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國情打造中國本土郵輪文化
- 發佈時間:2015-01-06 13:1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享受郵輪慢生活(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2013年以前,在中國港口航行的郵輪還都屬於國外的大郵輪公司,從2013年開始,中國企業開始大踏步涉足郵輪行業。2013年初,海南航空旗下的旅遊集團率先開始運營從美國嘉年華郵輪集團引入並改名為“海娜號”的郵輪,被視為民族品牌進入豪華郵輪業的開始;一年半之後,2014年8月,渤海輪渡自歐洲歌詩達郵輪公司購入並改名為“中華泰山”號的郵輪首航,與“海娜號”船長為瑞典人、管理團隊成員多來自歐洲不同的是,“中華泰山”號從船長到船員全部是中國人,因此也被稱為是我國第一艘自主經營、自主管理的豪華郵輪;9月初,攜程也宣佈與皇家加勒比郵輪公司簽約購入精緻世紀號郵輪,正式進軍郵輪業。在購入首艘郵輪後,海航、渤海輪渡和攜程也都透露出,要在最近幾年購入更多郵輪進行規模經營的計劃,海航甚至一度表示,10年內可能要擴展到10艘至12艘郵輪。
快樂的郵輪之旅(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中國本土郵輪産業發展,帶來更加親民的價格和更加適合中國人的服務方式,會刺激中國郵輪消費者的迅速增加。據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郵輪遊艇分會的數據,中國乘坐郵輪出境旅遊的人數從2005年的幾千人增加到2013年的57萬人次,2014年有望突破70萬人次,2015年將突破100萬人次,2020年則有可能達到450萬人次。
國外郵輪經過百年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固定的郵輪文化。中國本土郵輪目前還處於初期的模倣和嘗試階級,但是已經意識到傳統的郵輪文化並不完全適合中國遊客,培育中國本土的郵輪文化是本土郵輪發展無法回避的一項任務。中華泰山號在通航的第四個航次中,就聯合中國經濟報刊協會舉辦了一個“打造中國本土郵輪文化”的沙龍。
筆者認為,中國發展本土郵輪文化一定要堅持“兩個充分”的原則,一是要充分吸收世界郵輪百年發展歷程中積累的文化成果,努力培養國民的文明出遊觀念;二要充分適應現階段的中國國情和遊客需求,積極調整和創新,減少一些不適合中國人的禮儀習慣,增加一些中國傳統的文化元素。
具體來説,傳統郵輪文化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應努力營造四個文化,即“慢文化”、“遊文化”、“海文化”、“孝文化”。
“慢文化”是經濟發展到一定水準,人們在生活中必然追求的文化現象。中國人的“急性子”為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30年高效率工作和高節奏生活之後,中國人也越來越開始重視“慢生活”的調劑,從而補回那些被透支了的身體健康和家庭親情,“慢文化”也就呼之欲出。過去中國人出遊,大都選擇那種疲於奔命、到此一遊的方式,“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對旅途中那些外國人半天在酒店露臺看書、半天到海灘曬太陽的旅遊方式非常不理解,後來漸漸懂了,這就叫度假,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不能讓休閒比工作更勞累的生活方式。一般説來,郵輪作為休閒度假平臺的功能,重於其作為旅遊交通工具的功能。郵輪在遊程安排上,登陸和海上巡遊的天數大約各佔一半,不靠岸的時候,遊客就在甲板上曬曬太陽、看看海景、讀讀書、喝喝咖啡、玩玩娛樂項目,享受“慢生活”的樂趣。鋻於此,“海娜號”郵輪提出打造“東方海上慢生活”的概念。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精英階層有國外生活經驗,再加上過去七八年時間,國外大郵輪公司在中國市場大力開拓,為培育“慢文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但即使這樣,郵輪目前在針對中國遊客的日程安排上,也會盡可能壓縮海上巡遊的天數。如某國際著名郵輪2015年春天將從上海出發的86天環球航行,海上航行日的天數只有21天,而國外同類航行,海上的天數都會達到40天以上。看來,慢也是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不過,中國目前購入的郵輪大都是五萬噸以下的船,船上的遊樂休閒設施能否支撐這種“慢文化”,也是需要注意的問題。
中國經濟網記者在“中華泰山號”郵輪上採訪(資料圖)。
我國自主經營、自主管理的“中華泰山號”郵輪(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海文化”就是要讓遊客零距離接觸和感受深海遠洋,了解海洋知識,增強海洋意識,培養海洋胸懷。
儘管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但更有遼闊的內陸地區。筆者在內蒙古發現,夏天的時候不少人都選擇到沿海度假。對內陸人來説,海洋的吸引力可能要更大一些,郵輪恰恰是親近大海的最好載體。國家海洋局一直試圖培養公民的海洋意識,他們認為:“中國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是以農立國,大陸思想治國,缺乏走向海洋的意識。因此,必須扭轉長期以來形成的‘重陸輕海、陸主海從’的傳統觀念,進一步強化海洋意識,繁榮和豐富海洋文化,形成全民關注海洋的氛圍。” 國家海洋局曾經有這樣的通知:“要積極推進海洋文化建設,開闢各種科普教育宣傳基地,逐步形成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研究宣傳海洋意識,促進海洋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工作格局。” 推進海洋文化建設,難道還有比郵輪更好的載體了嗎?當人們身處茫茫大海之中,想不對大海産生興趣都難。
本土郵輪應該主動從國家海洋局等機構挖掘資源,甚至爭取資金支援,突出郵輪上海洋文化的氛圍,使每一艘郵輪都成為一個海洋科普宣教基地。尤其要針對少年兒童普及海洋知識,這還可能成為郵輪的一大賣點。
“遊文化”就是要讓郵輪成為更好了解體驗旅遊目的地傳統與現代文化的平臺,增加旅遊的文化元素,變一般觀景購物之旅為深度文化之旅。
有人曾經諷刺中國人的旅遊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景點拍照,回家什麼也不知道”。這些年來,深度旅遊、文化之旅漸成時尚詞彙,人們在行路中不僅希望廣見,還希望博聞。建立在慢文化基礎上的郵輪,正好提供了一個深度了解旅遊目的地歷史、文化、風俗的好機會。郵輪可與旅遊目的地國家或地區的的旅遊、文化部門合作,在郵輪上組織展覽、講座、演出,設置小型圖書室,出售當地特産等。如,赴韓遊的郵輪上,可以放南韓經典電影,搞韓式美容化粧的講座,讓遊客品嘗學習南韓泡菜的做法或者學習南韓舞蹈等。
‘孝文化’就是要提供一個適合老年人出遊的方式,給年輕人盡孝道提供一個放心的選擇,使中華傳統美德在郵輪上得到體現。
“孝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大閃亮點,也很可能成為中國本土郵輪的一大賣點。中國老齡化社會的迫近,為郵輪發展提供了一個機遇。行李不用搬來搬去,沒有早出晚歸、長途跋涉的勞累,郵輪的慢文化,正好適合老人出行。郵輪要為老人出行和船上活動提供一些便利,組織一些老年人相互交流的活動,還可以在船上安排一些簡單的或者專項的體檢和醫療諮詢,但一定不能做成保健品的“會銷”,否則很可能因一時的收入而失去一個很好的賣點。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航線上的郵輪,要爭取老年乘客,就要向老年人推銷,而中國本土郵輪,爭取老年乘客,卻應該考慮向他們的子女推銷。外國老人旅遊歸來,交流的是途中所見所聞,中國老人旅遊歸來,首先炫耀的是子女的孝順。這是“孝文化”帶來的行銷方式的不同。
實際上,慢、海、遊、孝,對於本土郵輪來説,既是文化,也是賣點。儘管中國本土郵輪的成本會低於國際大郵輪,但也不宜以過低價格作為競爭的主要手段,而要保持一定的品質,避免在定位上陷入高不從低不就的尷尬境地。在一些禮儀方面,可以針對中國人的著裝習慣、行為習慣,減少或取消禮服晚宴,推出類似于“不用著正裝的郵輪”、“不用排隊的郵輪”等概念。適當降低價格,減少繁瑣禮儀,增加知識含量。這些變化對西方年輕一代來説,説不定也是一種吸引力。(崔軍)
(注:根據作者在“打造中國本土郵輪文化”沙龍上的發言整理,內容有增減,文中圖片係編輯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