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農特區建設“中國農谷”
- 發佈時間:2015-01-21 03:31:21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何紅衛樂明凱
湖北省荊門市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基地。1954年冬,在荊門屈家嶺發現了長江流域的史前稻作遺址,據後續考古研究,這裡已有5000年左右的農耕文明歷史。2011年以來,荊門市重點打造了以屈家嶺管理區為核心的三農特區——“中國農谷”。
中國農谷,省級戰略,荊門實施,300萬荊門兒女如何扛起這面大旗?
“三年來,我們按照省委書記李鴻忠提出的‘打造三農特區,體現中國高度’戰略定位,邊探索,邊實踐。”日前,荊門市委書記萬勇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依規劃,中國農谷概念涵蓋荊門全域,建設中國農谷涉及荊門經濟、社會、文化各層面的全面系統提升,最重要的一步,應該是率先解決‘農’的問題。”萬勇認為,農谷之“農”,不再是犁耙水響、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而是建立起産業完善、裝備先進、服務有力、效益明顯的現代農業體系。
推廣“一高三新”,變“兩難”為“雙贏”
荊門作為産糧大市,長期面臨著確保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的“兩難”命題,如何變“兩難”為“雙贏”?萬勇認為,根本出路在於找準結合點。
萬勇告訴記者,就荊門而言,這個結合點就是“一高三新”,農谷有條件成為先行先試區,即發展高效農業,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提高單産保總産的基礎上,發展立體農業、迴圈農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新品種方面,荊門在農谷片區建立了超級稻等現代種業基地,推廣新品種近200個。新技術方面,注重推動農業技術從“實驗室”到“莊稼地”,致力建設中國農谷院士村,已設立涉農院士工作站16個。同時,堅持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0%,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準達71%,成為全國農機化示範區。新模式方面,重點總結推廣21種高效種養模式,面積達180萬畝。
農谷的核心競爭力在於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萬勇談道,借助“中國農谷”這面旗幟,荊門攜手華中農業大學等院校,加強人才引進、科研成果轉化、試驗示範基地建設。目前,已經引進了傅廷棟、朱英國、陳煥春等14位院士到荊門設立院士工作站。到“十二五”末,將匯集全國50位涉農院士參與建設“中國農谷”。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解決三個突出問題
當前,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迅速發展,農業生産經營出現一些新問題: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就業,“誰來種”的問題日益突出;一家一戶的小生産與千家萬戶的大市場不能有效對接,“種什麼”的問題亟須回答;農村土地産出率、勞動生産率不高,“怎麼種”的問題十分迫切。
萬勇表示,農谷建設將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方式、經營體制三個方面尋求突破。
堅持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領頭雁”。著力培育壯大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四類新型主體,荊門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1.5萬家,其中農民合作社達3950家、居全省首位,聯想、中興、匯源、台灣漢光等一批知名企業落戶荊門。
堅持把新型農業經營方式作為“動力源”。荊門從土地流轉入手,堅持土地整治與土地流轉同步推進、遷村騰地與農民轉移同步實施、項目建設與政策整合同步安排,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全市累計流轉土地156萬畝,佔農村承包經營面積的48%,耕地流轉費用一般為每畝千元左右,全省最高,倒逼高效農業發展。
堅持把新型農業經營體製作為“催化劑”。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全面啟動,“三農”主辦銀行制度初步建立,中國農谷·惠農創業貸、農業産業鏈貸款面上推廣,中國農谷聯合産權交易中心建成運營。
堅持“四化同步”,加快“農工城網”融合互動
農村發展滯後、農業基礎薄弱、農民增收困難,一直是制約農業現代化的瓶頸。農是魂,是荊門的底色,但中國農谷姓“農”不惟“農”,萬勇認為,荊門扛上中國農谷這面大旗,就是要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以新型工業化為支柱、以新型城鎮化為載體、以資訊化為引擎,促進“農工城網”融合互動。
為此,荊門以“三化三改”為主攻方向,加速農業現代化建設。以均等化改善農村,著力推進“要素下鄉”,每年投入20多億元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以産業化改造農業,堅持用工業的理念和全産業鏈模式再造農業,2013年,全市農産品加工業産值突破千億元,與農業總産值之比達2.9:1。以知識化改變農民,每年培養新型“職業農民”800多人。
以新型城鎮化為載體,優化中國農谷建設格局。萬勇介紹説,早在2011年,荊門就提出打造鄂中城市群的構想。按照這一思路,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全市城鎮化率每年提高近兩個百分點,2013年達到51.2%。力爭建成長江經濟帶和漢江生態經濟帶新節點城市、國家迴圈經濟示範市、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中部支撐。
以資訊化為引擎,增添中國農谷建設活力。在萬勇看來,資訊技術是一種有效的倍增器,荊門正依託城鄉網格化平臺,以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資訊技術為載體,推進工業資訊化、農業數字化、城鄉網格化,加速“智慧荊門”建設,為中國農谷插上騰飛的翅膀。
具體説來就是:堅持用資訊化引領改造工業化,建立“興業雲”、“微網站”等公共服務平臺;推行農業種養物聯管理,試運作中國農穀物聯網生産管理平臺;在城市,將網格化社會管理與數字化城市管理融為一體,建立“四管兩心”服務平臺,2014年上半年市級平臺按期結案13984件,結案率99.2%。在農村,按照“認清大背景,鞏固前三輪,推進網格化,實事惠萬民,改革掀高潮”的要求,全面啟動網格化建設,1514個村硬體設施全部做到“七統一”,網格劃分、人員培訓、資訊採集錄入全部完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