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獲獎人和組織簡介
- 發佈時間:2015-01-10 02:31:21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若列斯·伊萬諾維奇·阿爾費羅夫 Zhores. I. Alferov 俄羅斯
若列斯·伊萬諾維奇·阿爾費羅夫,俄羅斯籍,男,1930年3月生。半導體物理學家,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從1990年至今先後擔任前蘇聯科學院副院長、俄羅斯科學院副院長。享有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及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等許多國家的院士稱號,榮獲200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由中國駐俄羅斯聯邦大使館推薦。
阿爾費羅夫院士是異質結構物理學的創立者。他于1970年在世界上首先實現了半導體鐳射器的室溫連續運轉,奠定了因特網以及當代電子和光電子技術,特別是相關資訊及能源技術的基礎。
二十多年來,他一直致力於推動中俄科技合作。特別是2005年以來,他倡導創立並親自領導了“阿爾費羅夫中俄聯合實驗室”。在他的引領和熏陶下,中方合作研究團隊的創新能力迅速提升,在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弗農·道格拉斯·布羅斯 Vernon Douglas Burrows 加拿大
弗農·道格拉斯·布羅斯,加拿大籍,男,1930年1月生。燕麥育種專家,加拿大農業與農業食品部終身教授。曾榮獲“加拿大國家勳章”、中國“友誼獎”、加拿大國家公共事業貢獻紀念獎等榮譽。由吉林省推薦。
布羅斯教授從事燕麥品種改良與應用研究近50年,在燕麥育種及産業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1998年布羅斯教授與吉林省白城市農科院開展中加燕麥科技合作,傳授先進燕麥研究技術,合作育成了11個燕麥新品種,並帶動我國其他研究單位育成20個燕麥新品種。
布羅斯教授熱愛中國,弘揚中加人民友誼,長期幫助我國發展燕麥事業,促進我國更為廣泛地開展燕麥研究國際合作。在他的帶動下,我國燕麥科學研發團隊不斷發展壯大,自主創新能力快速提升,推動了我國燕麥産業發展。
黎念之 Norman Nian-tze Li 美國
黎念之,美國籍,男,1932年12月生。化學工程專家,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美國恩理化學技術公司總裁,榮獲國際化工著名獎項珀金獎章、國際化工終身成就獎等多項殊榮。由中國工程院推薦。
黎念之博士是膜科學的奠基人之一,液體膜技術的發明人,在化學工程、膜科學與技術、表面化學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他是引領當代分離科學及膜科學與工程發展的代表性科學家。
黎念之博士30多年來對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熱心培養我國專家,指導他們在資源、環境、能源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作為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在制定其發展戰略、技術方向、人才引進等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長期致力於促進中美兩國化工界學術交流與合作,不斷介紹和引進先進技術。
菲爾·羅爾斯頓 Philip Rolston 紐西蘭
菲爾·羅爾斯頓,紐西蘭籍,男,1949年2月生。草業科技專家,紐西蘭國家草地農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植物改良研發團隊負責人,國際牧草種子組織主席,獲紐西蘭科技獎3項和中國政府友誼獎。由中國駐紐西蘭大使館推薦。
羅爾斯頓博士在草地農業系統、草地農學、牧草種子學等領域有廣泛建樹,擅長運用先進的科學理論解決生産中的重大難題,是國際牧草種子生産學領軍人物。
羅爾斯頓博士自1983年以來參與實施了我國30項草地與畜牧業相關項目,把紐西蘭等國草地畜牧業的先進理論和技術與我國西部地區具體情況相結合,特別是與蘭州大學和貴州省農委等長期合作,解決了我國西南岩溶地區草地土壤改良、品種篩選,草地建植、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諸多技術難題,為區域環境改善、農牧民脫貧做出了重要貢獻。
披拉沙·斯乃文 Peerasak Srinives 泰國
披拉沙·斯乃文,泰國籍,男,1950年9月生。育種科學家,泰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副院長,國際亞洲與大洋洲育種研究協會主席。由江蘇省推薦。
斯乃文教授1979年畢業于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獲博士學位。他把先進的育種理念、技術和平臺引入中國,指導新技術實施和創新育種並大面積推廣,縮短了我國與發達國家在豆類優異資源引進評價與鑒定、抗病蟲分子育種技術、新品種選育等方面的差距,保障了中國食用豆安全和穩定生産。
斯乃文教授對華友好,先後來華38次,足跡遍及27個省市的上百家單位。他提名推薦我國科學家主持、參加多項國際食用豆會議,推舉我國多位學者在國際食用豆組織中擔任要職,切實提升了中國學者的國際地位。
富蘭克·馬爾科·佩拉諾 Franco M. Pirajno 澳大利亞
富蘭克·馬爾科·佩拉諾,澳大利亞籍,男,1939年1月生。礦床地質學家和礦産勘查專家,西澳地質調查局首席地質師。2014年榮獲國際礦床領域著名獎項Kutina-Smirnov獎章。由國土資源部推薦。
佩拉諾教授長期從事區域構造、礦床地質和礦産資源勘查工作,足跡遍佈歐亞大陸、非洲、澳洲、西南太平洋群島。他近20年以來致力於中國礦床地質研究,同國土資源部、教育部和中國科學院等多家單位及專家密切合作,幫助解決多個理論研究和野外勘查疑難問題,參與重大科學項目,解決關鍵科學問題,提升了中國礦床研究與勘探水準,為我國培養了多位礦床學學術帶頭人和研究生,在國際上與中方合作發表50余篇科技論文,積極將中國礦床學家及研究成果推向國際舞臺。
尼克·倫格斯 Niek Rengers 荷蘭
尼克·倫格斯,荷蘭籍,男,1939年11月生。工程地質、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與管理專家,荷蘭國際地球資訊科學及對地觀測研究院教授,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前主席,國際地質岩土工程協會聯合會執行主席,多個國際期刊編委,發表論文近百篇,專著十余部。由國土資源部推薦。
近十年來,倫格斯教授結合歐洲理論和經驗,與我國科學家合作建立了一套適宜於我國的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與防控體系,産生了巨大減災效益;還為我國培養了10余名中青年教師,20余名碩士、博士研究生等一批優秀中青年人才。在他的舉薦下,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秘書處轉移到中國,並由中國學者擔任秘書長和副主席,提升了我國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和地位,為我國地質災害研究與防治工作做出重要貢獻。
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 UT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始建於1941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專門從事癌症治療、研究、教育和預防的醫療中心之一。由廣東省推薦。
2003年,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加入了MD安德森癌症中心“姐妹醫院”網路。經過雙方長期合作,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40余名骨幹赴美進行培訓,提升了該中心的臨床治療和科研水準;2014年,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辦的《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被湯森路透收錄成為SCI雜誌。雙方合作開展了多項臨床、轉化及基礎研究項目,獲得專利4項,共同發表高水準學術論文60余篇。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支援下,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建成了國內首家抗腫瘤新藥臨床試驗機構,目前已有11項研究成果被多個國際診療指南所採納並在全球推廣應用。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