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重組商業帝國亞洲首富李嘉誠意欲何為?

  • 發佈時間:2015-01-17 17:52: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王小明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重組商業帝國 亞洲首富李嘉誠意欲何為?

  [摘要]在重組計劃的背後,李氏家族的重組時機不禁引人遐想:歷史證明,長和係每一次大動作之後都是市場拐點期,這一次,風險又在哪?

  作為亞洲首富,李嘉誠每一次商業舉動都是市場變動的信號。1月9日,李嘉誠宣佈將重組其商業帝國的消息震驚中港兩地,隨後長江實業和和記黃埔股價分別大漲14.7%及12.5%,市值增加115億美元,反映出市場對李氏重組計劃的積極態度。

  然而,在重組計劃的背後,李氏家族的重組時機不禁引人遐想:歷史證明,長和係每一次大動作之後都是市場拐點期,這一次,風險又在哪?

  “歷史性”重組

  這可謂李嘉誠商業帝國1997年以來的最大重組變動。

  根據重組計劃,李嘉誠旗下兩大上市平臺長江實業(00001.HK)與和記黃埔(00013.HK)將進行合併、重組、再分拆,成為兩家新的上市公司: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和實業”)、長江實業地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實地産”),其中長和實業將持有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在全球地區的非房地産業務;長實地産則將持有兩個集團在內地、香港及海外的房地産業務。

  具體的重組則是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的換股、收購和分拆動作,第一步是對長江實業進行重組。2014年12月11日在開曼群島新設立的公司(即長和實業)將成為長江實業的控股公司,通過協議安排,長江實業以股份交換的方式按照1:1的比例換股為長和實業股份。換股完成後,長和實業將控制長江實業原有的資産基礎和業務,並繼續以“0001”的股份代號在香港上市。

  第二步是並購:由和記黃埔向目前控制長江實業並持有赫斯基35.57%股權的李氏家族信託收購赫斯基6.24%的股權,共計6140萬股,交易將按照一股赫斯基股份換取1.376股長和實業股份作為支付代價;同時,長和實業集團根據協議安排,也與和記黃埔進行股份交換,和黃股東(原和記黃埔股東)每持一股和黃股份,將換取0.684股新長和實業股份。

  最後一步是分拆上市:長和實業集團將所持有的發展物業、出租物業及酒店業務(即現時長江實業集團及和記黃埔集團各自的房地産業務)進行分拆,轉讓予1月2日在開曼群島註冊成立的長實地産,業務轉讓以新發行的長實地産股份及現金支付,其中交易代價現金部分為550億港元。

  如果上述方案能夠獲得75%的股東同意,長和實業係有望在2015年上半年內完成重組。這一系列複雜的重組完成後,李氏家族信託將分別持有長和實業、長實地産30.15%的股權,旗下的電信、零售、基礎設施和能源等綜合業務也將與房地産業務實現徹底分離。

  “這次重組是集團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有利提升股東價值。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在過去十年取得了長足發展,現在進行的重組將為各公司的增長及發展帶來更多便利條件。”在解釋這次重組緣由時,李嘉誠表示,重組有助於消除控股公司折讓,為股東釋放公司實際價值,惠及長江實業及和黃股東。長和實業及長實地産的業務界定清晰之後,有助投資者對長和實業係相關業務作出更準確的投資分析,價值可望進一步提升。

  儘管資本市場對李嘉誠的重組計劃大投贊成票,但在近兩年李嘉誠頻頻拋售內地與香港兩地資産、形象屢遭詆毀,特別是2013年9月李嘉誠還稱“長實與和黃絕對不會改變註冊地”的背景下,將新公司長和實業及長實地産更改註冊地至開曼群島,仍然在坊間引起了李氏要淡出香港及內地市場的聯想。

  “如果重組上市真能提升李氏資産的價值,為何李嘉誠沒有早一點這麼做?”不少投資界人士質疑,李嘉誠商業帝國的重組緣由顯然沒有紙面上説的那麼簡單。

  避險海外?

  對於此次重組事關撤資的説法,長和實業係方面表示了明確的否認。“更改註冊地是為了生意的方便,因為遷冊後更有利於公司增加派息,況且過去10多年,香港70%~80%上市公司都到開曼群島或海外註冊,其中包括內地民企及國企,長和實業係只是效倣了他們的做法。”李嘉誠表示,更改註冊地之後長和實業、長實地産仍然會在香港上市,“如果對香港沒有信心,我還會把赫斯基股權從海外拿回到香港公司控制嗎?”

  李氏話雖如此,但並沒有打消香港坊間對其“撤資”的疑慮。不少港媒分析稱,將新公司註冊地改為開曼,其中或與李嘉誠近年在香港的一些遭遇有關。

  2013年3月28日,和黃旗下的香港國際貨櫃碼頭因為外判工人(非正式員工)不滿薪資要求引發了大規模罷工遊行。儘管事件表明,上述外判工人與李氏的國際貨櫃碼頭並無直接雇傭關係,但李氏家族卻無辜躺槍:在長達一個多月的遊行中,工人們打著“全球華人首富剝削工人致富”“養活李嘉誠養不了家庭”等刺眼的橫幅圍堵長江中心,李嘉誠的畫像也被涂成魔鬼的模樣,挂在長江中心的樓下,有社會團體甚至一度呼籲香港市民,抵制李嘉誠旗下的百佳超市、屈臣氏等商鋪貨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年11月,由長實、南豐及港鐵合作開發的香港將軍澳日出康城三期工地也爆發停工潮,雖然事件由二判商淮輝工程有限公司與承建商亮雅發展有限公司之間的糾紛引起,與長實並無關聯,但樹大招風,長實總部又一次遭到了罷工工人的圍堵,工人要求長實出面協助追討薪資。

  上述兩起事件雖然最終都無果而終,但無疑對李嘉誠在香港的社會聲譽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當年,李嘉誠首次取消出席了20年的長和係中期業績發佈會,當時香港傳媒界猜測,不開記者會,是因為李嘉誠“不想對當下長和實業係的負面新聞做出解釋”。

  外界普遍認為,李嘉誠遭遇的種種非議與其領導的長和係對香港各行各業的“壟斷”以及由此引發的“仇富”情緒有關。上述事件之後,長和實業係也多次拋售香港資産,並尋求更多的海外投資機會。

  “開曼群島屬於英國領土,李嘉誠在開曼成立控股公司,日後若遇到官司,香港可能對長和實業沒有司法權力,最終審核權由香港終審法院變為英國最高法院。”香港《明報》援引當地政經人士的分析稱,不排除李嘉誠借此次重組未雨綢繆,“為日後發生的事情做準備”。

  針對上述猜測,長和係方面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更改註冊地是內地與香港兩地上市企業通俗的做法,不評論相關傳言。

  李氏嗅覺

  相對於註冊地的更改,資本市場更為關注的顯然是李嘉誠重組長和實業係的時機選擇。

  翻查歷史資料可以發現,長和實業係歷史上每一次重大動作都意味著市場將要發生調整:1987年,李嘉誠旗下四家公司忽然宣佈同時大供股,隨後全球性的股災爆發;1997年,長和實業係首次重組,長江基建被和記黃埔納入旗下,當年年中便發生了亞洲金融風暴;1999年,市場熱炒科網概念,李嘉誠以逾千億元的價格向德國電訊公司出售和黃旗下流動通訊業務品牌Orange,次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不少投資者血本無歸。

  “李嘉誠之所以被稱為超人,自有其過人之處,經歷過多次經濟低潮的他對於市場有著敏銳的嗅覺,這次長和實業係大重組,極有可能是為其進一步的並購動作做準備。”有香港投行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此次重組讓市場嗅到了一絲不安的氣息。

  分析李氏重組計劃可以發現,在對旗下所有業務進行重組、並購、分拆的過程中,作為地産業務平臺的長實地産最終需要向非地産業務平臺長和實業支付現金550億港元,儘管這筆現金作為過渡貸款將由長實地産向匯豐及美林美銀承貸,但這無疑會變相推高長實地産的債務水準。

  “李嘉誠此舉明顯是看淡樓市,單從持股比例上來看,重組前李氏家族持有長實、和黃的股權分別為43.4%和21.7%,地産業務持股是多於非地産業務的,而重組後持有的股權是平均的,均為30.15%,這反映出李氏欲增持非地産、減持地産的態度。”有港股分析員認為,重組的結果以提高長實地産的債務水準為代價,顯現出李嘉誠對於地産業務的看淡。

  雖然在1月9日的記者會上,李嘉誠表示重組之後的長實地産將成為香港最大的房地産上市公司之一,擁有1.7億平方尺的土地儲備以及1.46萬間酒店客房,每年能夠獲得超過100億港元的固定租金收入,但唯獨未提及未來的擴張計劃,“可以預見,未來長實地産的策略會以穩為主,‘不求進取’”。

  資本市場作出這種判斷顯然與近兩年李氏家族的資産減持動作有關聯。從2013年至今,長和實業係在香港與內地兩地出售了多項資産,包括廣州西城都薈、上海東方匯經中心、香港天水圍嘉湖銀座商場等多個地産項目,同時還出售了亞洲貨櫃碼頭權益以及屈臣氏部分股權,如果包括分拆電能實業(00006.HK)上市,近兩年長和實業係在亞太地區套現的資金超過千億港元。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長和實業係在歐洲市場的投資趨勢則非常明顯。據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近幾年來,李嘉誠的長和實業係在歐洲市場投入的收購資金已經超過1500億港元,而並購的資産包括基建、電訊、能源等業務。

  兩相比較,李嘉誠對於全球市場的投資重心顯而易見。“對於整個長和實業係而言,重組雖然不會增加任何固定價值,但重組後的新公司長和實業能夠得到從長實地産轉移的550億港元現金,這將會強化長和實業的現金流,以提供更多及更具彈性的收購空間。”德意志銀行分析師認為,預期長和實業接下來將在英國流動通訊市場及瑞典能源市場尋找新的投資機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