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發佈 現代農業路變清晰

  • 發佈時間:2015-02-03 07:3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喬金亮  責任編輯:羅伯特

  現代農業的路怎麼走?這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一道現實課題。隨著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發佈,這條路變得更加清晰。

  “數量品質效益並重”,是現代農業所需要的更均衡更全面的農業發展觀。農民常常説,這些年增産靠化肥、治病蟲靠農藥;務農一年凈賺幾百元錢,還不如打工一月。目前,農業資源偏緊和生態環境惡化的制約日益突出,農村勞動力面臨老齡化、兼業化的挑戰,農業比較效益低與國內外農産品價格倒挂並存,這些階段性特徵,倒逼著傳統農業必須“轉方式、調結構”,走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正是由於這種緊迫性,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明確提出,必須儘快從主要追求産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數量品質效益並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並不意味著可以放鬆糧食生産,建設現代農業必須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個核心。隨著人口增加,城鎮化水準提高,糧食需求剛性增加,糧食問題絲毫馬虎不得。專家認為,實踐中探索建立糧食生産功能區,必須將口糧生産能力落實到田塊地頭、保障措施落實到具體項目。

  怎樣把這種糧食生産能力落實到位?糧食安全省長負責制是我國落實“米袋子”的有效探索,早在10多年前,我國就確立了“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説,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要突出地方在維護糧食安全方面的主體責任,全面加強糧食生産、儲備和流通能力建設,涵蓋生産、流通、消費等各環節。

  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科學確定主要農産品自給水準,合理安排農業産業發展優先序,是現代農業必須解決的一道難題。農業部總經濟師畢美家認為,這要求我們集中力量把最基本最重要的穀物、口糧保住,在此基礎上統籌兼顧棉油糖、“菜籃子”等重要農産品生産,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

  若把農業結構調整比作一艘船,那麼,市場競爭力就是導航燈,科技創新是風帆,實現可持續發展則是要到達的彼岸。

  注重提高競爭力,意味著農業發展也要按市場規律辦事,講求經濟效益。要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和區域比較優勢,不斷優化種養結構、區域結構和産品結構向緊缺品種、優質特色産品、種養加銷全産業鏈調整,拓展農業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間。要由“生産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由單純在耕地上想辦法到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做文章,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打好“果蔬牌”。

  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意味著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的要求,今後要推進科研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和科研人員持股激勵改革試點。日前,國家已在4個中央級科研機構開展種業權益比例試點工作。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説,這是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的制度創新,一是給科研單位和人員“賦權”,既可以是單一收益權,也可以是成果的佔有、使用、處置、收益權;二是要給科研單位和人員“讓利”,提高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積極性。

  注重可持續發展,意味著要加強農業生態治理。現實中,儘管糧食産量取得了“十一連增”的成績,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我國單位面積的化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準的4倍以上,造成土壤和水體污染加劇;每年農藥用量約為180萬噸,利用率卻不到30%;每年使用的240萬噸塑膠薄膜中,能回收的不到六成。

  現代農業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要堅持“保護”和“治理”並重。一方面要加大耕地、水、草原、水域灘塗等的保護力度,另一方面要強化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目前,我國已經啟動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修復、流域面源污染治理等試點工作,隨著投入的逐步增加,現狀將得到較大改觀。(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