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應急産業“富礦”待挖

  • 發佈時間:2015-01-06 08:31:5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應急市場、應急産業潛力大,如今國家又開始全面推廣,這對中小企業來説是利好。我們公司正在抓緊研究擴大研發及生産線,計劃從小型急救包延伸到高配置救援裝備。”聯合華利西金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鄺金柱告訴記者。

  讓鄺金柱感到興奮的正是去年12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的《關於加快應急産業發展的意見》。《意見》指出,國家計劃在2020年形成應急産業體系,將根據區域突發事件特點和産業發展情況,合理佈局並培育建設一批國家應急産業示範基地,在較短時間內將其發展成國家處置突發事件的綜合性保障平臺。

  近年來,地震、泥石流等災害高發,給個人及社會造成重大損失。民政部《2013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自然災害共造成全國近3.9億人次受災,因災直接經濟損失5808.4億元。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公民安全意識提升,社會各方對應急産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應急産業也顯露出極大的發展潛力。賽迪顧問戰略性新興産業研究中心總經理徐錕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應急産業的産值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並呈較高增長態勢。應急産業對上下游産業及相關産業帶動力強,將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應急通信、裝備、材料、醫藥、輕工等10多個領域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經估算,2013年全國安全應急、應急裝備等領域專用産品和服務的産值達到近萬億元規模。事實上,應急不僅包括事後應急,更重要的是事前預防。那麼,應急産業發展具體包含哪些方向?這座富礦該如何挖掘?

  長期研究應急産業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魏際剛解釋説,“應急産業涵蓋面廣,包括備災活動中的物流、倉儲專業公司;傳播安全生産管理專業技能的培訓公司;與災害防禦及救援相關的資訊處理與技術服務公司;救援技術研發公司和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建立的特種救援産品製造公司等等。”他認為,以上領域都將是資金投入的方向。

  在我國,“應急”往往是相關單位抽調人員組織進行,既缺乏專業知識與技術,又缺乏裝備。“應急産業化發展,有利於改變由政府包辦的傾向。而向專業化、社會化的應急服務轉變,會使政府與社會力量相互補充,形成更加縝密的應急保障體系。”魏際剛説。

  值得注意的是,相關應急産業項目及平臺已開始進行探索。成立於2011年的中國安全應急産業網是一個安全應急産業B2B、O2O融合性電子商務平臺,經營安全應急産品交易流通、金融服務、産業服務等業務。該網站副總經理楊建寶告訴記者,“目前網站交易量有所上升。我們十分看好安全應急産業的未來。”

  雖然潛力很大,但目前尚不成熟。“我國應急産業起步晚,已建成的應急專網基本都是採用國外標準,部分關鍵技術産品依賴進口,支撐産業發展的核心技術亟待突破。同時,全民針對公共安全的消費需求不強,都成為下一步應急産業發展的瓶頸。”徐錕説。

  魏際剛認為,應急産業要更好發展,應做到“三個堅持”。首先,堅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與政府引導推動相結合。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鼓勵和引導應急企業和上下游相關主體良好合作,有效整合,優化産業鏈。其次,堅持科技創新與産業化相結合。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大力增強整合創新和聯合攻關,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再次,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領域跨越發展相結合。要統籌規劃、系統佈局,明確發展時序,促進協調發展。大力培育應急産業集群,促進優勢區域率先發展。

  徐錕還認為,“未來我國應引導更多社會資源進入應急産業領域,支援企業發展,培育大型企業集團,以實實在在的政策促進應急特色明顯的中小微企業發展。同時,要大力宣傳推廣應急産品和應急服務,引導全社會對應急産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