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工業4.0”很對當前中國工業發展的“胃口”

  • 發佈時間:2014-12-23 07:33:57  來源:瀋陽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有基礎性競爭優勢

  “勞動力成本迅速上漲導致中國工業丟失成本優勢。”這一被普遍認可的論調,因“工業4.0”帶來工業生産的智慧化而變得有失偏頗。

  其一,中高端人力資源優勢

  “未來工廠並不是‘無人工廠’。”西門子前工業業務領域首席執行官魯思沃認為,智慧化生産使人擔當更有挑戰性的角色,如創新、規劃、監督和協調機器的運作。知識型員工需求的大幅上升,將成為工業智慧化的可持續性支撐,而中國顯然是此類中高端人力資源的“富礦”。

  據統計,到2012年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達到3850萬人,研發人員總數達109萬人,分別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並且每年還有大約700萬大學畢業生。日前,安永的一項研究也顯示,中國一名工程師每年的綜合成本(3萬美元)僅為美國(30萬美元)的十分之一。“中國正在喪失的僅僅是低層次人力資源成本優勢,而中高端人力資源的數量和成本優勢會持續釋放。”

  其二,完整齊全的工業體系。

  據近期美國《紐約時報》的調查結果,中國工業如今在競爭中的優勢已更多地體現在擁有完整的供應鏈條。比如,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的國家,形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小到螺絲釘等基礎零件,大至通訊、航太、高鐵,完整的産業鏈確保中國能夠牢牢攫住自己在世界工業市場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更令人嘖嘖稱道的是,這個龐大完整的工業體系依託眾多工業企業的集聚效應而具備了高度靈活性。正如一名前蘋果高管對《紐約時報》所言,“你需要1000個橡膠墊圈?隔壁工廠就有。你需要100萬個螺絲釘?隔街的工廠就有。你需要對螺絲釘做一點小小的改動?三小時就行了。”顯然中國工業企業在某種程度上已具備在未來網路化工業時代大放異彩的協同靈活的特徵,併為將來實現“工業4.0”做了鋪墊。

  其三,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場。

  中國在扮演擁有完整、靈活高效産業鏈的“世界工廠”同時,還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未來,這種雙重角色將使國內市場與工業生産産生更為強勁的互動,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並有助抵禦世界經濟波動的衝擊。

  其四,大規模生産的組織能力。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其仔看來,政府強大的組織能力也是我國工業不可忽視的一個獨特優勢。目前,我國政府對工業升級給予了高度重視。從《裝備製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到《“十二五”工業轉型升級規劃》《智慧製造裝備産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及編制中的《中國製造強國2025規劃綱要》,中國政府已經在謀劃我國工業發展的頂層設計。

  同時,地方政府也已陸續發力。如廣東東莞市政府從今年起在“科技東莞”工程專項資金中每年安排2億元用於推動以“機器換人”為主的工業升級。而浙江省經信委2013年就曾向媒體透露,浙江將實施機器換人工程,5年時間實現5000億元機器人投資,推動工業生産向“智慧”轉變。中國有工業升級強大“後盾”“德國‘工業4.0’戰略與我國提出的兩化深度融合有若干相通之處,與我國製造強國戰略不謀而合。”羅文認為,正是因為近年來兩化融合的推進,我國資訊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資訊産品供給行業發展迅速,為我國借鑒“工業4.0”實現工業生産網路化、智慧化、服務化等創造了有利條件。

  尤其是國務院于2013年8月1日發佈的《“寬頻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不斷拓展和深化寬頻在生産經營中的應用,加快企業寬頻聯網和基於網路的流程再造與業務創新,利用資訊技術改造升級傳統産業”。專家認為,2016~2020年,寬頻網路建設取得明顯的成效後,其推動産業技術升級的效果也將顯現。

  不斷增強的科技創新能力也為工業升級提供了動力保障。據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佈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3》顯示,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主要指標已達到世界領先水準。研發經費到2012年首次超過萬億元,佔全球研發投入總量比重超過14%,穩居世界第3位。國際科學論文(SCI)數量居世界第2位,高被引論文數量居世界第4位。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位居世界首位和第2位,佔到全球總量的37.9%和22.3%。中國知識服務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由2000年的2.7%提高到目前的8.8%,居世界第3位,逐步逼近日本的發展水準。

  中國創新能力的進步不僅體現為這些令人欣喜的數字,更體現在創新儲能釋放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進步。其最為直接的例證就是我國在諸如行動通訊、發電設備、電子商務、機床製造、家用電器、工程機械、航空航太、高速鐵路等領域出現一批擁有巨大創新能力、在國際上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企業,甚至涌現出一批具有前沿眼光的新時代企業家。而在3D列印新材料新能源等帶有工業革命色彩的新興産業領域,中國近年的進步也有目共睹。

  正如權威專家所言,我國已經進入了科技創新活動的活躍期,到了由技術模倣、跟蹤,轉向主要依靠自主創新求發展,進而向産業發展制高點進軍的階段。創新能力的進步將為我國參與全球競爭、推動類似“工業4.0”的升級計劃形成強大後盾。中國還須突圍軟硬“短板”“中國有簡單的加工製造和先進的智慧生産系統可以選擇,同時存在初級製成品和世界前沿的高科技産品,擁有從低技能技術工人到博士後的大規模、多層次的人力資源市場。”

  賽迪工業和資訊化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表示,中國工業現狀與德國有著明顯不同。德國工業以中小企業為主,發展水準普遍較高且均衡。而中國地域遼闊,工業發展存在明顯的區域、行業發展不平衡,因此在借鑒“工業4.0”的基礎上,走分行業、分區域的漸進式的工業升級之路更符合中國國情。

  儘管中國工業這些年來的進步有目共睹,但左世全認為,“中國部分核心製造技術尚未有效掌握,部分核心零部件仍受制於人。”他舉例説,俗稱“晶片”的積體電路被稱為國家的“工業糧食”,對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意義重大。近年來國産晶片有所突破,但中國晶片進口率仍超過90%,2013年高達2313億美元的進口額遠超石油。

  作為實現“工業4.0”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業機器人在中國也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中國2013年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國內在建機器人工廠超過30家,但同樣也存在著“技術基礎薄弱、關鍵核心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的問題,比如瑞士ABB等外企在中國機器人市場佔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

  如果中國在這些核心技術和核心零部件上無法取得突破,那麼就無法獨立自主地完成工業升級,這不僅使我國工業升級的成本大大增加,而且我國工業在智慧化時代將扮演穿著智慧化外衣的打工仔角色,致國家工業處於被動地位,承擔著潛在的戰略危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王忠宏認為,中國的工業升級之路不僅需要突破核心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短板,還面臨如何有效保護這些突破成果的問題。如果智慧財産權無法得到有效保護,將使眾多企業喪失創新動力,丟掉來之不易的創新積累,破壞國家創新氛圍,從而阻礙我國工業升級的順利完成,也就使得我國工業無法在工業新階段形成強大競爭力。

  權威專家認為,由於中國智慧財産權保護起步晚、發展時間短,還沒有形成一個尊重智慧財産權的社會氛圍。為此,中國已實施《國家智慧財産權戰略綱要》,將鼓勵創新、保護智慧財産權上升為國家戰略。

  據《第一財經》 孫明鑫整理中國的“首富園丁”、一手締造了潘石屹史玉柱的財富傳奇的背後大佬——德意志銀行亞太投行部主席蔡洪平,在《創客星球》第一季星球盛典上,從宏觀視角分享了未來製造業的升級,認為中國接下來應該用網路的技術和方便和各種手段向生産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學習蘋果、學習特斯拉,因為“這一波工業革命不帶中國人玩!”

  這一波“工業革命”指的是在2011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提出的“工業4.0”,這個新名詞一齣現,就成了國內政府、學界、業界以及媒體的“新寵”。“工業4.0”意味著未來工業生産組織方式向定制化、分散化、融合化轉變,逐漸打破網際網路企業與工業企業的邊界,使生産企業與服務企業的邊界日益模糊,産業融合化促進服務型經濟。

  在中國電子資訊産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看來,“工業4.0”很對當前中國工業發展的“胃口”。一方面,學習借鑒“工業4.0”有利於當前困境破題,可以推動我國工業轉型升級,在新一輪國際經濟變革中贏得先機;另一方面,學習借鑒“工業4.0”可以挖掘出新優勢,厘清自身短板,實現中國工業的順利升級。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