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01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鹽島”缺鹽為哪般?

  • 發佈時間:2014-12-23 08:33:15  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杜穎 黃能 于偉慧

  6000噸“缺口”的疑惑——

  三大鹽場産量萎縮

  海南鹽業整體衰落

  鶯歌海鹽場曾是中國南方規模最大的海鹽生産基地,供應廣東、廣西、湖南等地,如今尚不能供給本省

  海南制鹽有著悠久歷史和輝煌過去。

  海南島特別是西部沿海,港灣灘塗很多,連綿的群山擋住了來自北方的雲雨,陽光充足,日照長,有充分的光熱進行鹽業生産,加之海南島四面的海水含鹽度高,造就了海南得天獨厚的生産條件。

  如果再向前追溯,海南煮鹽的歷史甚至可以追至唐朝。

  隨著近現代制鹽業的發展,海南逐漸形成了三大鹽場——東方鹽場、樂東鶯歌海鹽場和三亞榆亞鹽場,而1960年代建成的鶯歌海鹽場,在當時更是中國南方規模最大的海鹽生産基地,年産30萬噸,鹽場所産的鹽不但供應海南,還供應給廣東、廣西、湖南等地。解放後,這三大國有鹽場一直是支撐著海南鹽業的絕對産量。

  然而,發展到現在,海南制鹽業已整體衰落。

  建省以後,處於三亞中心區位的榆亞鹽場,很快就因為城市建設而讓出了土地,僅僅保留了很小一部分作業區,制鹽的任務就自然地落到了鶯歌海鹽場和東方鹽場。

  有兩大鹽場在,怎麼還會有缺口?省鹽業局有關負責人對此解釋,粗略計算,近幾年海南全省平均每年對食鹽的需求量約5萬多噸,東方鹽場産量1萬多噸,鶯歌海鹽場目前僅3萬多噸,加上三亞榆亞鹽場的一二千噸食鹽産量,那麼勢必就存在著數千噸的缺口。“今年我省根據需要,只能從外省調劑6000噸食鹽入島救急,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6000噸”這個數據意味著什麼?記者粗略計算,假如按照每包500克食用的袋裝鹽計算,總計要補給12000袋,如果按照健康人每天攝入食用鹽6克左右計算,調入的食鹽夠海南人吃上1個半月。

  既然要補給,為何不讓省內的鹽場加大生産?省鹽務局相關負責人沒有具體做答,但對記者透露了一個細節,早在2008年,我省生産線規模最大的鶯歌海鹽場就已經不歸屬省鹽務局管轄了,它正式劃歸給了海南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主要的用意是“儲備土地”,而省鹽務局現在算是“跨行業協調”,管理上恐怕有些“鞭長莫及”。

  制鹽業曾經的輝煌——

  自給還能出口

  “海南島鹽”進軍國際市場

  10年前,“海南島鹽”不僅自給,還能供應外省和出口,在國際市場也曾佔據一席之地

  今年49歲的東方鹽場八所分場職工周志發整個下午都沒去鹽田上班,“現在常下雨,去了也沒活幹。”雖然不到50歲,但周志發已在鹽場工作33年了,跟鹽場絕大多數還沒有退休的職工一樣,他也是“鹽二代”,他16歲時,母親45歲,因為制鹽屬於重體力勞動,女性45就達到退休年齡。當時是1981年,他便頂替母親成為一名鹽場職工。

  “剛開始的時候工資不低,到了1990年代以後差距越來越明顯。”周志發回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們的工資跟周圍的人相比很高。

  八所分場場長助理、在鹽場工作30年的陳正東回憶,那時,東方鹽場職工跟石碌鐵礦、八所港務局、南海公司、海南鐵路局等一批單位的職工一樣,是周圍人羨慕的對象。“當時國家幾乎沒有什麼新型工業,對傳統工業十分重視,鹽場職工跟其他國企職工的工資都由國家按級別發放。”

  “當時八所港務局的職工也羨慕我們。”陳正東説,可是再後來,鹽場職工的收入優勢喪失了,處境越來越艱難。

  “我和妻子都是鹽場職工,雙職工家庭,但如今和孩子湊合在一間27平方米的屋子裏。”周志發苦笑道。東方市政府為東方工業園區修建的工業大道剛好穿過八所分場宿舍區,周志發的房子被拆遷,後才被安置在這間小屋。

  從人人羨慕到沒人羨慕,這不僅是職工的待遇收入,還有“海南島鹽”這個曾經輝煌過的品牌。

  一組數據見興衰:

  2000年,海南省原鹽銷售13.13萬噸,其中省內銷售3.8萬噸,省外銷售9.3萬噸,而出口有5450噸;

  2001年,原鹽銷量13.21萬噸,省內銷售3.79萬噸,省外銷量9.18萬噸,出口增長到7365噸;

  到了2005年,海南的原鹽出口達到1.28萬噸,並建立起了出口鹽生産基地,在國際市場上樹起了“海南島鹽”品牌。隨後,果蔬洗滌鹽、足底保健鹽等相繼研製出來。

  10年後的今天,“海南島鹽”幾乎銷聲匿跡。東方鹽場場長黃照龍感慨説,現在科技進步,國內有很多新的制鹽工藝,比如使用光伏技術,可以得到高效能、高品質的鹽,但是技術設備動輒上百萬元,目前以海南鹽場的能力也只能望洋興嘆。

  東方鹽場調查——

  年年産量不達標

  設備像“老電影”的道具

  受食鹽專營政策制約,鹽場經濟效益差,生産積極性不高;土地被徵用導致鹽田面積萎縮

  “産量很不理想。”東方鹽場副場長蒙業隆説。東方鹽場每年3萬噸的産量是國家制定的硬性指標。但截至今年12月15日,東方鹽場實際産鹽量僅1.95萬噸。

  事實上,1995年以來到2014年的20年間,東方鹽場大多數年份都不能完成3萬噸産量的定額。該鹽場提供的數據顯示,1995年到2004年,10年平均産量為2.4萬噸,這10年間僅1996年、1998年、2003年這3個年份産量超過3萬噸。而2005年到2014年,超過3萬噸産量的年份只有2005年和2010年,最高是2005年,達到3.75萬噸,十年中最低的是2012年的1.4萬噸。

  “鹽業真的是‘靠天吃飯’。”談到鹽産量經常不達標,蒙業隆説,海南經常有颱風,對鹽業影響大。

  除了天氣,受食鹽專營政策制約,鹽場經濟效益差,職工工資低,積極性不高也是更為重要的原因。

  東方鹽場下轄7家分場,場部設在墩頭,位於東方市新街鎮,新街鎮已跟八所鎮合併。記者日前到場部採訪時看到,整個場部院落十分陳舊,職工的辦公桌椅很破舊,只有在“老電影”裏才能看到。

  “食鹽專營政策把我們都‘卡’住了。”蒙業隆説,鹽場只進行生産,鹽價由國家統一制定,銷售只能由鹽務局(鹽業公司)根據計劃調撥。

  “鹽價從1990年代以來就極少調整。”黃照龍告訴記者,目前鹽場産鹽根據品質不同,每噸價格成本在434元到531元之間。如果按3萬噸産量計算,一年産值有1300萬元至1600萬元。“看起來産值不低,但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黃照龍説,除了扣稅,産鹽的油、電等動力消費,設備維修更新,包裝、流通費用等一算,有時還要倒貼。

  “我們鹽場最好的一級鹽只能賣到531元每噸,但是鹽業公司經加工後,批發價是每噸2600元左右,而國家定的市場價是3000元每噸。”蒙業隆説,鹽業公司跟鹽場的經濟效益形成“剪刀差”。

  東方鹽場2010年之後幾次提薪,職工月工資由原來的不足1000元提高到1800元。而提薪的背後很多職工並不知道,這是鹽場八所分廠1000畝土地的徵地補償款所得,並非經營效益轉好。

  土地被徵用導致鹽田面積萎縮是産鹽量減少的另一個原因。“八所分場原有1100多畝土地,現在所剩無幾。”蒙業隆説,按計劃,八所分場年産量為2600噸,被徵地後已經沒有分配給他們産鹽任務。而隨著東方工業園區的擴大,抽海水的途徑已被切斷,剩餘的一點鹽田也不能産鹽了。

  記者在八所分場鹽田裏,沒有見到工人,冬日的鹽場尤顯蕭瑟。

  樂東鶯歌海鹽場調查——

  昔日年産30萬噸

  如今萎縮到1/10

  靠天吃飯,近年降雨明顯增多致出鹽量減少;設備老化,生産無法順利推進;體制問題是更重要的原因

  正如老百姓所描述的,鶯歌海鹽場所在之地,就如同這詩意的名字一般:一半為海水、一半是火焰。

  樂東鶯歌海鎮常年日照時間長,海風終年激蕩,陽光充盈,堪稱長夏無冬的日光之城。這裡海水含鹽量之高,是僅次於死海和紅海的世界最鹹的海區之一。然而記者走訪調查發現,這個昔日年産30萬噸的鹽場,如今年産量萎縮得僅剩1/10。

  走進鶯歌海鹽場的生産基地,由於是冬季生産淡季,工人並不多,只是在鹽田深處,有著四五個職工在清理鹽池。鹽池中間,橫鋪著3組鐵軌,佈滿鐵銹。

  海南鶯歌海鹽場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許永堅説:“當年生産食鹽的高峰期,火車是直接開進鹽場鹽田來運鹽的。”可近年來,隨著天氣等原因變化,鶯歌海鹽場産量日益下降,許多年沒見到火車來鹽場運鹽了,只留下鐵軌、倉庫、站臺仍佇立在這片5萬畝的鹽田之上。

  1958年,5600多名部隊軍人轉業來到鶯歌海,掀起了開發鹽場的熱潮,1958年10月試産,這一年的12月就出産了第一批3000噸鹽,1年後,火車首次開進了結晶區,運出了第一批原鹽。

  在鹽場鹽田,記者見到了一對“鹽二代”夫妻,女的叫周芳容,在鹽場工作27年,男的叫韋日南,在鹽場工作了36年。夫妻二人的父輩都是鹽場老職工,他們跟父輩一起見證鹽廠的興盛與衰落。“當年鹽産量最高的一年是30萬噸,可後來鹽産量越來越低,2010年是11萬噸,2011年7萬噸,2012年2.6萬噸。”

  是什麼讓鶯歌海鹽場的産量逐年下降,總經理助理陳泰雄説,天氣和設備老化是主因,並非所説的協調不力。

  由於鶯歌海鹽場主要靠日照蒸發來制鹵、結晶曬鹽,所以才説天氣是産鹽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進而從某種程度上講,海南的制鹽業至今仍屬於一個“靠天吃飯”的産業,但近年鶯歌海鹽場地區降雨明顯增多。

  除天氣因素外,鹽場設備老化,也是鹽産量無法提高的原因。記者了解到,當年建設鹽場時,設計鹽田是3793公頃,那是按照年産鹽50萬噸的標準設計的,可是,當年設備投入有限,一直沒能達到這個標準,最高的年産量也只有30萬噸。到現在,鹽田的面積縮小到2900公頃,加上部分鹽田供電、排水、進水溝渠等設施老化,也直接導致了鹽田産量下降。

  但採訪中也有人私下向記者透露,鶯歌海之所以産鹽巨減,也與土地被用作儲備導致鹽場無心經營有一定的關係。“畢竟這裡是一線海岸,生産食鹽很多人看來恐怕是一個效益産出比較低的行當。”

  鹽業改革在即——

  轉制方案正在醞釀

  “海南島鹽”何時歸

  2016年是鹽業專賣制的“絕唱”之年,然而海南鹽業今後要走向何方,是否還能夠實現品牌崛起,業內拭目以待

  “國家鹽業改革,對我們既是機遇,更是挑戰。”説到2016年取消食鹽專營政策和鹽場的未來時,黃照龍説。

  黃照龍的解釋是實實在在的,“一方面,政策放開,鹽業走向市場化,現有鹽業的生産和銷售部門面臨重組,如果政策允許,他們可以吸收其他資本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改善經營,從生産到銷售,做活整個産業;而且,畢竟海南鹽場土地資源仍然比較豐富,現在存量還有8000多畝,除了鹽業還可以開展多樣化經營。”

  在黃照龍眼裏,東方鹽場自建鹽田擁有150年曆史,生産出的鹽潔白、均勻、味美,俗稱“北黎鹽”,曾是古時的貢品,海鹽品質好是未來市場競爭不可忽視的一個優勢。

  但另一方面,他也坦陳鹽場面臨著困難:“我們的鹽場不成規模,機械化程度低。如果將來放開鹽業,外省大企業進駐,我們更加身處危機。”東方鹽場7個分場分別分佈在東方市6個沿海鎮,分佈散,規模小,幾乎沒有機械化作業。而目前在我國山東、天津、河北等一些地方,鹽田都集中分佈,大規模利用機械化。黃照龍舉例説:“東方鹽場職工每人平均一年只能生産150噸鹽,而北方使用機械化作業的工人每人平均一年能生産1500噸鹽,如果直接競爭,我們勢必將承受巨大壓力。”

  離鹽場男職工55歲的退休年齡,周志發還有6年,還將趕上鹽業改革。和許多職工一樣,他説,“我最大的願望就是鹽價能提一點,讓鹽場的效益搞上去,待遇能得到一點改善。”

  省鹽務局有關負責人也告訴記者,面對未來,海南鹽務系統正在醞釀“政企分離”改革,著手組建“海南鹽業集團”,而品牌的重塑,也只有在做強企業的過程中才能得以實現,他們對未來放開市場後的鹽價預估也認為將呈現“先抑後揚”的趨勢。“然而眼下,也只有先練好‘內功’,方能談未來,不是嗎?”

  很多人都在期待……

  (本報抱由12月22日電)

  海南制鹽業從輝煌到衰落

  2000年

  海南省原鹽銷售13.13萬噸:

  省內售3.8萬噸,省外售9.3萬噸

  出口5450噸

  2005年

  海南的原鹽出口達1.28萬噸

  建起出口鹽生産基地

  國際市場上樹起“海南島鹽”品牌

  2014年

  海南省原鹽銷售4萬餘噸

  缺口6000噸,

  “海南島鹽”品牌銷聲匿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