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生態文明 建設美麗鄉村
- 發佈時間:2015-01-16 08:32:32 來源:內蒙古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自2007年以來,自治區農業環保工作按照“打好基礎、備好技術、樹好典型、當好參謀、帶好隊伍”的思路,堅持“著眼當前、謀劃長遠”的原則,先後圍繞化肥、農藥、畜禽廢棄物、秸稈、地膜、重金屬污染治理等領域開展了專項研究,紮實推進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各項工作。
農業污染源普查工作順利完成。結合全國農業污染源普查工作,2008年我區普查工作結束,2009年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同時編寫了《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技術報告(農業源分冊)》。2010年底建成了“內蒙古自治區農業污染源普查數據查詢與更新系統”。
農業面源污染監測與調查工作順利啟動。我區建立了9個農田肥料流失國控監測點和20個農田地膜殘留國控監測點開展農業面源污染定點監測工作。9個農國控監測點已經全部完成了建設任務,制定了處理設置方案,並按照農業部要求完成了基礎土樣採集工作。同時還開展了農業面源污染調查工作,完成了全區102個旗縣種植業基本情況的調查,對500個典型地塊、330個畜禽養殖單元開展了典型抽樣調查。
農産品産地環境監測工作有效完成。為切實加強農産品産地環境管理,防治農産品産地環境污染,保護和改善農産品産地環境品質,保障農産品品質安全,進一步控制城市和工業“三廢”對農産品産地環境的污染,強化農産品産地環境監測,近幾年我區先後開展了農産品産地劃分工作、農産品産地土壤、農産品大氣降塵和污灌水的取樣分析工作,為各級農業部門進行科學決策提供有力依據。
外來生物入侵調查與防治工作進一步拓展。積極開展了外來入侵生物入侵調查與防治工作。2014年,我區繼續開展對外來入侵生物刺萼龍葵和少花蒺藜草的調查與防除工作。全區共調查了12個盟市102個旗縣區的500余個鄉鎮,調查總點位數超過2500個,調查總區域面積超過300萬公頃。一些地區刺萼龍葵的發生密度和發生面積呈現出爆髮式增長態勢,已嚴重威脅到農牧業生産。為有效遏制這種快速擴散蔓延趨勢、壓低種群數量、控制和減少發生範圍,在部分盟市開展了刺萼龍葵和少花蒺藜草的綜合防治試驗和集中滅除工作,效果十分明顯。
農業野生植物資源調查保護工作有序開展。從2010年開始,先後對大麥草、沙蘆草、革苞菊、發菜、蒙古口蘑、肉蓯蓉、野大豆等進行了實地調查,初步掌握了原生境保護區域的基本情況,確定了核心區、緩衝區的面積與範圍,明確了保護區總面積與建設規模。同時也了解到調查物種的主要威脅因素和分佈情況,為下一步保護工作奠定了基礎。
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大力推廣。自2008年起,我區在溫室大棚開展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引進推廣工作,通過幾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較好穩産性、完善性和可操作性的技術體系,特別是《內蒙古秸稈生物反應堆發酵設施栽培技術操作規程》的制定與頒布保證了技術的完整性。該技術從試驗、示範到推廣,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全區推廣總面積已超過1.5萬畝。
地膜殘留污染防治工作有序推進。在13個旗縣開展農業清潔生産(地膜回收利用)工作。擬通過推廣厚度在0.01mm地膜、補貼廢舊殘膜回收利用方面,推動我區廢舊殘膜的回收利用。一些盟市、旗縣亦出臺了政策措施促進農業清潔生産技術的試驗、示範,減少地膜污染。如通遼市市政府專門提供50萬元研發經費,重點研製適合當地的殘留地膜回收機械;興安盟科右前旗政府拿出30萬元用於殘膜回收環節的補貼。赤峰市喀喇沁旗、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等旗縣著手進行了降解地膜的引進和對比試驗。
農産品産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穩步推進。按照國家的要求,我區重點開展了土壤樣品採集、運輸與檢測,整理數據錄入,自治區級樣品庫的建設和技術培訓等工作。
——自治區農村生態能源環保站工作紀實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在內蒙古的農村牧區,是怎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建設美麗鄉村的?農村生態能源環保站給出了答案。
進入新世紀以來,沼氣建設以其日趨成熟的技術和科學實用的模式,已經成為一項改善農村牧區環境,增加農牧民收入,提速農村牧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富民利民工程。戶用沼氣能有效地解決農牧民做飯燃料所需;大中小型沼氣工程則可以實現養殖場畜禽糞污的“內迴圈、零排放”和向農牧民集中供氣。通過合理配置農村牧區能源資源,發展沼氣等清潔能源,逐步實現家居溫暖清潔化、庭院經濟高效化、農牧業生産無害化、能源結構合理化、街道環境優良化的建設目標,最終達到改善農牧民生産生活條件,促進村容村貌整潔,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近年來,農村牧區沼氣事業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能源、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全區戶用沼氣池保有量已從2000年的0.3萬戶發展到目前的近50萬戶,養殖小區小型沼氣工程從無到有,已發展到292處;大中型沼氣工程亦是從零開始,目前已建成94座;共涉及全區12個盟市78個旗縣市區的3000余個行政村。
典型創建工作成效顯著。老的典型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其示範帶動作用愈加凸顯。新的典型不斷涌現:
目前全區供氣戶數最多的沼氣工程集中供氣項目——赤峰市喀喇沁旗三道營子沼氣工程,供氣戶數已由最初的350戶增加到目前的650戶,該工程從2011年10月開始為村民供氣,至目前為止,3年多的時間裏一直保持著全年365天不間斷為村民供氣,並且氣量足、供氣壓力穩定,深受廣大用氣戶的喜愛。並得到自治區黨委和農業部有關領導、以及國內知名專家和其他省區市同行的充分肯定。
內蒙古牧科禽業公司養殖基地沼氣工程,從2012年9月正式啟動運作以來,即使在每年的“三九”天,厭氧消化器的容積産氣率仍能保持在0.8m3/m3以上,為沼氣工程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科右前旗巴拉格歹興安村大型沼氣工程是全區第一個為住樓房的村民供氣的沼氣工程,目前已供氣200戶,即將再供氣300戶。該村蔬菜種植面積達6000畝,並且有485棟蔬菜日光溫室,實現沼渣、沼液高值利用的條件亦十分優越。2014年10月中旬,自治區發改委農經處處長阿爾斯楞等同志考察該工程後,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規劃科學合理,工程品質過硬,配套設施齊全,項目效益明顯,模式亮點紛呈。
“現代牧業(通遼)有限公司沼氣工程建設項目”採用推流式發酵工藝,厭氧消化池總容積達18900立方米,安裝了兩台裝機容量450千瓦的沼氣發電機組,夏季日發電量達15000千瓦時,冬季亦能達到8000千瓦時,發電産生的余電用於沼氣工程自身的增溫,沼渣脫水後用做牛臥床墊料,沼液用做肥料還田,從而實現了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贏。
五原縣巴美肉羊養殖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大沼工程2014年夏季開始啟動運作,該工程厭氧消化器單體容積近4000立方米,沼氣目前主要用於發電,沼氣發電産生的餘熱用來給沼氣工程增溫,沼渣、沼液主要用於為該公司的有機肥廠提供原料,沼氣工程的産出物得到了充分有效利用。
當前,農村牧區沼氣建設已經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由過去的快速發展階段進入了管建並重、穩步推進的新階段,我們要適時轉變發展思路,實現七個轉變:在發展方向上,由過去的重建設數量向建設品質和數量並重轉變;在建設內容上,由過去的以戶用沼氣為主向戶用、大中小型沼氣集中供氣工程並重轉變;在沼氣利用上,由單純用氣向氣、渣、液的綜合利用轉變;在體系建設上,由單純的硬體建設向運作機制創新轉變;在隊伍建設上,由組建專管隊伍向培養打造專家隊伍轉變;在宣傳培訓上,由過去的重點宣傳功能、效益向重點宣傳管護、使用知識轉變;在工作領域上,由單一的以沼氣為主向多種農村牧區可再生能源互補轉變。
沼氣建設的生命力在於綜合利用。沼氣建設要跳出就能源抓沼氣的思維模式,大力發展沼氣迴圈農牧業,延長沼氣産業鏈條,促進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在沼氣推廣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做好綜合利用這篇文章,積極開展“三沼”(沼氣、沼渣和沼液)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和試驗示範。“沼肥對溫室蔬菜産量影響”的研究顯示,番茄産量可提高25%左右,VC含量、還原糖含量、蛋白質含量分別提高了8個、1個、0.26個百分點。三沼綜合利用不僅提高了産品産量和品質,還促進了沼氣的有效利用。
沼氣建設堅持多能互補,綜合利用,不斷拓寬建設內容。目前,單純的沼氣建設因功能單一、利用鏈條短、效益不明顯,不足以把沼氣建設促進農牧業迴圈經濟的魅力充分顯現出來。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的創新沼氣建設模式是確保沼氣發揮更大效益的有效途徑。只有緊密結合當地實際,堅持多能並舉,以沼氣建設為重點,大、中、小一起上,秸稈氣、生物質、太陽能、節能炕(灶)同時搞,多途徑、多方式地開發農村牧區清潔能源;堅持技術整合,以沼氣為紐帶,與農牧業實用技術、先進節能技術、節能設施優化組合,實現技術整合,功能放大,繼續打造效果更好的沼氣建設新模式,才能豐富沼氣建設內容,不斷拓展沼氣建設功能。
農村牧區沼氣:點燃希望之火
農村牧區環保:守護每寸土地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