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鍛鍊健身”對村民而言不再遙遠

  • 發佈時間:2015-01-06 01:31:1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新華社記者 李華梁鄭 昕王春燕

  記者近日在四川、陜西、內蒙古等多地調研發現,隨著農民健身工程等“物”的數量積累,農民的健身意識也正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體育為“人的新農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幹農活不等同於鍛鍊 健身成生活“新常態”

  以往在一些邊遠的山區農村,“鍛鍊健身”對村民而言基本屬於比較遙遠、陌生的詞彙。傳統觀念裏,幹農活就是鍛鍊身體,難道還需要專門健身?

  “以前我也這樣想,可真正參與其中才發現差別大了去了。”53歲的雙峰寺村村民藍正慶説。雙峰寺村地處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順河場鎮的一個偏遠山村,這裡除了青山秀水,還有一個深受村民喜愛的健身小廣場。

  記者見到藍正慶時,他正在小廣場上使用健身器械,不遠處村子裏的壩壩舞蹈隊正和著樂曲起舞,伴隨歌曲的還有陣陣歡笑。“以前村裏沒有這些體育設施,大家主要靠看電視、打麻將打發時間,自打去年建好這個場地,每天忙完農活鍛鍊已經成了生活習慣。”藍正慶笑著説。

  據了解,截至2014年年底,四川已在全省17071個行政村(社區)建設了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全省行政村(社區)覆蓋率達到37%以上。有多位專家表示,農村體育設施並不一定要多麼複雜,一塊平整的小廣場,一個標準的場地,就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讓健身慢慢融入到村民生活中去。

  除了成為生活習慣,更有一些人“迷”上了運動。四川省內江市中區白馬鎮村每個村組都有自己的秧歌隊,鎮裏舉辦的秧歌賽每次都像過節一樣熱鬧。黃石村秧歌隊的隊員陳家瑛打趣道:“有次比賽,‘備戰’最緊張的時候正是秋收,有隊員為了不拖後腿,雇人收地,結果工錢就給了好幾百,簡直成了‘秧歌癡’。”

   從“要我練”到“我要練”體育鍛鍊意識深入人心

  杜趙小學位於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杜趙村,學校目前有350多名小學生,有2名專職體育教師。記者來到學校時,體育老師肖四虎正站在長約80米、寬15米的塑膠跑道上,指導六年級學生練習短跑起跑。“村裏的學生相比城裏來的還是皮實一些,而且更願意吃苦。孩子們大多喜歡上體育課,在學校嘗到體育鍛鍊的甜頭,回家便能影響家裏人,有不少家長打電話來請教體育鍛鍊的知識。”肖四虎認為,養成健身習慣需要消除認識誤區,當真正參與到體育鍛鍊中來後,“要我練”便逐漸成為“我要練”,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肖四虎坦言,他從寶雞師院畢業以來,在這所學校的4年中見證了不少有運動天賦的學生進入青少年體校,也看到不少村裏人走上日常健身道路。

  無獨有偶,記者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也看到類似場景。去年11月23日,康定地震後第二天,記者來到震中受損嚴重的木雅祖慶學校,當時該校的學生被臨時安置在前方指揮部不遠處。記者放眼望去,陽光下幾十名學生正在學校外的6個標準水泥地籃球場上打籃球。

  木雅祖慶學校學生甲絨洞珠説,以前籃架是“兩根樹榦一個汽車輪胎”,現在場地這麼好,以往不愛玩的小夥伴都參加進來了,打籃球已經成了固定的課外活動。

  運動健身正改變村貌民風 體育鍛鍊或助推“人的新農村”

  “‘物的新農村’是指道路、飲水、電力設施和住房條件等人居環境的改善。推進‘人的新農村’是指建立健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關愛農村‘三留守’群體、留住鄉土文化和建設農村的生態文明。會議首次提出‘人的新農村’,凸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更高要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説。

  目前一系列項目和政策正為農村群眾體育運動的開展提供軟硬體保障。2006年實施的“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便是以行政村為主要實施對象,以村級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為重點,把場地建到農民身旁。

  與此同時,2012年出臺的《“十二五”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規劃》也提出,“十二五”期間,中央和地方政府將通過加大對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改善城鄉公共體育設施,其中計劃到2015年,全國50%以上的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建有便捷、實用的體育健身設施。

  記者走訪多地看到,運動健身不僅讓人們強身健體,也正在改變中國農村的村貌民風。以往有些地方冬季農閒時人們沒事就容易湊在一起賭博、扯閒話,現在抽點時間出來切磋球技、舞技,比賽完了之後不同地方的人還能在一起交流外出打工的情況。

  “先要有健康,才能奔小康”。專家認為,長期以來我國在“物的新農村”方面關注較多,對“人的新農村”建設和關注不夠,在兩者齊頭並進的過程中,體育將為“人的新農村”注入新的活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