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豬肉消費致氣候變暖嗎?
- 發佈時間:2015-01-29 03:29:53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朱增勇聶鳳英張學彪
◆中國每人平均肉食、豬肉消費量均明顯低於眾多發達國家
◆中國的飼料需求主要依靠國內生産,沒有搶奪飼料資源
◆中國政府致力於畜牧業溫室氣體減排,並願意承擔自己責任
近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刊文稱中國人吃豬肉正在危害全世界,中國養豬排放甲烷和一氧化二氮導致了全球變暖。中國是豬肉消費大國,但把中國人吃豬肉當作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就是罔顧事實找“替罪羊”了。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指出,多數溫室氣體來自發達國家,他們在應對全球變暖中應承擔主要責任。另外,畜牧業中排放溫室氣體較多的是養牛業,並非養豬業。聯合國糧農組織在《畜牧業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評估》中指出,畜牧業排放的溫室氣體佔全球14.5%,其中養牛業佔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65%,養豬業佔9%。世界上牛存欄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和巴西,而非中國。2013年印度牛存欄為3.3億頭,巴西為2.2億頭,中國僅為1億頭。
從肉食消費量來説,發達國家每人平均肉類消費量是中國的2倍。2011年,美國、澳大利亞、阿根廷等每人平均在100公斤以上,中國則為57.5公斤,全球排名第68位。不僅每人平均肉食消費量低於眾多發達國家,即便單論豬肉消費量,中國也遠遠低於德國、西班牙、克羅埃西亞等歐洲國家。《經濟學人》雜誌説中國因為主要消費豬肉每年都被稱為豬年,那麼西方國家每年都可稱為牛年,而且是排放更多溫室氣體的牛年。
2000年以前,中國生豬産業規模小,以散養為主,糞肥對環境影響不大。近年來生豬産業逐漸轉為集約化、規模化,糞尿等排泄物加大,但同時中國政府也相應加大了生豬産業環保治理,實施了一系列促進生豬産業向規模化、高效和環保型方向發展的政策,在飼喂、衛生和糞便管理等方面推廣使用諸如沼氣發電等環保技術,極大限度控制了生豬養殖可能帶來的污染。目前,中國生豬産業正處於向規模化生産的過渡期,絕大多數中小規模生豬養殖場通風好、陽光充足。《經濟學人》雜誌把中國養殖描述為“豬在金屬板條床上生長,幾乎不見陽光,極少能獲得交配”,既缺乏調查依據又習慣性地以偏概全。
《經濟學人》雜誌刊文中稱“中國政府建立了全世界首個國家豬肉儲備,干涉市場價格”,更是“數典忘祖”。儲備肉乾預機制最早實施的是歐盟和美國。美國農産品收儲計劃始於19世紀60年代,收購牛肉、豬肉等農産品用於食品券計劃。2011年,美國仍拿出6690萬美元用於豬肉購買計劃。歐盟通過發放補助金的方式,支援私人豬肉存儲和鼓勵購買政府相關機構存儲的豬肉産品,當豬肉價格低於基礎價格的103%時,政府干預就可被授權實施。反觀中國,2009年才第一次實施凍肉儲備調控措施,但收儲規模僅佔總消費量的
0.1%-0.3%。
《經濟學人》雜誌刊文中稱“全球一半的飼料作物都被中國豬吃掉了”,實屬危言聳聽!根據美國農業部統計,2013/14年全球粗糧消費量12.4億噸,美國國內消費量居全球第一位,為3.1億噸,佔25%。其中玉米消費量美國佔全球消費量31%,中國佔22%。中國的飼料需求主要依賴國內生産,並沒有與世界搶奪飼料資源。無論是飼料作物消費量,還是進口量,中國都只能算“小弟”,説中國豬吃掉一半飼料的人,不知道是“眼睛”有問題,還是“屁股決定的腦袋”有問題。
中國政府一直重視並致力於畜牧業溫室氣體的減排,頒布了《畜禽養殖業污染排放標準》《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管理辦法》,修訂了新《環保法》,提高規模化飼養管理技術的研發力度,加強對動物糞便、廢水和固體廢棄物的管理,加大沼氣利用力度,控制甲烷排放強度,推動畜牧部門溫室氣體的減排可高達30%。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研究表明,“相比于歐洲、美國,中國民眾對畜牧業的認識遠高於全球平均水準,中國在此方面的挑戰或許並不像發達國家那麼嚴峻。”
中國民眾更能理解和接受氣候變化的概念和原因,但是只讓發達國家民眾吃牛肉,不讓發展中國家吃豬肉的立場顯然無視了發展中國家的需求。中國是氣候變化的最大受害者,也是遏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積極參與者。中國至今已與97個國家簽署了103個環保方面的協議,廣泛參與環保科研、技術、政策等領域的國際合作。“多吃菜少吃肉”已成為當前中國城市社會的主流消費理念,中國願意在減緩氣候變暖中承擔自己的責任,也期待與世界人民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同解決未來全球變暖問題。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