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年交易量近23萬億 “錢途”無限安全漏洞需堵住
- 發佈時間:2015-01-19 14:55:06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上海1月19日電(記者高少華、姚玉潔、王璨)以網際網路支付、手機支付、預付費卡、POS收單等為首的第三方支付業近年來在國內蓬勃發展,2014年總交易量預計約23萬億元。但與此同時,接連出現的安全事件、監管風暴以及支付機構倒閉等現象,也引發社會關注。
專家認為,第三方支付已成為中國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線上線下融合、跨境支付、網際網路金融等有望成為第三方支付業未來的新“藍海”。
第三方支付蓬勃發展 年交易量約23萬億
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微信紅包、手機打車軟體、手機購物等的興起,使國內許多消費者對手機支付不再陌生。據快的打車公佈的數據顯示,在一年時間內僅快的打車線上支付車費總交易額高達128億元。
手機支付只是當前第三方支付業爆髮式增長的一個縮影。所謂第三方支付,指獨立於商戶和銀行,為商戶和消費者提供支付結算服務的機構。根據《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包括網路支付、預付卡發行與受理、銀行卡收單以及其他方式的支付服務等。
近年來中國第三方支付交易量一直快速攀升。艾瑞諮詢預測,2014年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預計達23.3萬億元,2015年將達31.2萬億元,2016年將達41.3萬億元。
為規範國內第三方支付行業,央行規定第三方支付企業必須獲得支付牌照後才能進行商業運營。自2011年至今,央行一共發佈了五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持牌單位共計269家。
“中國的網際網路支付,從1998年開始,經過16年的成長與創新,目前支付的各類玩法、産品種類以及客戶群都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收單商戶、個人用戶、交易量上都遠超美國。”第三方支付企業匯付天下總裁周曄稱。
易觀智庫認為,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的快速發展,主要源於幾方面因素: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繼續增大;更多傳統行業隨著資訊化和網際網路化程度的加深,逐漸成為第三方支付企業的應用市場;第三方支付行業線上線下一體化業務佈局,線下銀行卡收單市場交易規模增長迅速,成為繼網際網路支付市場後一個快速增長的領域等。
拓展支付場景 打造新“錢途”
近日,萬達宣佈戰略投資快錢,雙方欲打造最大的O2O(線上到線下)企業。並購完成之後,萬達旗下所有業務板塊均將使用快錢支付平臺。此次收購也掀開了國內第三方支付行業新一輪洗牌序幕。業界預測,在經過多年的寬鬆準入之後,國內第三方支付業將迎來整合兼併期。
第三方支付業異軍突起,擺脫了原有單純為銀行提供支付渠道的角色,發展壯大成為中國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與傳統企業結合外,未來,第三方支付與傳統金融業的深度合作,將會爆發出更強的增長潛力。
網際網路金融正成為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新“金礦”。隨著越來越多消費者習慣於網路交易行為,通過融合各類第三方金融理財服務,第三方支付行業被認為將迎來增值服務創新模式的迅速增長。
2014年初,第三方機構跨境人民幣支付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率先進行試點。跨境人民幣支付也將成為第三方機構新的增長點和爭奪點。
專家認為,未來決定第三方支付行業競爭格局的因素,將不僅局限于技術的變革,而且取決於商業模式的創新。如何抓住機遇,推動支付規則、組織、技術與産品的變革,決定著第三方支付行業的發展前景。
安全事件頻發敲響行業警鐘
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快速發展同時,也暴露出諸如資金安全性、資訊安全性、內控機制等方面的諸多問題。
日前,央行上海總部一紙聲明讓第三方支付機構“暢購”資金鏈危機暴露在陽光下。人民銀行發現該公司存在嚴重經營違規造成的資金週轉問題。“暢購”資金鏈斷裂,連日來引發社會對預付卡挪用、超發、不入賬等違規問題的關注。
2014年央行曾連出重拳對第三方支付行業的一些違規現象進行整治:3月份暫停支付寶、騰訊的虛擬信用卡産品和二維碼支付等面對面支付服務;叫停8家支付機構的收單業務;12月份,下發“史上最嚴”的《銀聯卡受理市場違規約束實施細則》等。
業內人士指出,一些第三方支付機構推出更為簡單、便捷的支付工具,但在簡化用戶操作界面和支付流程的同時,交易安全控制上的風險漏洞逐步暴露。
混業經營帶來的安全風險同樣值得警惕。越來越多的支付機構開始拓展電子商務服務商、金融産品交易經紀人、信用評估、擔保諮詢等方面的職能,在這一過程中謹防産生道德風險、關聯風險和監管套利風險。
此外,分業監管帶來的監管越位和缺失問題帶來的風險也不容忽視。由於第三方支付機構不斷向結算服務、證券基金、保險銷售領域延伸,現有的分業監管模式很難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
燁公司副總裁兼風控負責人顧卿華表示,風險伴隨著層出不窮的支付創新。目前移動設備的安全風險日益凸顯,無卡支付交易風險顯著上升,數據安全仍然面臨嚴峻挑戰,電子犯罪行為呈現集團化、複雜化、技術化趨勢,這都要求支付企業必須把風險管理置於首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