劉永發説:“以後我們自己都可以當老闆了。”

  放活土地經營權可謂“一石二鳥”:農民把土地流轉給大戶,獲得流轉收入;把自己從土地中解放出來,通過務工再次獲得收益。“以四川實際情況看,全面小康的難點仍然在農村,所以這一增加農民收入的做法尤顯寶貴。”四川省農工委副主任楊新元説。

  事實證明,土地經營權越活的地區,農民財産性收入增幅越大。四川省委根據中央決策部署,總結各地改革實踐,明確提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四川深化農村改革的主攻方向是,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重點,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努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和農業現代化水準。

  “我們從生産關係要適應生産力發展的現實要求出發,抓住‘放活土地經營權’這個農村改革的牛鼻子。”四川省農工委主任李昌平説,為了給“牛鼻子”鎖上韁繩,四川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土地確權。而成都作為全國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地區,幾年前就率先在全國進行了土地確權頒證。在雙流縣、都江堰市等地,農民手中的土地承包權期限已經由一定年限更改為“長久”。成都市副市長朱志宏介紹,成都市已有89%的村民小組達成“長久不變”決議。目前,四川183個縣(市、區)中已經有132個縣(市、區)全面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計劃2016年基本完成。

  借力農村土地金融創新

  基層幹部認為,只有“放活”土地經營權,才能把土地的資産、資本屬性激活,讓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變美,土地使用權才會産生最大價值。記者調查發現,四川在土地確權頒證基礎上,通過土地金融、社會服務及流轉交易等三大舉措,逐漸“放活”土地經營權,讓市場要素在蜀中廣袤農村活躍起來。

  首先是給土地注入金融要素。從2014年開始,四川在9個縣(市、區)試點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業主可用土地經營權作為抵押反擔保,以土地上未來預期收益作為貸款額度的考量,向銀行融資。

  有的農村在金融創新上甚至走得更遠,巴中市通過對農業特色産業進行確權頒證,幫助業主解決資金困難。位於通江縣廣納鎮金堂村的巴山生態牧業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國唯一經營核心原種豬場的民營企業。今年,當地向巴山生態牧業頒發了兩張權證,一張是“特色産業所有權證”,一張是“畜牧標準化基地用益物權證”。公司總經理張育賢説,經專業的第三方機構評估,兩張權證價值1.45億元,公司通過抵押從通江縣信用社獲得貸款4000萬元。

  其次是建立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四川,越來越多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開始建立併發揮作用,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服務支撐。崇州市按片區建立農業服務超市9個,對接38個農機專業合作社和12個育秧基地,提供從育苗到收割的一站式服務,除了政府購買的公益性農技服務,其他項目明碼標價,在超市“按需下單”。四川省供銷社的數據顯示,四川將重點依託300多家農資連鎖企業和近萬個莊稼醫院,開展直供配送、統防統治、新品種推廣、配方施肥等技物結合的農資經營服務,解決農資技術入戶難問題。

  第三是建立土地流轉交易中心。記者在四川綿陽、遂寧、眉山等地採訪發現,部分市縣甚至鄉鎮都開始建立土地流轉中心,用於規範、引導農民土地經營權的流轉行為。事實上,早在2008年10月,成都市就率先在全國掛牌成立成都農村産權交易所,以促進農村産權合法有序流轉。截至目前,成都市已建立市、縣、鄉三級農村産權交易服務體系,成都農交所累計交易額達411億元,交易量居全國同類交易所第一。在整個四川省,除成都以外,還建立了4個市級農村産權交易中心、50多個縣級交易平臺、600多個鄉鎮交易服務機構。

  建立業主村民利益聯結機制

  在四川部分農村,隨著業主規模經濟效益的顯現,一些村民開始不滿意傳統的土地流轉模式,期盼與業主利益共用。針對這種情況,該省根據實際,探索出土地入股、土地分季共用、返租倒包等多種利益聯結形式,解決普通村民與新型經營主體利益共用難題。

  在遂寧市射洪縣金華鎮,峻原農業有限責任公司流轉了當地900余戶村民3000畝土地,2014年4月,不少村民與公司發生糾紛,公司發展舉步維艱。此後,經過創新和政府協調,村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公司負責生産管理及經營。

  峻原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産總監倪德全説,村民按流轉土地入股後,按土地面積産值獲得25%的收益,公司佔74%,以村集體為依託的土地流轉合作社佔1%。無論公司效益如何,村民都將獲得每年每畝600元的保底收入。村民杜志凱説,他把6畝地流轉給公司,最低産值可達4萬元,他有1萬元的收入,比簡單土地流轉多7000元左右。

  記者調查了解到,入股形式也是四川增加農民財産性收益試點的重要內容之一。四川崇州市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村民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折股入社,土地交由合作社理事會統一生産管理,每個社員只需按入股面積出生産成本。生産季度結束後,土地産出收益在扣除公積金和職業經理人佣金後,按股份進行分配。四川農發辦主任郭飛説,隨著農村改革的推進,四川還把財政補助資金量化成股份給農戶。如果合作社與企業合作,財政補助形成資産可作為村民合作社資本金,以優先股形式參股企業,農民按股分紅

  此外,四川還出現業主與農戶對土地“分季共用”模式。江油市農辦主任楊旭光説,在江油市新安鎮農業公園,業主在流轉土地上只種一季羊肚菌,剩餘季節村民仍可種植蔬菜。部分地區則出現“返租倒包”探索,即業主把流轉土地進行整理後,再租給村民,符合産值標準,村民除了土地租金外,還獲得一定收益,超出産值部分將根據協議獲得更多收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