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總局和淘寶各執一詞 人民日報:電商應負把關責任
- 發佈時間:2015-01-28 09:57:0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日前,國家工商總局發佈的2014年下半年網路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引發了網友的廣泛熱議。1月27日晚,國家工商總局對此進行了回應。網購産品中的非正品是不是假貨?非正品主要集中在哪些電商平臺?電商經營存在哪些違規行為,應如何治理?本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抽樣結果是否科學
針對非正品率超四成,工商總局和淘寶官微各執一詞
1月23日,國家工商總局公佈2014年下半年網路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此次監測以網路交易平臺、大型購物網站為重點監測目標,共完成92個批次的樣品採樣,其中有54個批次的樣品為正品,正品率達到58.7%,非正品率為41.3%。
這一監測結果引發了網友的廣泛熱議。對此,淘寶官微轉發了一條標題為“一個80後淘寶網[微網志]運營小二心聲”的長微網志,質疑國家工商總局網路監管司的定向監測抽樣樣本和抽查結果。
1月27日晚,國家工商總局新聞發言人回應稱:
加強網路市場監管是工商總局的法定職責。工商總局網路商品交易監管司一直秉承依法行政的原則開展網路市場監管執法工作。
相關法律法規在賦予工商機關市場監管職責的同時,也賦予工商機關依法開展市場檢查、商品品質監測等監管許可權。網路交易商品定向監測是評估市場風險、警示違法經營的重要工作方式。
網路市場需要在規範中發展,在發展中規範。工商機關將一如既往依法加強網路市場監管,嚴厲打擊違法違規經營,切實維護網路市場秩序和消費者合法權益。
據了解,國家工商總局本次網路交易商品定向監測主要抽查了淘寶網、京東商城[微網志]、天貓[微網志]、1號店、中關村電子商城、聚美優品等平臺,以電子産品、兒童玩具、汽車配件、服裝、化粧品和農資等與消費者密切相關的産品為重點監測種類。
假貨和非正品是不是一個概念?什麼樣的商品可以定義為非正品?國家工商總局市場規範管理司副司長楊洪豐表示,非正品不等於假冒偽劣,此次定向監測統一將假冒偽劣、翻新、非授權正規渠道、含量與宣傳不符、無3C認證、非中國大陸地區官方正品、不符合《消費品使用説明 化粧品通用標簽》要求等産品列為非正品。
從各購物網站的檢測結果來看,淘寶網的樣本數量分佈最多,正品率為37.25%;三大知名B2C平台中,京東商城、天貓、1號店的樣本數量分別為20個、7個和10個,正品率分別為90%、85.71%和80%。
電商應負把關責任
電商是第一道屏障,不能以産品來源於線下為由推卸責任
網購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品質問題同樣困擾著消費者。回想起網購買到假貨的經歷,網購達人小趙記憶猶新。“逛街時在商場試穿了某品牌女鞋,售價800多元,當時感覺價格偏貴便上網找了代購。”小趙告訴記者,她選了一家網店,只花了500多元便將鞋子買到手,但收到快遞後才發現貨不對板:商標模糊、鞋膠粗糙……“維修保養卡和購物小票都有,但鞋子一看就不是正品,後來我去專櫃拍了對比照片,和賣家鬥智鬥勇了好幾個回合才把鞋子退掉。”這樣的案例在網購過程中並不鮮見。
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認為,按照我國《産品品質法》的有關規定,生産和銷售假冒偽劣産品本身就是違法行為,儘管一些電商平臺只為銷售者提供銷售平臺,不直接銷售産品,但電商平臺是消費者的第一道屏障,對其平臺上的銷售商品具有把關職責。
電商平臺不能以線上假貨來源於實體經濟為由推卸責任,實際上,電商平臺和第三方銷售者是利益共同體,線上假貨氾濫,與電商平臺把關不嚴有密切關係。
國家工商總局近日發佈的網路交易平臺經營風險警示也顯示,網路交易平臺普遍存在主體準入把關不嚴問題。比如,一些網路交易平臺記憶體在未辦理營業執照,卻以法律法規規定應當辦理工商登記註冊方能使用的企業名稱,從事經營活動的網店。平臺記憶體在未依法取得行政許可,從事食品、化粧品、保健品等經營的網店,違反了市場主體準入方面的有關規定。
根據《網路交易管理辦法》規定,已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註冊並領取營業執照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體工商戶,從事網路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的,應當在其網站首頁或者從事經營活動的主頁面醒目位置,公開營業執照登載的資訊或者其營業執照的電子連結標識。而在一些網路交易平臺仍然存在未依法經平臺進行身份審查登記或者亮照亮標的網店,違反了《網路交易管理辦法》有關規定。
此外,還有部分網路交易平臺經營者對平臺內經營者的用戶ID、店舖名稱審查不嚴,造成對他人註冊商標專用權、企業名稱專用權等合法權益的侵害,也誤導了消費者。
有效治理尚需合力
行政執法、經營者自律、消費者培訓,一個都不能少
電子商務具備方便快捷、節約成本等諸多優勢,已經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但網店準入把關不嚴、商品資訊審查不力、銷售行為管理混亂、信用評價存有缺陷等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消費者屢屢買到假貨又遭遇維權難,電子商務難免會遭遇信任危機。
趙萍認為,凈化網路購物環境,行政執法、企業自律、消費者培訓,一個都不能少。“既離不開政府有關行政執法部門的監管震懾,也離不開廣大網路經營者的誠信自律。同時,對消費者進行品牌、産品品質方面的相關培訓,提高消費者自我防範能力,同樣有助於清理線上假貨。”
“線上假貨是電商平臺繞不過去的話題,客觀面對、積極解決是更有效的回應。”趙萍建議説,電商平臺一方面可以通過提高自營比例,建立從生産廠家到消費者的全流程參與機制,最大程度掌握商品真偽情況來提高正品率;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平臺對網購交易環節的數據支援,建立第三方網路銷售者“黑名單制度”,嚴把準入關口,既鼓勵合法經營的小微企業,又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楊洪豐介紹,近年來,工商總局一直嚴厲打擊通過網際網路銷售假冒偽劣商品和侵犯商標專用權行為。在2014紅盾網劍專項行動中,系統共在網上檢查網站、網店133萬個(次),實地檢查網站經營者19萬個(次),責令整改網站1.4萬個,關閉問題網站2201個,查處違法案件7746起,罰沒款1.13億元。
楊洪豐舉例説,工商執法人員通過網路搜索到網店“傾城海倫家”涉嫌銷售侵犯註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對其實際經營場所進行了現場檢查,查獲待銷售標注有PRADA(普拉達)、CHANEL(香奈兒[微網志])等字樣的男女式各型服裝、圍巾、拖鞋等商品380余件,後經權利人鑒定,屬於侵犯權利人註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由於侵犯註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涉及品牌和數量較多,違法經營額也較大,工商部門對其違法行為依法從重處罰。”
楊洪豐表示,工商總局今後將把網路交易商品抽樣檢測作為常態性工作,把“紅盾網劍專項行動”定為一項長期工作,依法查處網路商標侵權和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經營行為,不斷營造公平競爭的網路市場環境和安全放心的網路消費環境。(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