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教材:國學“加餐”可飽腹?
- 發佈時間:2015-01-11 01:30:42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年來國學一直很“熱”。從課內的各種傳統文化進課堂,到課外的“天價國學堂”,為了國學復興從娃娃抓起,老師和家長們確實蠻拼的。近日聽説一套以“青少年完美人格”為教育目標的中小學傳統文化實驗教材已研發完畢,將於年內問世,看來基礎教育的國學“加餐”很快就會有一個規範的量化標準。
比如,小學低年級段以蒙學經典《三字經》《千字文》等為主;中年級段通過學習《聲律啟蒙》《中國古典詩詞欣賞》等奠定詩詞美學基礎;高年級段開始學習儒家經典,如《論語》《孟子》《中庸》。到了初中階段就開始涉及諸子百家的典籍和思想,如《孫子兵法》《古文觀止》,高中階段則進行傳統文化通識教育。另外,各省教材也因地域差距有所不同。
看著這些具有一定科學性和系統性的設計,“生不逢時”四個字突然從後腦勺蹦出。多年以來,我們所經歷過的基礎語文教育幾乎從未激發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而且由於教材內容的狹隘限制了學生的選擇自由,加上應試的需要讓這種限製成為強制,反而容易形成排斥心理。這種對語言文學和傳統文化的抵觸情緒基本不可能自愈,除非在往後的教育階段有特殊需要,所以很多人不愛閱讀,即便閱讀,也大抵拒絕古典和深奧。我常想,如果兒時沒有受過“摧殘”,我們還會抗拒晦澀的古文和詩句嗎?
毫無疑問,這套中小學傳統文化實驗教材的國學“大餐”加得必要,加得及時。然而怎麼吃下這頓加餐以及怎麼才能吸收到營養,卻面臨一個矛盾:如果把這些學習內容列入應試考評機制,那麼洋洋灑灑20本教材裏的海量知識點很可能會成為中小學生新的備考負擔,反而引起更廣泛的抵觸情緒;如果不加以約束,只作為輔助教材用傳統文化的軟實力來陶冶和感化青少年,恐怕也有些天真。還記得當年全班在語文課外閱讀課上做數學作業的場景,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
我們的社會氛圍是趨於功利的,對於老師、學生和家長而言,升學、就業和晉陞才是生存要素,而一些精神和人格層面的修養對此並無直接幫助。所以,這套中小學傳統文化實驗教材能在多大程度上造就學生的國學修為,在這裡先打個問號。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