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人民日報:社保不是萬能的 不可能無限度滿足需求

  • 發佈時間:2015-01-24 09:26:0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社保不是萬能的(民生·民聲)

  吳秋余

  ●一個健康的養老保險體系,應該由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商業保險共同組成,不能期望基本養老保險將所有的事情都辦好,實現“老有所養”,還需要家庭和個人未雨綢繆,做好社會保險之外的功課

  “物價這麼高,70塊錢的基礎養老金只能當零花錢”,“物價連年上漲,每月一兩千元錢的企業養老金得緊著用”。隨著近期機關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方案出臺,人們對社會養老保險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和期待。

  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是人們最樸素的人生願望,也是傳統文化中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忙碌一輩子的老人理應得到社會的尊敬和照顧,安享晚年。

  然而,理想雖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十一連漲”後的養老金不能很好地滿足老人的生活所需,即使是保障水準最高的北京,每月3000多元的企業職工養老金花起來也必須精打細算,更不要説1.4億隻能領到基礎養老金的城鄉老年居民了。

  另一方面,養老保險基金的運作狀況同樣不盡如人意:2013年我國有19個省份的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收支缺口合計1702億元,很多省份是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勉強維持基金的正常運轉。全國層面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已連續3年收入增速低於支出,養老保障水準繼續提高的潛能正在下降。

  比現實的“骨感”更令人擔憂的,是人們認識上的誤區——總以為社會保險是萬能的,能夠無限度地滿足所有人的養老需求。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發佈的東南亞地區養老和退休報告顯示,我國有63%的居民認為退休養老要靠政府,僅有9%的居民認為退休自己負責。

  事實上,一個健康的養老保險體系,應該由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商業保險共同組成,這其中,社會保險提供最基本保障,企業年金、商業保險也是保障“老有所養”的主要力量。受到運作目的、風險控制等因素影響,作為提供托底的社會保障,其運營效率、服務水準等方面,較商業保險都有較大差距,不能期望社會保險將所有的事情都辦好,實現“老有所養”,還需要企業和個人未雨綢繆,做好社會保險之外的功課。

  與我國養老保險體系中社會保險佔“大頭”的情況不同,美國的養老保險體系中,40%是由社會保險負擔,40%依靠企業年金,20%依靠個人購買商業保險。世界上167個實行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家中,有1/3以上國家的企業年金制度覆蓋了約1/3的勞動人口,丹麥、法國、瑞士的年金覆蓋率幾乎達到100%,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也在50%左右。在很多發達國家中,企業年金制度已經成為法律強制的養老保險制度得到全面推廣,個人購買商業養老保險則可以享受較大幅度的稅收優惠和政策鼓勵。

  反觀我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3億人中,僅有5%的參保人員同時擁有企業年金保障。個人購買商業養老保險更是寥寥無幾,中國每人平均長期壽險保單持有量僅為0.1份,遠低於發達國家1.5份以上的水準。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長最快的國家,10年之後的2025年,老年人口總數就將達到3億。解決養老難題,除了繼續織密基本養老保險大網外,大力發展企業年金和商業保險勢在必行。目前,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已經啟動,在加大稅收優惠的同時,國家也需要通過各種法規,逐步引導企業將企業年金制度作為基本的職工福利建立起來,成為基本養老保險之外的第二張大網。

  而強化作為第三張大網的商業保險保障功能,對保險公司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要真正挑好這副擔子,保險公司要更加苦練內功,加強自身在産品開發、資金管理方面的能力建設,為社會提供更高水準的養老保障,真正成為人們“老有所養”的重要支撐。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