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海外上市,新情不錯
- 發佈時間:2015-02-02 21:29:40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企業尋求海外上市。新加坡是亞太地區的金融中心之一,與美國、香港等資本市場相比,新加坡市場因其上市週期短、二板門檻低、成本相對低廉等優勢,正日漸贏得中國小微企業的青睞。目前,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出於競爭考慮,也在想方設法吸引中國內地企業赴新上市。
來自商務部駐新加坡使館經商參處的報告分析指出,雖然在新加坡上市的中企數量較多,但其整體表現尚不及市場平均水準。
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年末,在新交所上市的中國企業有127家,佔比16.82%,在新交所上市的外國企業中數量居第一位。其中主機板115家,佔18.55%;凱利板12家,佔7.74%。2014年年末,新交所上市中企股票總市值295.24億新元,佔2.96%,其中主機板292.48億新元,佔2.96%;凱利板2.77億新元,佔2.56%。2014年全年,新交所上市中企股票交易額166.3億新元,佔新交所股票交易總額的6.26%,股票平均收益率僅0.66%,遠低於平均水準。這表明中企在新加坡股市的整體表現不佳。
赴新上市阻礙不少
報告指出,新交所上市中企整體表現不佳有外因,但更多是基於中企自身的原因。
其一,新交所上市中資企業以往的負面新聞打擊了投資者信心。幾年前,極個別中國上市企業弄虛作假、違規操作被曝光,嚴重損害了中國在新上市企業的整體形象,市場投資者尤其是散戶對中國企業股票避之唯恐不及,市場信心的恢復尚需時日,更需要新交所上市中企自身的切實努力。
其二,新交所上市中企不善於公關,與市場産生了隔閡。一些中資企業在新上市後,對市場棄之不理,缺乏與市場投資者之間的溝通。除了每年必須提交的年報外,見不到人,也聽不到聲音,投資者無從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其股票自然也就無人問津成了“僵屍股”,年交易額微乎其微。這其中不排除個別企業上市就是要一塊“在海外上市”的招牌。
其三,新交所上市中企多為中小型民企,以華南一帶的加工製造業企業為主,實力不強,抵禦風險的能力較差。在中國經濟的轉型進程中,這些企業的經營遇到很多困難,業績不佳,拖累了其股票的市場表現。
此外,由於監管限制,目前中企在新直接上市還存在諸多阻礙,而個別成功的案例也不具備普適性。特別是針對國有企業,審批環節多、耗時長,令許多企業望而卻步。
較佳平臺仍有可為
儘管新交所上市中企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但是新加坡作為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和第二大財富管理中心,其法律健全、監管嚴格、資本市場發達、融資潛能較大、輻射功能強,仍是中資企業海外上市融資的理想平臺。
目前,新交所已與泰國、馬來西亞的交易所實現互通,今年6月將與台灣交易所實現“新臺通”。新方對“滬新通”“深新通”也表示非常感興趣,已與中國證監會、上交所、深交所等機構有過多次接觸。報告認為,中國可在“滬港通”運作順利的情況下考慮“滬新通”“深新通”,逐步放開中企赴新直接上市的監管,加強中新兩國在資本市場方面的合作。
報告分析指出,雖然目前新加坡的股市規模相對較小,僅為港股的四分之一,且交投不夠活躍,但新加坡是東盟的經濟領頭羊,其資本市場的輻射範圍可遠至中東、澳洲,中資企業可充分利用其國際化的平臺優勢。上市不僅僅是為了融資,而要利用新加坡良好的經商環境和國際信譽拓展企業在全球特別是周邊國家的業務。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有實力的中國企業在新加坡設立了區域總部乃至國際總部,這些企業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在新交所上市,也有利於改善在新上市中企的結構和表現。
針對目前在新上市中企表現欠佳的現象,報告指出,在新上市企業應加強與市場的溝通,進一步改善新交所上市中企的整體形象。一方面,上市企業要嚴格遵守新加坡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要借助各種渠道加強與投資者的溝通交流,做好市場公關。要改善中國股票在新加坡投資者心目中的形象,應採用新加坡市場通行的辦法,由上市企業與新交所或諮詢公司、股票經紀機構合作舉行説明會、路演,善於“講故事”,實現向投資者經常性的、有針對性的資訊投放。此外,一些表現較好的上市公司如光大水務、揚子江造船、中航油等應定期進行資訊交流,介紹經驗。
新加坡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節點,中資企業能通過在新上市融資取得更好更快的發展。同時,可通過上市後的規範化經營提升企業的國際化水準,為我國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奠定更為牢固的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