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扶貧致富 蹚出新路

  • 發佈時間:2014-12-27 03:28:3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助力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是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推手。作為重點貧困地區,貴州省實施生態移民工程,遼寧朝陽市提高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甘肅寧縣轉變群眾脫貧觀念、促使其主動求變……蹚出了一條條脫貧新路

  青海:

  畜牧龍頭企業助牧民增收

  本報記者 石 晶

  “一斤牦牛肉賣到3000元!”談起青海牦牛肉市場價格,青海省農牧廳畜牧業處副處長邵春益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

  青海高原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全省天然草地面積達5.47億畝,是藏羊和牦牛主産區,被譽為“世界牦牛之都”、“中國藏羊之府”。青海獨一無二的地域優勢和氣候條件,孕育了獨具特色的畜牧産品。今年6月份,青海省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並制定農牧業地方標準222項,建設農業標準化生産基地71個,累計認證無公害農産品166個、認定産地115處、無公害農産品産地規模達142萬畝。還認證草場面積達2192萬畝,牛羊196萬頭(只)。青海已成為全國面積最大的有機畜牧業生産基地。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生産方式,使得牧區一家一戶分散生産經營,小牧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突出。

  對此,各地政府部門投入資金項目積極引導、支援畜牧産業發展。2008年青海首次提出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從建設最初的7個純牧業村合作社試點,到全省883個純牧業村全覆蓋,再到目前961個村、11.5萬牧戶從中受益。實踐證明,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能帶來經濟、社會、扶貧、生態等多項綜合效益,是一項可持續的綠色、生態、安全的新興農牧産業。

  地處海北州的夏華畜牧産業集團公司是一家集牧草種植、牛羊養殖、屠宰加工、到上餐桌的省級農牧業龍頭企業。集團董事長張文華告訴記者,青海的牛羊肉無論是品質還是口感都是一流的,企業要做的就是發揮出其潛在的經濟效益。

  “一頭牦牛只能生産20%的精分割産品,剩餘的80%部分以低於市場價20%的價格銷售到當地市場,對當地物價起到了很好的平抑作用。”果洛州五三六九生態牧業科技有限公司行銷部副總經理馬天慧介紹説。一頭牦牛身上的精分割部位2公斤賣到8800元,客戶採用會員制,公司主打牦牛系列高端産品,他們在收購牦牛時高出市場收購價,用經濟手段保護牧民收益,並對牧民身份資訊進行詳細登記,建立了可追溯體系,全程冷鏈、新鮮到家。

  目前,青海規模養殖場、家庭牧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需要提高牛羊肉生産的設施化、組織化和集約化水準,以及自主育種和培育新品種能力。積極探索金融支撐牛羊産業的有效模式,加速向市場化、産業化方向發展。

  遼寧朝陽:

  提高貧困人口“造血”能力

  家住遼寧朝陽市北票市蒙古營鄉的張鳳蘭參加當地組織的月嫂培訓後,由婦聯幫助推薦了工作,月收入達5000元,一年就擺脫了家庭貧困的局面。在她的影響下,當地很多婦女主動與婦聯聯繫,要求參加培訓。

  近年來,像張鳳蘭這樣的脫貧案例越來越多。朝陽市通過改變扶貧方式,增強貧困戶的自我“造血”能力,使全市扶貧事業邁出新步伐。

  由於歷史和地域的原因,朝陽市一直是全省貧困地區,所屬5個縣均為遼寧省重點貧困縣,龍城、雙塔兩區的多個鄉村也具有相當數量的低收入人口。自然災害頻發、生態環境惡劣、經濟基礎薄弱,使全市的貧困現象呈現出頑固和易反覆的特點,扶貧開發成果很難穩固。為此,朝陽市積極轉變思路,將扶貧重點放在提高貧困戶的自我發展能力上。

  2006年至今,全市扶貧系統開展農村貧困勞動力培訓56286人,其中就業技能培訓26224人,農業實用技術培訓30062人。在扶貧培訓工作中,以省、市級扶貧培訓基地為依託,採用訂單培訓的方式,將接受培訓的學員輸送到省內外大中型企業,月收入都在3000元左右,高的達到4000元至5000元。實現了“培訓一人,脫貧一戶,帶動一片”的效果。

  在扶貧培訓工作中,各扶貧培訓基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就業和創業能力為目標,採用訂單培訓的方式,積極開展農村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既為貧困家庭解決就業、增加經濟收入,也為省內外大中型企業輸送了大批實用技術人才。

  朝陽市勞動技工學校是遼寧省貧困勞動力培訓基地,近年來,累計培訓2000多人,就業單位均是省內外大企業。朝陽向東技工是朝陽市扶貧培訓基地,自辦學以來,已培養2000多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甘肅寧縣:

  轉換脫貧思維主動“求變”

  時間過去一年多了,甘肅寧縣湘樂鎮樊灣村的村民們依然記得去年召開的“發展規劃制定大會”,當時會場放了17個代表發展項目的紙箱,由全體村民用投票選出其中10個優先實施項目。

  “會不會又是搞搞形式?”日前,記者來到樊灣村採訪時,村民楊建明説,沒過多久,村裏就開始修路,建幼兒園,“我心裏踏實了,是來真的!”

  湘樂鎮鎮長鄭躍赟介紹説,村民大會上,修村級道路、建幼兒園等10個項目被樊灣村群眾選為“當務之急”,在此基礎上,慶陽市、寧縣相關部門和聯村聯戶單位給樊灣村制定了扶貧開發規劃,明確了發展思路、工作措施和重點項目。隨後,村民大會推選出了村裏的項目實施領導小組和包括基礎設施、産業開發、技能培訓等在內的6個“能力”小組。

  “這些小組由大家選出的致富能人帶領,根據項目的類別,既負責實施和監督,也組織群眾投工投勞,化解各類矛盾糾紛,使群眾成為項目建設的主體。”鄭躍赟説,這樣做是為了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培養農民的自主管理、自我發展能力,探索出一條貧困村綜合發展的路子。

  鄭躍赟告訴《經濟日報》記者,2012年,樊灣村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只有2700元,去年達到了3645元,今年預計能提高到4800元左右。

  一年來,在樊灣村探索出的成功經驗引導下,全縣先後確定了39個試點村。截至目前,在寧縣包括樊灣村在內的40個扶貧攻堅農村綜合改革試點村中,成立了240個群眾組織,完成村級規劃編制40個,通過群眾組織處理調解糾紛402件,開展村級各類培訓122場次,群眾參與率達92.35%。

  寧縣扶貧辦副主任劉家寧説,這40個試點村的貧困群眾都對自己有了比較明確的定位,脫貧致富的思維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求變,全縣的扶貧工作也由政府主導扶貧資源的單向控制模式過渡到了以尊重貧困群眾意願為主的綜合扶貧模式。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