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手藝急覓傳人
- 發佈時間:2015-01-07 04:34:31 來源:浙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嚴儼 舒蕾 孫雯
元旦夜的杭州濱江區西興老街,數百上千盞小紅燈籠一溜地點綴在深邃的小巷中,照亮了光滑的青石板路,照亮了斑駁的青灰老墻,別有一番江南古鎮的韻味。
工業時代,當鋼絲筋骨、紅綢布面、電燈光源、多彩外形的燈籠大行其道時,西興的燈籠卻仍保持著源自南宋的傳統——竹編殼子、桃花紙面、手繪圖字、蠟燭燈芯。只是隨著兩年前一位老人的去世,這項有著千年曆史手工藝所面臨的失傳問題,又變得愈發緊迫起來。這位老人名叫夏阿三,是杭州濱江區西興街道馬湖村村民,當地遠近聞名的燈籠名人。2008年初,浙江省文化廳公示了浙江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其中西興竹編燈籠的傳承人中就有夏老伯。
據《蕭山縣誌》記載,西興燈籠始於南宋,當時宮廷所用燈籠均出自西興。據了解,杭州濱江區西興街道現在會做燈籠的大多是老人,如今有的已經去世,有的早就轉行,現在精通這門技術的只有區區3人,年紀都在70歲以上,其中1人已經90歲高齡,年輕人都不願意學習這門手藝,嫌糊燈籠掙不了多少錢。
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認為,西興竹編燈籠作為西興古鎮文化中熠熠生輝的一顆明珠,隨著手工燈籠製作傳承人年歲漸長甚至相繼離世,其走到了失傳的邊緣。西興街道的工作人員表示,如今這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還沒有找到它新的繼承者。不僅手藝人稀缺,而且目前仍在製作的西興燈籠也已從原來的20多種銳減至四五種。“若不保護,可能再過幾十年,西興燈籠這項千年手藝將會永遠消失。”
目前,杭州濱江區和西興街道在保護中做了不少努力,他們通過發掘、整理西興燈籠的歷史和現狀,已成功將西興燈籠申請為杭州市民間文化藝術手工藝品保護項目。此外,西興街道還通過開展培訓班,積極挖掘潛在人才。同時通過在節慶期間訂購燈籠,以增加手藝人的收入。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