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十三五”時期我國消費增長預測

  • 發佈時間:2015-01-15 06:07:0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消費需求是最根本的需求。進入新常態後,消費態勢發生了明顯變化,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産品品質安全、通過創新供給釋放需求潛力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十三五”時期,如何準確理解、把握消費的新變化,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國家資訊中心課題組對此進行了深入調研和分析,並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 “十三五”時期消費總量及居民收入增長預測

  一、最終消費名義增長高於經濟增長,消費率有所提升

  “十二五”頭三年,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改善民生的經濟結構調整,我國消費增長呈現穩步上升的勢頭。

  根據支出法GDP計算,2011至2013年我國支出法GDP年均名義增長13.4%,資本形成額年均增長13.1%,最終消費年均增長14.6%,最終消費增速快於經濟增長1.2個百分點,快於投資增速1.5個百分點。數據表明,我國在“八五”、“十五”和“十一五”時期最終消費增速均低於GDP和投資增長速度,“十二五”以來在增長方式轉變和收入分配調整的作用下,我國投資快、消費慢的不合理增長格局出現改善跡象。

  最終消費增速加快,促使消費率有所提高。1978至1999年我國消費率表現為螺旋式下降,2000至2009年直線下降。“十一五”末期我國消費率為48.2%,比“九五”和“十五”分別降低10.9和7.7個百分點,降至歷史最低水準。但是,“十二五”以來,消費率開始止跌回升,消費率有所提高,“十二五”頭三年消費率平均為49.5%,比“十一五”時期提高0.4個百分點。

  二、消費品零售額年均增長14.8%,增速明顯放慢

  “十一五”時期,我國商品消費保持強勁增長。五年間消費品零售額年均名義增長18.1%,與“九五”和“十五”期間相比,“十一五”期間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速分別加快了7.5和6.3個百分點,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但是,“十二五”以來,新一屆政府嚴格公務消費、控制高檔餐飲消費,加之房地産市場泡沫不斷得到擠壓,相關消費鏈條縮短,導致消費品零售短期內增速明顯放緩,消費品零售額增速由2011年的17.1%下降為2013年的13.1%,預計2014年增速可能低於13%。粗略估計,“十二五”期間消費品零售額平均增長在13%左右,比“十一五”放緩約5個百分點。

  但是,消費品零售額增長也存在許多亮點。一是資訊産品消費需求強勢增長。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推進資訊消費戰略,工業化與資訊化融合進程加速,以及居民智慧化消費意識增強,我國智慧手機、移動電視、智慧家電、平板電腦等新型電子産品消費呈現強勢增長。二是電子商務消費迅猛增長。隨著商業領域展開一場新革命,網購成為越來越受歡迎的新興銷售業態,今後一個時期電子商務消費迅猛增長,將彌補實體店增長緩慢的不足。三是綠色節能消費受到追捧。隨著環境污染加劇、空氣霧霾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居民對綠色消費與環保消費意識逐步增強,綠色家電、綠色交通、環保産品等綠色低碳消費深入人心,居民綠色低碳消費理念增強,節能環保産品銷售加快。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銷售成倍增長,節能環保消費將成為未來消費的增長亮點。

  三、居民收入增長加快,為擴大消費創造條件

  收入是決定消費水準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十二五”以來,隨著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和民生待遇改善,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呈現加快趨勢,並在多年來首次超過經濟增速,為擴大消費提供了重要的收入基礎。“十二五”前三年我國經濟平均增長8.2%,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實際增長分別為8.3%和10.5%,增幅分別高0.1和2.3個百分點。

  此外,“十二五”以來,我國居民收入佔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呈現穩步提升的喜人走勢。2007年我國居民收入佔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降至57.5%的歷史最低點,2008年以後在收入分配改革的推動下,居民收入增長逐年加快,佔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小幅穩步提高。根據《資金流量表》數據計算,2008至2011年居民收入佔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別為58.3%、60.5%、60.4%和60.8%。但是,勞動者報酬佔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改善情況不顯著,目前,基本保持在2007年的較低水準,個別年份較高,但不夠穩定,波動較大。

  “十二五”前半期,經過多方努力,我國消費和居民收入增長緩慢的狀況有所改善,但遠未達到發達國家以消費需求為主體,主導和引領經濟發展的程度,“十三五”時期,我國仍要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充分挖掘擴大消費的巨大潛力,著力破解擴大消費的體制障礙,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提高“兩個比重”,促進消費率不斷提升。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轉換,本文以“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增速控制目標為基準,對最終消費增長變動進行定量分析預測,提出“十三五”時期我國消費總量增長應該達到的理想增長格局,並對影響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居民收入增長趨勢進行聯動預測。

  一是最終消費年均增長10.9%,消費率達到53.1%

  從歷史走勢看,消費與國內生産總值存在明確的彈性關係。按照支出法GDP計算:消費彈性系數=最終消費增長速度÷支出法國內生産總值增長速度。本文預測“十三五”消費總量的變化趨勢,主要採取彈性系數法。預測分為三步:第一步對經濟增速作出判斷,第二步測算經濟與消費的彈性系數,第三步預測最終消費的總量、速度和比重。

  (1)設定“十三五”GDP實際增長為7.2%。“十二五”前三年時期我國經濟增長8.2%,7.5%是經濟增長的底線。隨著經濟總量擴大和結構調整加快,“十三五”時期GDP確立7.2%的增長較為適中。考慮到物價變化走勢,將“十三五”GDP平減指數設定為2.5%,那麼GDP名義增速約為9.9%。

  (2)“十三五”消費彈性系數設定0.96和1.1兩種情景。1978至2013年我國消費彈性系數呈現波動走勢,平均為0.96,1978至1999年消費彈性系數較高,大多年份保持在1以上,2000年以後消費彈性系數下降,2003年降低為0.61,但2009至2011年彈性系數有所提高。我們分設兩個增長情景:情景一是假定“十三五”消費需求延續過去的增長力度,消費彈性系數為0.96,即35年的平均水準。情景二是假定“十三五”隨著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擴大消費、改善民生和增加居民收入取得積極成效,消費彈性系數顯著提高,消費彈性系數提高為1.1。

  (3)最終消費總量及速度預測。情景一:按照0.96的消費彈性系數和名義GDP年均增長9.9%計算,“十三五”最終消費年均增長9.5%,2020年消費率降低為48.5%,重歸歷史最低水準,甚至比“十二五”三年的消費率還降低1個百分點。在該情景下,我國消費率過低的問題更趨嚴重,三大需求不協調增長格局進一步加劇,應當避免。

  情景二:按照1.1的消費彈性系數和名義GDP年均增長9.9%計算,“十三五”最終消費年均增長10.9%,2020年消費率提高為53.1%,比“十一五”和“十二五”前三年消費率提高4個和3.6百分點,消費率持續下滑的局面得以扭轉,國民經濟呈現更加協調的發展,這是一個理想的增長方案,也是推薦增長方案。

  二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5.1%,佔國民收入67%

  根據最終消費的預測,在情景一的情況下,最終消費年均增長9.5%,“十三五”末期消費率降低為48.5%,不可取。在情景二的情況下,最終消費年均增長10.9%,“十三五”末期消費率提高為53.1%,符合提高消費率的宏觀調控目標。要實現情景二的方案,“十三五”時期最終消費需要年均增長10.9%,比情景一提高1.4個百分點,2020年最終消費支出將達到602768億元,比情景一增加51290億元。假設政府消費保持情景一的格局不變,這部分消費支出全部依靠增加居民消費來實現,充分體現擴大居民消費的政策調控意圖。那麼居民收入應以怎樣的增速,才能保證這部分新增消費的實現?通過建立居民收入和消費的回歸方程,可以粗略預測“十三五”時期居民可支配收入應達到的水準和比重。

  回歸結果表明,居民收入增速與消費支出增速存在強相關關係,居民收入的回歸系數為0.95,即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1個百分點,居民消費支出增長0.95個百分點。由於情景二下,2020年最終消費支出增速比情景一加快1.4個百分點,按照居民收入和消費的彈性關係,可計算出情景二下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應比情景一加快1.4個百分點。根據計算,在資金流量表中1992至2011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為13.7%,如果“十三五”時期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提高1.4個百分點,那麼年均名義增長將達到15.1%。以此計算,2020年居民可支配收入額可以達到764798億元。根據情景二預測,2020年支出法國內生産總值為1136004億元,由於支出法國內生産總值與國民收入差距甚小,我們可以近似地把“十三五”末期支出法國內生産總值等同國民收入,以此計算,“十三五”末期居民收入佔國民收入的比重將達到67.3%,比“十二五”時期提高7個百分點,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將更趨合理,勞動者可以最大限度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 “十三五”時期擴大消費的政策建議

  “十三五”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關鍵時期,要擴大消費需求、提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必須轉變思路,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

  一、擴大消費需求,經濟增長速度不宜太快

  過去多年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高增長年份恰恰是消費增長緩慢和消費率降低的時期。“十三五”時期我們應進一步實現以經濟增長為中心向社會發展為中心的戰略轉變,以消費需求為導向,將經濟增速嚴格控制在7.2%以內,提高經濟增長品質,確保收入分配向居民傾斜的順利過渡,促進居民消費能力的提高,從而使擴大消費和提高消費率成為可實現的目標。

  二、大力發展第三産業,增加服務消費的供給保障

  應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將服務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産總值中的比重提高6個百分點,力爭“十三五”時期服務業佔GDP比重超過第二産業,開創服務業和服務消費發展的新局面。一是通過稅收優惠和産業扶持積極發展第三産業,充分發揮第三産業作為社會就業主渠道的作用。1995至2010年我國第三産業的就業彈性平均為0.37,超過總就業彈性0.26個百分點,發展第三産業將直接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居民收入。二是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科技研發、物流配送、文化創意和節能環保等生産性服務業,解決服務消費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激活中高收入群體消費潛力。三是建立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專項財政資金支援體系,逐步實現服務品質和收費標準規範化,提高其在居民家庭生活中的融入程度。

  三、建設現代流通體系,為擴大消費創造條件

  完善的流通體系對促進消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是以資訊技術為手段,發展現代流通體系,重視網路消費,推進傳統零售業轉型升級,促進消費便利化與“實惠化”;二是通過稅制改革降低流通成本,按照“簡稅制、寬稅基”的原則,加快營改增步伐,加大對流通相關産業的覆蓋範圍,降低産品批發、零售等流通過程中的稅收負擔;三是結合國家推進生産性服務業發展,在加大冷藏、儲存、碼頭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降低與民生緊密相關的重要消費品儲存、運輸、配載等環節租賃、融資、行銷的服務成本。

  四、破除二元經濟結構,全方位提速農村消費

  “十三五”時期,進一步擴大消費的關鍵仍在於破除二元經濟結構,全方位提速農村消費。具體措施:一是努力遏制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目前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為3.33:1,國家應通過提高農民工工資、增加財政轉移支付和務農補貼,使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速高於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切實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二是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減少農民數量。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手段和途徑,破除城鄉分割的局面;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各地區要積極為實現此目標創造條件,以此帶動消費增長。三是通過社保制度完善釋放進城農民的消費需求。逐步落實農民工市民化待遇,有序將農民工納入城鎮就業、醫療、社保、住房和子女教育等基本保障制度,讓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消費的群體。

  五、提高公共服務支出佔政府支出的比重,提高居民福利水準

  根據世界26個主要國家的歷史數據,政府公共服務支出佔政府總支出的比重每提高1個百分點,居民消費佔GDP比重將增加0.2個百分點。因此,要擴大居民消費,需要政府增加公共服務的支出,改善民生,健全保障,提高居民即期消費意願。主要措施包括:一是逐步提高各級財政支出中用於公共服務的比重,不斷提高社會福利水準。二是加強政府轉移支付,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讓不同地區的群眾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務。

  (執筆:祁京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