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倒奶殺牛各國有何高招
- 發佈時間:2015-02-04 03:37:11 來源:西寧晚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綜合消息 受奶價低迷等因素影響,近期中國多地出現了“倒奶殺牛”現象。其實全球都面臨奶業價格波動大的壓力,國外如何幫助奶農防範價格風險呢?
美國:給奶農利潤上保險
100多年前的美國也面臨類似“倒奶殺牛”的難題。但是,“美國政府歷來重視為農業發展提供優惠政策支援,早在二戰後美國就為主要農産品制定了價格支援政策,包括為牛奶設定目標支援價格。”美國最大的奶業協會——全國奶業聯合會負責經濟政策和市場行銷研究的副總裁彼得·維塔利亞諾,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時説。
維塔利亞諾説,當牛奶市場價格過低時,美國政府通過向乳製品加工廠和零售商收購黃油、奶粉、奶酪等奶製品並儲藏起來,緩解市場供需矛盾,從而保證奶農銷售的牛奶價格位於政府設定的目標支援價格之上;而當牛奶價格回升時,美國政府再將收購的奶製品予以出售,以維持牛奶價格和奶製品市場基本穩定。
但維塔利亞諾指出,大概從5年前,美國成為主要奶製品出口國後,美國奶業和國際市場聯繫變得日益緊密,這種價格支援政策不再有效。另外,由於近年來飼養成本波動較大,價格支援政策並不能保證奶農不受虧損。“即便牛奶價格較高,如果飼養成本大幅上升,奶農仍然可能遭受虧損。”
為此,維塔利亞諾所在的美國全國奶業聯合會,提出一項全新的奶製品利潤保障計劃,不再支撐奶製品價格,而是保障奶農的經營利潤。美國農業部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美國已有超過2.3萬家奶牛養殖場加入奶製品利潤保障計劃,相當於全美奶牛養殖場的一半,參與率相當高。
維塔利亞諾説,奶製品利潤保障計劃相當於一項保險政策,奶農繳納一定保費,當連續兩個月內全美牛奶均價和平均飼料成本之差低於目標利潤水準時,奶農將從政府部門獲得補助。美國國內所有奶牛養殖場均有資格參與奶製品利潤保障計劃,並可自由選擇政府保障的利潤水準和投保産量,補助額度等於實際利潤低於目標利潤之差與投保産量的乘積。
美國農業部目前設定的最低保障利潤為每美擔牛奶4美元(每斤牛奶約合0.28元人民幣),最高保障利潤為每美擔牛奶8美元(每斤牛奶約合0.56元人民幣),投保産量為養殖場年度歷史産量的20%~90%。如果養殖場選擇每美擔4美元的最低利潤保障,僅需支付100美元(1美元約合6.13元人民幣)的管理費用,不用繳納保費;如果養殖場希望獲得更高水準的利潤保障,則需支付100美元的管理費用和相應的保費,保障利潤越高,保費越高,保險費率介於每美擔牛奶0.008美元與1.36美元之間。美國農業部官方網站設有專門的奶製品利潤保障計劃頁面、自動圖表工具幫助奶農計算所要繳納的保費、可能獲得的補助等。
維塔利亞諾説,除奶製品利潤保障計劃外,美國農業部還有牲畜毛利潤計劃可為養殖場利潤提供保險,但主要被大型奶業合作社採用,普通奶農參與率不高。與奶製品利潤保障計劃不同,牲畜毛利潤計劃根據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牛奶、玉米、大豆的期貨價格而非現貨價格來計算養殖場的利潤,便於同時利用農産品期貨市場來進行套期保值。
美國奶業扶持政策的上述調整,實質上是美國農業補貼思路調整的縮影。根據最新2014~2018財年農業法案,美國取消了長達數十年的直接支付補貼項目,擴大了農作物保險項目的覆蓋範圍和補貼額度,更加突出保險作為農業生産安全網的作用。
巴西:政府緊急收購過剩奶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巴西政府實施市場化改革,宣佈放棄對食品的管制。至此,牛奶與糧食、畜牧業生産者一道,均喪失了政府的補貼、價格優待和市場保護。一時間,有人曾懷疑它是否能經受得住市場的考驗。然而到現在,巴西牛奶産量穩中有升,保持住了發展中的牛奶生産大國地位。
巴西發展奶業的優勢突出,大多數奶牛是食用牧草,牛奶品質較高。但同時其發展奶業的弱點也較明顯,一是熱帶氣候不利於飼養高品質的牛;二是技術和管理落後,大約三分之一的奶源來自家庭生産者。
在政府實施管制時期,巴西奶業下游涌現出一些大型乳製品生産商,它們中間既有著名的跨國公司,如雀巢等,也有實力雄厚的民族企業,如伊坦貝公司。在步入市場化道路後,大生産商就成了全行業的龍頭,並用訂單與生産者結合在一起。依靠這些大企業,生産者不僅銷路有了保障,而且還可以獲得貸款及規範化的技術支援等。
當然,行業內部的協調與管理對奶業指導與管理行業生産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巴西奶業擁有兩大行會組織:巴西乳製品工業協會和牛奶生産者協會。首先,它們會進行市場需求調研,並定期發佈産量預期。其次,實施生産協調與管理,並處理內部存在的糾紛。此外,負責與政府談判,以期獲得政策上的支援。
政府的支援和困難時期的大力援助也必不可少。作為農牧業的重要部門,各銀行須按比例發放支農貸款,利率相應低2%~3%。在關鍵技術開發上,政府須負責主要的投入,如開發適應熱帶並産奶多的牛種。另外,政府還有扶持小農戶的義務,幫助他們掌握技術和向市場銷售産品。
發生危機時,政府義不容辭地給予援助。2003年,當時最大龍頭企業帕瑪拉特公司申請破産保護,對一大批上游生産者構成威脅。對此,政府讓國家開發銀行緊急提供貸款,並拿出3000萬美元(1美元約合6.13元人民幣)收購市場上過剩的奶。在國際市場價格低迷時,政府也會限制進口以保護國內市場,或者宣佈實施最低保護價。
縱觀巴西奶業的發展,其實還有一些有益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比如加工企業直接從生産者那裏進貨,不設第三方生鮮乳收購站。此外,實施第三方檢測。家庭生産者普遍組織起合作社。另外,合作社還普遍參股加工企業,與之構成了一種利益共同體。生産者除了按標準供應生鮮乳,從加工企業領到奶款外,每年還可以額外收入一筆股份紅利。
德國:政府補貼幾乎是零
“我的農場主要養雞、豬,奶牛很早就不養了,因為價錢被壓得太低。”日前記者採訪法蘭克福郊區一家生態農場時,農場主艾策爾如是抱怨。
這話不假。走進德國超市,一盒一升裝牛奶一般售價在1歐元(1歐元約合6.98元人民幣)左右,根據歐盟委員會農業預算的數據,目前德國每公斤牛奶(略輕於一升牛奶)的生産成本約為44.99歐分,而德國奶農協會的新聞官漢斯·福爾德瑙爾對記者説,歐盟的數據中主要只算了飼料的成本,而新購置奶牛、請獸醫等花費的平均成本還有約26.3歐分/公斤,這還沒有算上人力成本,“平均來看,在德國做奶農基本無利可圖。”
不過,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字顯示,截至2014年5月,德國共有15.5萬個奶廠,共飼養430萬頭奶牛,奶廠並不算少。
黑森州農民協會的奶業專員弗蘭克解釋説,德國奶業以小規模經營為主,大部分奶農都只是“兼職”,不以牛奶為主要的收入來源。而且,聯邦統計局的數字顯示,德國奶廠正以每年3%~4%的速度收縮,2014年的奶廠數目已經比2000年時減少了一半。牛奶生産越來越集中到大型的、專門化的牛奶生産商手中。
德國長久以來已經形成了比較固定的奶業運營模式。福爾德瑙爾介紹,約三分之二的德國奶製品都是在奶農自行組建的合作企業中加工生産的,也就是説,奶農同時是牛奶生産商與供貨商。牛奶在終端銷售後的收入減去稅收、經銷商抽成等等之後,返回給奶農,便是奶農到手的毛收入。另有三分之一的牛奶為私營企業,其牛奶收購價一般與當地的合作企業得到的返還價格掛鉤。
在牛奶定價的環節中,佔據最大主導權的是銷售渠道的擁有者——大型食品連鎖超市。弗蘭克説,50%的牛奶製品都是通過這些超市銷售,奶農的議價能力相當微弱,而且,有些超市還推出了自己品牌的奶製品。農場主艾策爾也對這些連鎖商極為不滿,認為“他們對農民的盤剝太厲害”。
從政府的層面,原本歐盟對各國奶農有出口補貼、飼料補貼和奶酪生産補貼等,現在都已經一一撤銷,當然,德國政府還設定了“干預價格”,為21.5歐分/公斤,即當牛奶收購價格低於此價格時,由聯邦政府補齊差額。但弗蘭克與福爾德瑙爾都表示,由於這一干預價實在過低,幾乎只是一個理論存在,“整體看,政府對奶農的補貼幾乎是零”。
在防範市場風險方面,迄今歐盟對成員國的牛奶産量實行配額制,而德國又將其所得配額分攤給各個奶廠,超出配額的供應將受到高額處罰,因此一般無人越界。歐盟的配額一般高出區域內需求的10%~15%左右,多餘部分一般用作肥料、工業再利用和向第三世界出口。
不過,這一僅有的具有“保護”作用的配額機制即將於2015年3月底到期並廢除。屆時,德國奶農要完全獨立地面對市場風險。福爾德瑙爾説,這些做法是為了讓歐洲牛奶市場完全與世界市場掛鉤,“用市場來調節”。他預計未來德國小型奶廠關閉的趨勢還將越來越明顯。作為奶業協會,他們能做的是儘量向銷售商施壓提高牛奶售價、向居民、學生宣講牛奶的功效,促進牛奶消費,給奶農提供相關的市場分析與技術諮詢等等。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