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國企改革盛宴 南方産業活力蓄勢待發
- 發佈時間:2015-01-13 07:4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像國企、財稅、金融、司法、利率市場化等一系列重要的改革都將會逐步落地攻堅,從而提升整個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
這正表明瞭政府改革的決心和改革紅利的到來,而專注于改革紅利個股挖掘的基金的紅利時代也到來了。
在此背景下,元旦過後,南方旗下南方産業活力馬不停蹄迅速起航,目前發行異常火熱。
南方産業活力火熱發行中
1月5日,南方産業活力開始發行。據了解,南方産業活力基金將以“積極抓住改革紅利”為核心,前瞻性研究並緊密跟蹤産業發展趨勢,努力尋找、把握受政策推動、技術進步、需求升級、景氣上升等因素帶來的産業投資機會。在優勢産業及其相關産業鏈中,深入研究、挖掘具有遠大格局、富有活力的上市公司。
擬任基金經理張旭表示,從南方産業活力的投資上講,將抓住兩條主線尋找並購重組浪潮中的産業升級投資機會。一是尋找什麼特徵的企業具備並購潛力,挖掘並購前的投資機會;二是挖掘在並購公告披露後,市值仍被低估,協同效應沒有被市場充分反映的公司,挖掘並購確認後的投資機會。
而對重點要挖掘的國企改革,張旭表示篩選標的有三條主線:
第一,看集團:為提高國資的證券化率,規避集團與上市公司的同業競爭,一些國有集團存在著將優質資産注入上市公司平臺的可能,大集團下的部分小上市公司存在著重估的可能。
第二,看區域:各省市國資未上市資産的體量和質地差異較大,各地國資委推進的力度和進度也參差不齊,從公開資訊中可篩選出重點區域的國企進行研究佈局。
第三,看行業:不同行業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帶來的經營效率提升空間有所差異,隨著居民收入提升,有著穩定業績的消費品等行業更值得關注,其中存在著一批有良好品牌、渠道、客戶基礎的企業,引入有協同效應的長期戰略投資者會顯著提升企業長期發展空間。
從履歷來看,擬任基金經理張旭畢業于中央財經大學,獲金融學碩士,註冊金融分析師(CFA)。2008年加入南方基金,曾任金融及地産行業研究員、高級策略研究員、南方盛元基金經理助理;2012年3月至今,任南方消費基金經理;2012年11月至今,任南方盛元基金經理。
其中,南方盛元成立後,市場受制于經濟環境整體表現並不理想,基本處於底部震蕩狀態。盛元基金則注意把握投資節奏,基本避免了凈值的回撤,並獲得穩健收益。2014年以來,伴隨市場一波反彈行情,盛元基金積極參與,收益表現不俗。Wind數據顯示,南方盛元2014年獲得27.05%的回報,在同類364隻基金産品中排名168,處於同類基金前1/2。
從牛市與改革紅利中挖掘個股
目前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戰略發展機遇期。從長期來看,我國經濟正面臨利率市場化、資産證券化和資本國際化的歷史性發展機遇,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居民收入水準也將持續增加,特別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提出,將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轉型,中國經濟蘊含著巨大的投資空間和投資機會。
從經濟規律和海外各國的經驗來看,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也是産業結構逐步優化升級的過程,是挑戰,更是機遇。因此張旭認為未來市場的主要投資機會將來源於新經濟改革,産業結構將會進一步優化。改革將使得存量資産和傳統産業隱形的價值顯性化,將會推動新一輪資産重估。
張旭在策略上會把改革紅利映射到微觀經濟和微觀的個股中,尋找能夠真正受益於改革紅利的標的。具體來講,改革就是利益格局的再分配,包括除舊和立新兩部分。所謂除舊,今年決策層做的頂層設計,包括國企改革、生産要素價格改革、反腐等都是除舊,是打破舊的利益集團格局,引入新的平衡機制。國企改革實質上是混合所有制,引入戰略投資者並向管理層進行適當的市場化激勵,這是催生新一輪牛市的重要歷史背景。生産要素價格改革的調整實際上是供求雙方利益格局的再分配。立新方面,領域很多,比如國家安全、能源安全、資訊安全,還有新的技術和新的需求,如基因測序帶來的全新的市場機會。公司的轉型也將是重點挖掘的投資機會,上市公司中很多高層是真的具有長遠規劃的眼光和格局的。
對未來市場走勢的判斷,張旭的邏輯就看兩點:無風險收益率能否下行、是否有增量資金。如果這兩點同時具備,再配合改革的政策紅利,則牛市可期。目前無風險收益率仍然在下行趨勢中,證券賬戶的新開戶數不斷增加帶來了新增資金,滬港通實際上開啟了一個很長期的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市場後面會看到深港通、滬美通、滬新通等,股票的估值將逐步與國際對接。在本屆政府的推動下,人民幣國際化是必然的,資本市場、股市、資本的開放只是其中很小的一環,一定會持續未來五到七年。
在尋找結構性機會方面,張旭判讀是尋找微刺激的著力點,比如油氣、農田水利、新能源、新産業,還有今年很火的教育、體育、醫療等,這些領域在GDP中的佔比都非常小,但它們正逐步成為國家新的經濟增長點。從國外經驗看,這些行業在GDP中的比重都比國內高5~10倍,發展空間還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