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李偉:新常態下經濟增長仍要保證一定速度

  • 發佈時間:2015-01-16 07:30:09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創造社會財富的人相對減少,依靠社會贍養的人口相對增多,2013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超過2億人,2014年已達總人口的15%。

  ●過去30多年,我國GDP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增長,可並不意味著一定能把經濟穩定增長保持下去。一旦增長進程中斷,我們在現代化方面所做的種種努力可能會前功盡棄。

  ●目前我國已經積累了不容忽視的財政金融風險。根據審計署公佈的數據,截至2013年6月底,包括或有負債在內的各級政府債務總額高達30萬億元,相當於2013年GDP的51%左右。

  日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在“國研智庫論壇·新年論壇2015”上作主旨發言時表示,在新常態下,仍要充分認識發展是硬道理,只有堅持不懈地推動發展,才能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仍必須使經濟以一定的速度增長,保證換擋而不失速。

  清醒認識當前發展新機遇和新挑戰

  李偉表示,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必須科學認識新常態。首先必須科學分析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內外部條件的新變化,以及由此蘊含的發展新機遇和新挑戰。

  從外部環境來看,新的最顯著的變化就是世界發展格局的深度調整。表現在幾方面。一是全球經濟增長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世界各主要經濟體都採取了種種措施促進經濟增長,但是到目前為止,世界經濟增長的前景可以説仍是陰雲未散,晴天難期。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發展中經濟體都面臨著深刻的、複雜的、相互交織的結構性矛盾。這些矛盾絕非短時間能夠得以解決,而且更需要進行深刻的體制變革。在這些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的情況下,全球經濟格局無疑處在極其不穩定的變動、甚至撞擊之中。

  二是全球分工格局正在加快重塑。為趕超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正在加速推進工業化;在金融危機的陰影下,發達國家紛紛採取“再製造業化”戰略。這使得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工關係呈現更加複雜的局面。同時,在交通通訊等領域的技術進步的推動下,低端生産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致使全球價值鏈分工更有利於處在價值鏈兩端的發達國家。

  從內部環境來看,新的最顯著變化是發展受到約束的廣度和強度前所未有。一是發展絕對水準不夠高和老齡社會過快來臨之間的矛盾凸顯。在發展水準與發達國家還有明顯差距的情況下,我國出現勞動年齡人口絕對下降的趨勢。創造社會財富的人相對減少,依靠社會贍養的人口相對增多,2013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超過2億人,2014年已達總人口的15%,大大超過傳統老齡社會10%的標準。

  二是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與轉型發展緊迫要求之間矛盾尖銳。轉型發展的根本支撐在於科技創新。然而,近些年我國的創新能力雖然有所提高,但還難以支撐産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創新能力不足的一個顯著表現是很多産業發展所需要的核心技術嚴重依賴發達國家。2013年,我國進口積體電路的總價值超過進口原油,高達2313億美元。

  三是發展對資源環境的新壓力與人民群眾對改善生存環境的新要求之間矛盾空前。2014年,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將達到65萬億元左右。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對資源環境構成的壓力遠非昔日可比。與之同時,人民群眾對改善生存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急迫,在人口集中居住的東北黑河至西南騰衝的胡煥庸斜線東南地區,空氣、水、土地的承載能力及污染程度,可以説,大都到了極限。

  四是過大的收入差距與人民群眾對於公平的渴望之間矛盾突出。據國家統計局測算,2013年中國的基尼系數高達0.473。這一水準高於國際上0.4的警戒線。長期存在的過大收入差距,引發了或者加重了一系列社會矛盾。另外,我國近2億非城鎮戶口的城市常住人口與教育、醫療、住房等社會公共服務水準差異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對社會和諧、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此外,世界範圍內正在孕育以3D列印、分佈式能源、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新一輪技術革命成果和上一次技術革命成果的結合,將對生産組織方式、商品流通方式、居民消費方式和社會交往方式産生重大影響。

  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

  是邁向新階段的必然要求

  李偉認為,面對新常態下的新環境、新機遇、新挑戰和新要求,我們仍要充分認識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堅持不懈地推動發展,才能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發展最基本的內容是經濟增長。“因此,在新常態下,仍必須使經濟以一定的速度增長,換擋而不失速。這種增長速度是有別於以往傳統增長方式而有品質、有效益、可持續的速度。”李偉強調。

  第一,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是順利邁向新階段的必然要求。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從低收入國家成為上中等收入國家,但現代化的任務尚未完成。2013年,我國每人平均GDP雖已達到7000美元左右,卻只相當於美國的八分之一左右,在世界每人平均排名僅在80位左右。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建設民富國強的現代化國家,必須長時期地保持經濟持續、較快、穩定增長。

  首先,保持經濟持續增長是邁向高收入社會的需要。縱觀工業革命以來的世界經濟發展史,決定一個國家發展最終狀態的,是經濟能不能以一定速度持續增長。過去30多年,我國GDP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增長,可並不意味著一定能把經濟穩定增長保持下去。一旦增長進程中斷,我們在現代化方面所做的種種努力可能會前功盡棄。其次,保持經濟較快增長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社會穩定的基石。保持社會穩定,必須以一定的增長速度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當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數量開始下降,從勞動力供求總量關係上看,就業壓力似乎不大。不過,需要引起重視的是,由於勞動力供求結構發生了變化,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矛盾會日益突出。今後一段時間,我國每年都會有超過700萬的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畢業,這些人都期望獲得體面的工作。再次,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是防範財政金融風險的需要。在高速增長階段,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金融系統風險和企業經營風險,容易被資産價格等因素上漲所掩蓋。事實上,目前我國已經積累了不容忽視的財政金融風險。根據審計署公佈的數據,截至2013年6月底,包括或有負債在內的各級政府債務總額高達30萬億元,相當於2013年GDP的51%左右。如果經濟增速出現顯著下降,資産價格就有可能大幅度縮水,企業利潤率就會大幅下降,財政收入增長就會受到嚴重影響,這就有可能使潛在的財政金融風險變為現實的威脅。

  第二,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必須依靠新動力。從市場需求的角度觀察,舊的增長動力的主要特徵是,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消費在其中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新的增長動力的主要特徵應是,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在經濟增長中將發揮更大作用。從要素投入的角度觀察,舊的增長動力的主要特徵是,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本、資源、勞動力大規模、粗放式投入,技術進步在其中的作用不夠突出;新的增長動力的主要特徵應是,經濟增長要靠資本、資源、勞動力的高效集約使用,技術進步在其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資源要素配置結構的角度來觀察,舊的增長動力的主要特徵是,增長所依賴的配置效率改進主要來自於資源要素在部門間、地區間的轉移;新的增長動力的主要特徵應是,這種配置效率改進將更多來源於部門內、區域內資源的優化配置。

  形成新的增長動力關鍵在於創新

  李偉表示,適應新常態關鍵在於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動力,而形成新的增長動力的關鍵又在於創新。“我們必須進行産品創新,開闢新的市場,使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在經濟增長中發揮更大作用;必須進行生産組織方式創新和工藝創新,以提高資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必須進行體制機制創新,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當然,最重要的是要進行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一切創新的基礎。”

  第一,要著力推動科技創新。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發佈的《2014世界智慧財産權指數》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專利申請量已佔全球總量的32.1%,超過美國和日本,成為當之無愧的創新大國。不無遺憾的是,我國的創新層次還比較低,在被授權的專利中,發明專利不足1/6,外觀設計超過30%。作為現代化後起國家,在傳統技術領域,我國有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的後發優勢,但也有只能在“邊緣地帶”創新的後發劣勢。在新的技術領域,如增材製造、數字機器人、分佈式能源、智慧電網、物聯網、新材料等領域,我國與發達國家大體上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有機會走在創新的前列,甚至走在創新的最前沿。

  第二,要著力推動生産組織方式創新。生産組織方式的調整,有利於在既有的技術條件下降低生産成本、提高生産效率。隨著居民收入水準提高而帶來的個性化需求的增長,對定制化、分散化生産的需要也會增多。中國是人口大國,即使在消費市場需求日益分化的背景下,特定人群的消費總規模依然很大。

  第三,要著力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有助於擴大既有市場,創造新的需求;有助於降低生産成本,引導生産更好適應消費。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成果,特別是網際網路和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業已並將繼續為商業模式創新開闢廣闊的空間。推進商業模式創新,最重要的是要創造一個寬鬆的、有利於創新的環境,但是也要引導和規範商業模式的創新。要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強化誠信體系建設,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提高監管系統適時應對能力,堅決杜絕以商業模式創新之名擾亂市場競爭秩序,切實保證商業模式創新走在健康的軌道上。

  第四,要統籌利用國內外創新資源。新一輪技術革命的艱巨性、複雜性以及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力都遠遠超過歷次技術革命。無論是小國還是大國,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很難獨立擔負起新技術革命的重任。我國已有較為豐富的創新資源。但是我們也不能閉門造車,關起門來搞創新,而要以更為開闊的胸懷,虛心學習其他國家的創新經驗,廣泛借鑒其他國家的創新成果,充分利用全球的創新資源。當然,在創新過程中,也要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如果這種能力不能得到提高,我們就很難參與到全球創新的過程之中,也很難分享更多的創新成果收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