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江蘇:量身定做“攻堅武器”

  • 發佈時間:2014-12-25 08:49:15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大幕已經拉開。作為經濟大省、財政大省的江蘇率先登場,早在今年7月就推出了“地方版”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目前已進入實施、推廣階段。

  “江蘇財稅體制改革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就已經展開,改革不是來自上面的壓力,而是自身的內生需要。先行先試走到今天,我們更注重於完善體制、機制。”江蘇省財政廳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根據國家新一輪財稅改革的內容和目標,由江蘇省財政廳牽頭制定的《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實施意見》,已於今年7月中旬經江蘇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審議通過,並以省委、省政府文件正式發佈。

  據悉,“實施意見”是江蘇通過深度調研、綜合考量省情後,量身定做的財稅改革“攻堅武器”。仔細研讀可以發現:其中亮點紛呈,操作性強,凸顯江蘇特色。

  預算改革精彩開場

  實行一般公共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有效銜接的全口徑預算管理體系,是江蘇本輪財政體制改革的一個重點和亮點。

  “現在政府性基金的結余很大,但政府性基金和公共財政統籌還缺少統一、規範的具體操作辦法。我們正在積極嘗試建立政府性基金調入公共財政預算統籌使用機制。”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江蘇今年在政府預算編制工作中,對既可在公共財政預算中安排的,又可在基金預算中安排的項目,已開始實行先從基金預算中安排。比如,養老事業發展預算儘量先從福彩公益金中安排,體育事業發展預算儘量從體彩公益金中安排。

  此外,今年江蘇進一步擴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編制實施範圍,並首次實現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提交人代會審議。

  透明預算是改革的重點。據悉,今年,江蘇除涉密部門外,省級所有使用財政撥款的部門均公開了部門預算;首次實現了政府及各部門支出預算全部公開到功能分類最細的“項”級,專項轉移支付預算公開到具體項目。

  “預算越透明就越剛性化。透明瞭,就等於政府主動把自己的權力關進了制度的籠子裏。”這位負責人介紹,江蘇今年除了涉密以外的152個專項資金全部公開了預算,花了哪些錢,分配到哪去了,公眾都看得清清楚楚。

  下一步,江蘇還要繼續抓好所有財政撥款的“三公”經費公開,到2015年還將公開“會議費”和“培訓費”,並逐步公開政策制定、項目評審、資金分配、績效評價、財政監督等決策的過程和依據。2015年全省縣級以上政府也要全面公開政府預決算、部門預決算及“三公”經費預決算。

  江蘇還積極探索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的改革思路與實施路徑——

  開展重大項目資金滾動預算試點。將農村飲水安全、村莊環境整治、農村危房改造等重大項目資金作為滾動預算試點,在細化編制2014年預算的同時,明確各項目今後兩年的規模。

  實行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管理制度,建立短收年份預算執行收支缺口平衡機制。

  開展省級中期預算編制研究,探索以規劃為導向的中期預算編制模式,使預算控制的核心向支出政策調整,增強財政可持續性,提高財政支出績效。

  緊盯專項轉移支付

  規範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是江蘇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又一重要內容。該省提出,嚴控新增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和規模,整合規範現有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明年省對地方的專項轉移支付項目要壓縮三分之一。明年要建立省級政府部門專項資金管理清單制度,並實行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

  為此,江蘇轉移支付管理有三個改變:第一是分配方式的改變,更多地採用因素法分配,通過確定量化指標、權重系數和計算公式,使資金分配更加規範、客觀、公正;第二是分配雙方角色的改變,上級部門由分資金變為管資金,下級部門由跑資金變為做項目;第三是公開省級部門專項資金清單,倒逼專項轉移支付項目的規範管理。

  整合專項資金是解決財政資金碎片化問題的根本所在。江蘇整合專項資金工作從三方面展開:

  跨部門資金整合在江蘇已經是第三個年頭了。該省今年將用於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12項資金40億元予以整合,統一設立“省級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資金”,明確所有農村環境整治相關的項目都必須在省建設廳提供的重點整治的村莊名錄範圍之內使用,不在名錄範圍內的一律不通過。

  部門內資金整合也有兩年的實踐了。江蘇去年將200多個專項整合了132項,涉及金額267億元,今年繼續整合到50多個專項。

  省對市縣轉移支付資金整合也開始漸露鋒芒。今年,江蘇繼續選擇宿遷等5個市縣進行試點,將省級保障性住房建設引導資金等50多項資金打包下達,有效地擴大了市縣自主分配權。

  在嚴控新增專項轉移支付規模的同時,江蘇正穩步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的比重。今年,省裏就將政法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經濟薄弱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工資、農村低保資金等18個項目中用於補助市縣部分共101.12億元改為一般性轉移支付下達,較2013年增加14.75億元。而“實施意見”更是明確提出:2017年,力爭一般性轉移支付與專項轉移支付比例達到1:1。實施省對市縣轉移支付資金分配與按照財政保障能力分類分檔結果掛鉤機制,對保障能力較弱市縣給予較多補助,反之則少補或不補。

  政府市場“兩手”都強

  江蘇的特點表現在“政府”強、“市場”也強。如何用好這“兩隻手”?近兩年江蘇財政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尤其在競爭性領域採取財政支援搭建信用平臺、股權投資基金、資金改基金,變財政對競爭性領域的直接投入為間接引導,這些嘗試都取得了顯著成效。

  據介紹,資金改基金,用市場化的手段去介入,用風險投資的模式去進入。這些做法在三個領域比較有效果,即科技領域、風險投資領域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目前全省戰略性新興産業增速明顯高於工業平均增速,戰略性新興産業銷售收入超過4萬億元。

  充分利用市場的手來放大財政資金的效益。例如為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難,由財政牽頭,投入財政資金1.25億元,銀行和擔保公司放大20倍,給予全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化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5億元授信額度。巧用市場的手來引導、鼓勵和保障企業在市場上闖蕩。例如在外貿扶持方面,一是對企業參與展會進行補貼,鼓勵企業搶佔市場。二是支援中小企業出口信用保險。

  通過市場的手去調節,市場的手和政府的手相融合,起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如財政對金融的支援,一是對做得好的金融企業的風險進行補償,鼓勵銀行處理呆壞賬,降低金融企業壞賬率。二是鼓勵金融創新。三是鼓勵銀行支援小、微、特、科、農企業。今年財政對金融業的支援達到10億元。

  另外,江蘇財政向轉型升級發力,積極探索採用風險補償、産業基金、鼓勵新型商業模式創新等方式支援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以提高財政資金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如為推進旅遊業轉型升級,不斷滿足旅遊消費新需求,全面構建“暢遊江蘇”體系,2013年省財政廳發起設立了江蘇省旅遊産業發展基金。截至目前,該基金總規模已達1.5億元,通過債權投資的方式,支援了32個地方特色明顯、産業關聯度高、市場潛力大、綜合效益顯著的旅遊項目開發,撬動社會投資40億元,2014年吸引遊客約4000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20億元,同比均增長25%。

  “財稅體制改革只是我們的手段,我們的目標是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現代財政制度。”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