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英特爾自殺式自救:興衰隔一線

  • 發佈時間:2014-12-24 12:46:48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悄然生變的中國市場,正在成為決定英特爾興衰成敗的又一關鍵變數。

  9月下旬,英特爾宣佈與清華控股旗下的紫光集團合作,豪擲90億元人民幣鉅資,獲得紫光集團旗下展訊通訊和銳迪科微電子的控股公司20%股權。

  這次股權投資,將英特爾今年與中國IT企業的系列合作推向高潮。今年上半年,英特爾與中國晶片廠商瑞芯微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在更早確定的移動業務轉型戰略中,深圳的中小平板電腦廠商成了英特爾最為器重的盟友,拿到了英特爾數十億元的晶片採購補貼。

  這家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不惜承受自身轉型以及市場轉換關鍵期的鉅額虧損,全力投入中國晶片市場,這隱藏了怎樣的謀算?

  目前,中國本土晶片業不斷傳遞出積極崛起信號,這個信號背後甚至不止于中國晶片産業本身,更伴隨著激活整個國家製造業和實體經濟的宏大目標。

  對外資企業而言,扶持本土企業當然可以解讀成對自己的利空,但對渴望在移動晶片領域崛起的英特爾來説,這或許正是機遇。

  自殺式自救

  2014年10月15日,英特爾發佈了第三季度的業績報告。出人意料的是,英特爾並沒有像一些退出晶片製造的企業那樣遭受重挫,反而在營收和凈利潤上都取得了小幅度增長。

  如果再看英特爾移動和通信集團,情況就不這麼樂觀。由於在平板電腦戰略上投入的鉅額補貼,英特爾移動和通信集團的虧損額度,從上一年同期的8.1億美元擴大至10.5億美元。

  不過,在絕大多數市場分析機構的報告中,這是唯一一個意料之中的數據。多年來,英特爾在移動晶片領域的落後與艱難處境,已經不是新鮮事。

  但這並沒有打消英特爾在移動業務上繼續前行的念頭。英特爾甚至決定合併移動晶片和電腦晶片部門,以便把移動業務更多地整合到公司整體戰略中。

  今年,英特爾在中國的一系列投資和補貼合作,更是讓不少國外分析師直言“看不懂”。支援深圳中小平板電腦廠商的合作計劃,英特爾已經投入了數億美元,但迄今為止,這項合作計劃除了為英特爾4000萬台的年度銷售目標湊上部分數字,並沒有帶來其他實質性好處。

  這同樣沒有打消英特爾血戰下去的念頭。

  “英特爾是不會進入一個持續虧損的市場的。我們相信,我們擁有在這一領域實現盈利的路線圖。如果從長期角度看,現在這些行動會是我們將來走向盈利的里程碑。”在三季度的財報會議上,英特爾首席執行官科再奇説。

  新型技術換市場

  “英特爾似乎在等待某個特定的轉捩點。”巴克萊資本的分析師表示,“這個轉捩點具有讓英特爾移動業務起死回生的魔力,為了等到這個轉捩點,持續虧損也在所不惜。”

  這個轉捩點,正在中國市場顯露跡象。

  2014年6月,中國積體電路産業迎來重大利好,國務院印發《國家積體電路産業發展推進綱要》,1200億元規模的國家積體電路産業投資基金也在9月正式落地,國家扶持中國本土晶片企業做大做強的決心越來越明確。

  在政策出臺前後,英特爾的老對手高通和老盟友微軟,都相繼遭遇了中國相關部門的反壟斷調查,英特爾雖然沒有被納入此輪反壟斷調查範圍,但同樣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英特爾亟須提高在華運營的“安全系數”。

  英特爾破題並沒有花費太久時間,甚至只用了“24個小時”。今年8月,在微軟遭遇反壟斷調查不到一週之後,科再奇低調來華,在北京停留的24個小時中,最主要的行程是拜會工信部領導。

  短短一個月之後,英特爾與紫光集團的90億元入股合作就正式對外公佈。

  如果仔細對比,會發現這家經驗老到的國際科技巨頭尋求的解決之道,和30年前進入中國市場時如出一轍——“技術換市場”。只不過,由於開放部分核心技術,並且採取了更大付出的資金入股,這種新型的技術換市場看上去誠意十足。

  在過去30年時間裏,英特爾對中國的“技術換市場”一直難言對等。雖然從最初的銷售代表處起步,到通過合資或獨資方式在中國設立工廠,引進生産線,再升級到如今在中國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設立研發中心,但和IBM類似,輸出核心技術和智慧財産權,一直也是英特爾的禁區。

  在iSuppli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顧文軍看來,新的市場環境之下,英特爾入股中國科技企業,意味著其在華策略,與中國從世界工廠向研發中心開始的轉變軌跡幾乎同步——已經由過去的“1.0時期佔市場”、“2.0時期搶資源”,進化到如今的“3.0時期共成長”。

  找到平衡點

  從商業層面考慮,英特爾入股中國本土企業可謂攻守兼備。

  一方面,資金入股讓英特爾保留了緊握智慧財産權的傳統,而且英特爾的入股對象,正是在今年第一季度超越英特爾成為手機晶片市場第三名的展訊,這讓“英特爾係”的市場份額提高至10%,進一步逼近第二名聯發科,為接下來趕超聯發科甚至追趕領頭羊高通,留下了足夠的想像空間。

  另一方面,通過入股國資背景的中國IT企業,英特爾曲線實現“本土化”,借此和中國IT産業界“站在同一條戰線”,享受政策紅利。

  但英特爾也面臨與IBM類似的風險。在中國IT産業本土化發展與自主可控的雙重需求下,英特爾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即既能融入中國本土産業的發展進程,又不至於觸碰到政策心理紅線。

  一旦失敗,等待英特爾的,將不只是移動業務繼續虧損那麼簡單。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形勢已變,中國IT産業界卻依然難以安枕。

  顧文軍認為,英特爾願意協助中國晶片産業一同崛起,不是壞事,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援中國核心IT産業做大做強的背景下,如果借力得當,也很有可能走出一條引進、消化再創新的自主可控發展新路徑。

  但在資深IT觀察人士孫永傑看來,國産化和核心資訊技術自主可控的希望,依然不能寄託在英特爾這樣的國際巨頭身上。在利用英特爾的技術和開放架構同時,仍需要兩條腿走路,大力發展自己的生態系統,否則只能是為英特爾在移動晶片領域的崛起做嫁衣。記者 陳榮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