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以法治教育增強全民法治觀念

  • 發佈時間:2014-12-23 05:21:4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把這一要求落到實處,不僅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更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法治教育機制,努力營造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圍。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僅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而且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以及公正與法治,都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價值要求。可以説,崇尚自由、平等,市場經濟才有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追求公正、法治,社會生活才有崇德向善的道德風尚。換個角度來説,沒有自由平等與公正法治,也就沒有真正健康的現代市場經濟,也就沒有發育完善的市場經濟;沒有法治也就沒有社會主義的民主,沒有公平正義,也就難以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的理想價值追求。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當前,增強全民的法治意識對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為重要。在我國社會生活中,“知法犯法”、“信關係不信法”等現象屢見不鮮,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許多人頭腦中仍殘留著根深蒂固的“人治”意識,而缺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意識。法律和制度只有得到公眾真正地認同和自覺地服從,它才能有生命力,才能規範和支配人們的行為;否則,它只能是一種假定的存在。當一個國家法律制度鬆弛、法治不彰時,競爭就沒有規則,社會就容易無序,核心價值觀就難以確立。正是在此意義上,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以法治教育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提高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和有序政治參與的能力,意義不可謂不大。當前,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增強法治意識教育。

  首先,黨政領導幹部帶頭樹立法治意識,是增強法治意識教育成效的關鍵。倘若領導幹部等掌握公權力的人都崇尚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甚至以權壓法、權錢交易、徇私枉法,這無疑是對全民樹立法治意識的最大戕害。因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堅持把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把憲法法律列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

  其次,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開展群眾性法治教育,是增強法治意識教育成效的基礎性工作。只有普通大眾對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各項權利與義務有著比較清晰的認知,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善於依法維權,我國的法治社會建設才會有堅實的基礎。對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普法工作的領導,宣傳、文化、教育部門和人民團體要在普法教育中發揮職能作用。

  再次,從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是增強法治意識教育成效的長遠性工作。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主人。對他們從小、從早進行法治意識教育,從而引導其成為合格公民,是提升青少年整體思想道德素質的題中應有之義。所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

  此外,加強社會道德建設,強化法治的道德底蘊,是增強法治意識教育成效的重要條件。道德與法治好比鳥之兩翼、車之兩輪,在社會發展進步中同時發揮重要作用。這就啟示我們,在進行法治意識教育的同時,必須更加注重法治與道德的相互支撐,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以道德滋養法治意識,從而規導人們尊法、向善。

  (執筆:熊來平 朱黎生 鄧 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