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作之花”開出“創新之果”
- 發佈時間:2015-01-12 04:33:22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採訪“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處處感受到協同創新産生的“核聚變效應”。
超深水鑽井平臺是一個有著40多層樓高、一個足球場那麼大的龐然大物。這個龐然大物的設計、建造、調試和運營極其複雜,涉及鋼鐵、造船、機械、電子、化工等眾多行業;與地球地質、物理、化學、力學等眾多學科密切相關。沒有協同,要想在短短6年時間內,實現我國深水鑽井平臺直接從第二代跨越到第六代,是不可想像的。這協同,既有産業鏈上下游之間的縱向協同,也有政産學研之間的橫向協同。
因為有了産業鏈協同,上至鋼鐵等原材料供應商、亞星錨鏈等零部件供應商,下至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等用戶,上百家承包商分工協作、密切配合,共同參與,確保各個部件性能、參數精準到位,各個環節有序銜接、不出紕漏,保證了平臺建造的快速進行。
因為有了産學研協同,建造過程中遇到的平衡、定位、安全、結構等方面的關鍵核心技術一一破解。在中國海油主導下,上海交通大學、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等眾多研發機構與中國海油總公司等眾多上下游企業深度融合、協力攻關,最終讓協作之“花”開出了創新之“果”。
正是在協同創新機制引領下,我國深水半潛平臺才成就了偉業,突破了國外核心技術壟斷,形成了完整設計鏈和船型總體佈置設計、總體性能分析、結構設計及強度分析等六大核心能力。
超深水鑽井平臺是我國開展協同創新取得的偉大工程成就之一。事實上,類似的成就還有很多,如載人航太、高性能電腦、青藏鐵路、三峽工程、新一代網際網路,等等。這些重大成就無不凝聚著參與者協同創新的智慧和汗水。
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協同創新的大科學時代,不僅需要大型科研人員團隊、大型科學儀器,更需要依靠多學科的聯合攻關以及多學科的綜合思維體系。在這種發展趨勢下,瞄準“國家急需、世界一流”,實施跨學科、跨學校、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甚至跨國界的協同合作,是激活創新基因、尋找創新突破點的必由之路。
但在實踐中,協同創新也存在不少困惑,比如利益如何分配,成果如何共用等,都還存在值得探索的空間。這些問題處理不好,反而有時會消耗創新的熱情、精力和主動性。
實現協同創新,要聚焦國家重大需求、重大戰略中急需突破的、核心的科技問題,形成明確的目標和需求牽引機制,才能集聚跨學科、跨單位、跨領域的創新力量和資源,搶佔科學與技術發展的戰略制高點。
實現協同創新,要有大視野、大思路、大氣魄和大境界。倘非如此,一切皆以本人、本學科、本單位為中心,局限于狹隘的學科、單位發展需要,斤斤計較個體和小團體的得失,不可能實現協同創新。
實現協同創新,還要建立完善相應的體制機制保障,促進創新主體從個體、封閉方式向協同、開放的方向轉變,創新要素從孤立、分散的狀態向匯聚、融合的方向轉變。
惟其如此,協同方能真正凝心聚力,更好更快地結出創新碩果。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