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盤和林:消費稅改革不只是“收錢”的事

  • 發佈時間:2014-12-31 06:0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對消費稅範圍及稅率進行改革,是我國宏觀經濟取向的大勢。但改革必須考量我國産業結構調整優化、製造業的競爭力、總供給總需求、能源等資源的合理配置等問題,同時還要特別注意稅收歸宿、稅負承受力、技術創新激勵等

  12月30日閉幕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透露,2015年將進一步調整消費稅徵收範圍、環節、稅率,把高耗能、高污染産品及部分高檔消費品納入徵收範圍。

  消費稅改革一石激起千層浪,企業和消費者在盤算著政策調整帶來的成本變化,而一些財稅學者和地方政府關心的則是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收錢”與“分錢”。筆者認為,消費稅改革不只是“收錢”的事,必須考量我國産業結構調整優化、製造業的競爭力、總供給總需求、能源等資源的合理配置等問題,同時還要特別注意稅收歸宿、稅負承受力、技術創新激勵等。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主體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不過再美好的改革意願也要考慮實際情況,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味地將環境成本等強加於企業難免顧此失彼。據報道,國際原油價格下降、頁巖氣熱潮,使得美國的天然氣價格低至法國的三分之一,大量的公司正在搬回美國,美國利用廉價能源重塑全球的新格局。目前,我國一些地方的工業電價甚至超過美國、南韓、瑞典等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廉價能源相對削弱了我國製造業的比較優勢與國際競爭力。能源領域的價格改革、消費稅改革必須正視國際環境的變化,從改變我國能源領域的價格扭曲著手,重塑我國製造業良好的産業環境。

  稅收的激勵改變總供給與總需求,稅收扭曲激勵將帶來無謂的損失,即納稅人的經濟福利減少超過政府籌集的收入部分。人們根據稅收的激勵,而不是根據他們所買賣的物品與服務的真實成本與利益配置資源,從而引起無效率,這也是消費稅改革必須正視的問題。當前,我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消費稅改革不應該被當成一種“創收”的工具,我國當前不僅僅需要結構性減稅,更需要總額減稅,釋放總供給及總需求,刺激經濟活力。

  “向富人徵稅”,是一項總能讓公眾大快人心的決策。但承擔稅收的人並不總是從政府收到稅單的人,稅收歸宿往往取決於消費彈性及替代品等因素。以奢侈品為例,以為是向富人徵稅,但因需求彈性大,損害的往往是生産或銷售這些産品的廠商、工人、零售商,並且所得稅收金額並不會如預期的多。例如目前手錶等商品因為國內價格高昂等原因,消費者大量在國外購買,影響了國內消費需求和稅收流失。

  公眾關心的一個焦點是,所增收的收入如何使用?能源補貼似乎是無法回避的話題,近年來對一些石油石化企業的高額補貼一直為公眾詬病。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減少能源津貼,用更靈活的方式幫助窮人。根據相關測算,能源補貼對於富人的幫助,平均而言是對窮人幫助的6倍。我國能源領域的消費稅新增收入當以美國在頁巖氣的巨大投入為師,大部分用於激勵節能技術進步。技術進步不僅能規避消費稅帶來的成本提升,還能搶佔行業的技術制高點,提升我國産業競爭力。

  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積累的矛盾與問題愈髮尖銳,推動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生態文明建設迫在眉睫。對消費稅範圍及稅率進行改革,引導相關産品的生産和消費,充分發揮財稅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收入再分配等方面的調節功能,是我國宏觀經濟取向的大勢。改革意味著利益調整,受到影響的企業怨怨艾艾是不明智的,只有儘快實現産業轉型、技術升級才是應對消費稅改革的最佳、最現實的路徑。(作者:盤和林 原文刊載于經濟日報12月31日第十三版)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