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奶殺牛”頻發,再證乳業升級之迫
- 發佈時間:2015-01-07 17:57:00 來源:華西都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華西都市報評論員李曉亮
社評
按説有市場杠桿調節,市場需求價格漲落,一切都是自然的市場自發調節行為。不該進行過度干預。但是近年頻密的倒奶殺牛,也説明市場調節之餘,我們的奶業發展和奶農養殖模式並未進入到健康有序的市場範式。
又見“倒奶、賣牛”乃至“殺牛”的境況。前不久是“青海奶農因牛奶滯銷傾奶賣牛,收購標準增高,奶比礦泉水便宜”;最近又現“河北唐縣奶農因奶價狂跌每日倒奶,養豬戶買鮮奶喂豬”。(1月6日《新京報》)而僅去年下半年以來,廊坊、青島、煙臺、威海等地,因為原奶滯銷,也曾出現奶農無奈選擇倒奶殺牛現象。
央視財經也有倒奶現場視頻,看著白花花的鮮奶,就倒在農地邊上,任誰都心疼。但似乎連白送喂豬,連豬都不吃了。面對央視鏡頭,因負擔不起每日高額飼養花費而被迫賣牛的奶農,也是哽咽無語,淒涼莫名。今日慘澹行情,甚至賤賣白送都沒人接手的“燙手山芋”,難道當初在興建擴建牛場時,就沒有基本的市場預判嗎?
而從媒體的盤點可看出,每每出現倒奶事件,都是某個時段某個年份內週期性密集呈現,且一地如此,處處如此。並非某地經營不善,而是呈現出一定的全域性特點,從各地新聞看,河北、青海、山西等一些重點奶業産地,概莫能外。業內稱,奶業具有顯著週期性,一般為三年。以近三年舉例,繼2011年奶源過剩、2012年緊缺、2013年緊張的情形之後,去年特別是下半年開始,又出現大範圍頻密的倒奶殺牛現象。
“滯銷降價—賣牛殺牛—緊缺漲價—買牛擴容—滯銷降價”,這個魔咒在奶業已存在多年。按説有市場杠桿調節,市場需求價格漲落,一切都是自然的市場自發調節行為。不該進行過度干預。但是近年頻密的倒奶殺牛,也説明市場調節之餘,我們的奶業發展和奶農養殖模式並未進入到健康有序的市場範式。
雖然從新聞來看,河北唐縣奶農也建立了奶牛養殖小區。由散戶各自為政,到乳企集中回收,看似抗風險能力增強了。但實則,市場緊俏,乳企慌著搶奶,而一旦市場下行,與霸道乳企“提高標準”“限量拒收”的風險自控措施相比,雖有鬆散聯盟的養殖小區的奶農,仍是利益受損最嚴重的一方。
養殖戶和乳企、加工企業等唯有結成緊密相連的利益共同體,從最初的市場預判,到提升養殖價格傳導的靈敏度,建立制度化的風險防範共擔,如此上下游的産業鏈利益分割協調一致,“降價倒奶殺牛—漲價高價買牛”的魔咒才有望真正破解。而這當然需要在類似“倒奶”危機中,提早進行行業性的深度反思以及主動作為的轉型升級,才有可能將倒奶的陣痛轉危為機:養殖産奶有科學的生産配額管理;奶牛養殖與乳製品加工高度匹配;最原始的原奶鮮奶生産到立體化的深加工;解決鮮乳保質期短易變質的問題,增強價格抗跌能力等等。
當然,説到洋奶以及海外奶源衝擊問題,還以河北為例,所謂2008年的危機大家都知道是三鹿事件的影響。歸根結底,品質與品質還是第一位的,沒有這一點,任何建基其上的所謂規劃都是空談,也就別怪消費者不買賬了。安全是最大的前提,然後才是不再倒奶殺牛的産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