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9.78萬億新增貸款都去哪兒了

  • 發佈時間:2015-01-19 08:09:04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譚浩俊

  據央行上週四發佈的2014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12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餘額122.84萬億,同比增長12.2%,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末低0.1個和1.4個百分點,全年人民幣貸款增加9.78萬億,同比多增8900億。

  這是繼2009年新增貸款10萬億後,6年內的第二個10萬億,其餘幾年新增貸款規模都在7萬多億和8萬多億。那麼,天量投放的貸款,到底都去了哪兒?有沒有對經濟穩定和增長産生有力支撐作用呢?為什麼從去年下半年起經濟又進入下行通道呢?

  在經濟面臨困難的時候,實行寬鬆貨幣政策,通常是最為有效的手段之一。而看去年的情形,穩健的貨幣政策基調始終沒有改變。但是,新增貸款規模仍達近10萬億,確實令人有點難以理解。其中,幾次定向降準可能是原因之一。但顯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觀察家們注意到,在9.78萬億新增貸款中,中長期貸款達6.06萬億,佔全部新增貸款的62%。這也就是説,新增貸款大多數進入了投資領域。現在需要弄清楚的是,在這些新增中長期貸款中,生産性貸款比重有多高,又有多少是非生産性貸款。

  中長期貸款能否對經濟穩定和增長産生推動作用,能否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生産性投資,特別是裝備製造為核心的實體經濟。即便不是生産性投資,也必須與經濟的關聯度十分密切。否則,就難以對經濟穩定、經濟增長、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産生有效作用。

  無疑,基本建設投資是去年信貸支援的重點。國家發改委集中批准了一大批以鐵路、民用機場為核心的基建項目,對信貸資金的需求無疑非常強烈,也會有效增加信貸資金的投放。更重要的,很多項目都是剛剛批准,未來幾年對資金的需求量會更大,要求也會更高。這也意味著,未來幾年的信貸資金結構仍有可能以中長期貸款為主。

  在經濟需要的時候集中審批一些投資項目,增加一些中長期貸款,是必需的,也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但是,如果過度依賴基建投資和非生産性投資,過度增加中長期貸款,對經濟運作、經濟發展卻是相當不利的。因為,這就預示著,所有的投資項目,可能仍然主要依靠政府和國有投資,而沒有能調動起社會資本的作用,沒能把社會資本的熱情激發出來。這樣的話,投資效率就難以提高,投資對經濟穩定和經濟增長的作用也就會大打折扣。

  看近兩年來投資的實情,社會資本的跟進顯然很不樂觀,存在著不少問題。特別是基建投資,仍然是政府投資唱主角。與此同時,社會資本則在四處尋找投資方向,尋找能發揮作用的地方。久而久之,社會資本的投資衝動就會越來越弱,投資熱情也越來越低。為什麼很多領域出臺了對社會資本開放的政策,社會資本仍然在等待觀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投資的內在動力不強,對國有資本的顧慮太多。

  要在以後的發展中,有效增加社會資本的投入,增加中長期投資,就須充分調動社會資本的作用,減輕新增貸款的壓力。即便要新增貸款,也應當是社會投資者承擔,而不能都集中在政府和國有企業。

  同時還應看到,在近10萬億新增貸款中,短期貸款只有38%,這也意味著,實體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仍無顯著改觀。因為,在3萬多億新增貸款中,大型企業仍是主體,很多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也在通過短期貸款維持正常運轉。可見,實體經濟要想早日走進復蘇通道,難度依然相當大。而且,在短期貸款當中,承兌匯票等票據融資佔了多大的比重,也是衡量企業貸款成本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還有,銀行在向企業發放貸款過程中,需要企業繳納多少貸款保證金,對企業的融資成本影響也非常大。

  無論如何,在新增貸款接近10萬億天量的大背景下,中小企業仍然遭遇融資難、融資貴,這委實是非常奇怪的現象,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非常大。所以,筆者強烈希望職能部門在公佈相關數據的時候,能否再花些工夫仔細分析一下這些數據的內在結構,讓社會各方能及時了解究竟還存在哪些方面的矛盾,這是非常必要的。要不然,調整和優化信貸結構、盤活存量信貸資源的目標就很難實現,一邊貨幣超發、一邊企業資金緊張的矛盾,就永遠無法化解。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江市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