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馮馬三村:傳統嶺南水鄉的現代畫卷

  • 發佈時間:2014-12-31 06:31:57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鄭可歡

  “一川蕉林綠,十里荷花香,千池魚跳躍,萬頃碧波流。”一首絕句描繪了嶺南水鄉的活潑景象,也勾勒出了水鄉人民的生活情景。水網縱橫、瓜果飄香、魚躍蝦跳正是馮馬三村的日常景象。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橫瀝鎮的馮馬三村,地處珠江三角洲出海口邊緣,是一個具有300多年悠久歷史的村落,也是嶺南沙田水鄉文化的典型代表。沙田水鄉是指源於北宋末年,勞動人民在沿海地帶修築堤圍逐漸形成的自然村落。今年2月,馮馬三村被農業部列為中國“美麗鄉村”十大創建模式之一,究其緣由,是因為經過了數百年滄桑變遷,馮馬三村依舊保持了傍水而居,以漁為業等歷史傳統,與現代新農村建設相互碰撞,編織出了一幅獨具嶺南水鄉意味的美麗鄉村畫卷。

  當記者一行驅車進入馮馬三村之前,遠遠便看見具有嶺南建築特色的倣清式馮馬三村牌坊立於村口,牌坊底下延伸的是一條可容兩輛汽車並行的硬底化公路。據橫瀝鎮鎮委農辦的工作人員介紹,在硬底化道路鋪設之前,橫跨在馮馬三村和外部之間的河道給村民出行和農産品運輸帶來了諸多不便,於是當2011年馮馬三村被列為廣州市名村創建點之後,修建進村硬底化路橋就成了名村創建的首要項目之一。在村容村貌整治的過程中,馮馬三村一直貫徹著這樣的景觀實用性原則。無論是利用舊時鄉村小學改建而成的社區服務中心,還是為了方便村民出行而修建的連心橋,抑或供村民文娛演出的大戲臺,都體現了實用性。

  馮馬三村的社區服務中心和馮馬大戲臺都聚集在村口的一塊文化廣場上。而社區服務中心的旁邊,則是正在修建的橫跨河道的連心橋。“村內水網密集,河對面的村民有時候要來這裡看戲或者辦事都需要繞很長的路過來,連心橋的修建其一是為了美觀,其二也是為了解決村民出行的問題。”馮馬三村黨支部書記劉偉勝説,“現在每天晚上多的話有上百人在文化廣場上跳廣場舞或者健身娛樂,每逢節假日大戲臺也會有村民喜愛的粵劇、鹹水歌(漁民操廣州方言演唱的一種漢族傳統漁歌)等演出。”

  對於水鄉來説,圍繞“水”字做文章最能體現當地的文化特色。馮馬三村的村民們習慣倚水而居,村中有一條長達800多米的河涌橫跨其中,河涌兩岸400多戶民居密布,河道裏偶爾還有村民們的漁船駐留。這一涌兩岸的環境整治,成了馮馬三村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下一步打算把河道污染整治好,然後修補完善兩岸民居的外立面,發展水鄉休閒旅遊農業,也為村中的經濟收入增加一個渠道。”馮馬三村村委會主任梁廣民説道。實際上,馮馬三村的水鄉生態風光在此前就已經被外人挖掘,正是看中了由小橋、流水、漁船、古樹和民居構成的嶺南風光,2009年,廣州南沙區宣傳部、廣州市攝影藝術研究會在馮馬三村建立了廣州市水鄉文化攝影藝術創作基地,這是廣州首個以水鄉風情為特色的攝影基地,基地的落成為馮馬三村的搭建了一個展示人文歷史、水鄉文化的平臺,而近年來美麗鄉村的建設無疑將會加快馮馬三村為外人熟知並樂道的速度。

  馮馬三村的鄉村建設正是體現了這樣一個原則:美麗鄉村的創建,光有景觀的美貌遠遠不足,創造讓農民生活美滿的條件,才是鄉村建設的核心。

  除了改善村民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馮馬三村的建設還注重傳統文化內涵和鄉村精神核心的傳承。

  説起馮馬三村的得名,村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由於村中水道密集,每到汛期村落都面臨被水吞噬的危險。在清政府統治時期,地方官員為了治水派來了一位姓馮和一位姓馬的差役。在一次狂風暴雨中,兩位差役為了搶救圍堤而被巨浪卷走,以自己的生命換取了村莊和百姓的平安。村民們為了紀念他們,就在村中種上了兩棵榕樹,並自發籌建了以兩位英雄姓氏命名的廟——馮馬廟,祈求年年風調雨順,自此之後馮馬三村再也沒遭遇過洪水威脅。

  在村民們紀念馮、馬兩位差役而種下的大榕樹下,還有一個自産農産品自助銷售點。然而村民需外出勞動、耕作,難有時間照看生意,於是産生了互相托賣的形式,即委託一同擺攤並且有時間照看的村民售賣。基於對鄰里鄉親的信任,進而發展成如今無人照看的自助銷售點。至今,每天早上都有村民拿著自家生産的無公害蔬菜放在銷售點的櫃檯上售賣並且不需要看管,由銷售點附近的小賣部代收錢。“這個銷售點見證著我們馮馬三村誠實守信、互相信任的淳樸民風,所以我們也將一直保留下去。”劉偉勝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