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長征七號將實現首飛:大火箭,天津造
- 發佈時間:2014-12-25 07:35:49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整流罩、箭體、助推器……一件件大塊頭靜靜地躺在天津新一代運載火箭産業化基地的車間裏,不久的將來,它們將被組裝成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和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號,運上輪船,向著目的地海南文昌衛星發射場啟程。2016年,烙印著“天津造”的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七號將實現首飛。而在2007年10月之前,新一代大火箭的出生地還只是一片鹽鹼地。
建造新一代大型火箭需要新平臺
大火箭為什麼稱之為大?不僅個子更大,本事也更大。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研發成功後,我國火箭在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將從現在的9噸增長到25噸,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從5.5噸增長到14噸,地球同步軌道發射能力將較現役火箭提高2.5倍左右。與長征五號相比,更苗條些的中型火箭長征七號的運載能力也達到了近地軌道13.5噸,太陽同步軌道5.5噸,並且研製方案兼顧載貨和載人。
“運載能力有多大,航太舞臺就有多大。”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所屬的天津航太長征火箭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陶鋼介紹説,長征五號與長征七號這兩型火箭將基本覆蓋我國在所有軌道的應用,成為新一代主力火箭。
有趣的是,正因為新一代火箭的個頭更大了,新的製造基地才得以興起。
“首先,長征五號的直徑有5米,鐵路與航空運輸都難以承載,海運是比較理想的運輸方式。”陶鋼解釋,天津距離位於北京的中國運載火箭設計研究院(航太一院)較近,又靠海,成為首選。另一個原因是,建造新一代大型火箭必須另辟場所。“長征五號的箭體結構、材料、燃料等都是全新的,需要建造一個建立在芯級直徑5米基礎上的平臺。”陶鋼説。
新一代火箭技術、設計等方面有許多亮點
芯級直徑5米,在行外人看來,僅是箭體更粗了,但對航太人來説,是技術、設計、生産工藝上的全新認知和前所未有的挑戰。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是我國目前研製規模最大、技術跨度最高的航太運輸系統工程,是我國首個從總體到系統均採用全新技術的大型液體運載火箭。長征七號火箭的研製也突破了96項關鍵技術。
結構設計和生産工藝方面也有許多新亮點。長征五號火箭結構主任設計師欒宇指著總裝車間內一個直徑5.2米的整流罩告訴記者:“這是長征五號的整流罩,目前為國內最大,提高了火箭的有效載荷。”
新一代運載火箭也帶來了設計手段的改變。“嘗試了從設計到生産的全三維數字平臺,讓新火箭的研製有了更為精確、倣真的設計和測試環境。”長征七號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馬忠輝説。
新一代火箭的研製還涉及了材料的革新。“我們增加了對許多新材料的認知,就像麵粉,不僅要知道它可以揉成麵糰,還要知道怎麼揉怎麼醒面更好吃。”陶鋼説。
經過短短六年多的研製,新一代火箭整裝待發。在陶鋼看來,這是我國火箭研製史上的奇跡。今後,大火箭的雄姿,普通人也能近距離目睹。“一旦首飛成功後,大家都能來基地參觀。”陶鋼説,未來到天津,不僅可以吃海鮮、觀航母,還能看大火箭。
新基地造就了一批研發和管理人才
“先生産再生活”是航太人的慣例。“2008年剛開始建設時只有幾個人,我們就先蓋工棚,廠房設備到位了再建公寓。”陶鋼説。
3年前來到天津的欒宇説:“3年前還只有幾個廠房,經常趕工期幾天幾夜吃住都在辦公室,現在來就正是好時候。” 基地內中央景觀帶、道路、公寓、食堂等配套設施也逐步完善。
隨著設施的完善,人員也逐步擴充,基地還就地培養了一批研發和管理人才。“85後”趙鴻飛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氣專業畢業後就來到了天津基地,擔任總裝車間的主任助理。每天她都在極嚴格的條件下工作。進門先要進行除塵,頭髮一絲不茍地綰好後戴上帽子,穿上的白大褂是分體的,上衣要塞在褲子裏,這樣自己衣服上帶的灰塵線頭才不會落進設備裏,“微小的顆粒都可能導致部件參數的變化”。而且,更讓一般年輕的“低頭族”難以接受的是,出於保密的需要,車間內不能攜帶手機。“父母剛開始不理解,上班忙就算了,為什麼永遠聯繫不上你?”趙鴻飛笑著説。
受得了寂寞更要頂得住壓力。各型火箭的設計師們面臨的壓力常人難以想像。馬忠輝介紹説,總裝階段的四個多月裏,大家經常幹到淩晨,第二天照常上班。總測階段的半個月裏,只有兩天是零點前回家的。“我們的工作需要極度靜心,每一項參數的毫釐之差都可能導致飛船甚至是航太員生命的隕落。”馬忠輝説。
“必須承擔起這樣的壓力。”欒宇説,航太人共同的動力是對事業的熱愛。這份熱愛裏面有昂揚的鬥志:“宇宙空間就是人類未來,我們不能落後”;這份熱愛裏面有無限的榮光:“天上的星星月亮,我們是離它們最近的人。”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