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辛苦一年,就為了多打糧多賣錢

  • 發佈時間:2014-12-23 03:32:0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關顯昌

  2014年,對於黑龍江墾區“國家大糧倉”來説,又是一個糧食豐收年。在該墾區牡丹江管理局轄內,水稻品質和産量迎來了雙豐收。水稻種植戶們都説:“辛苦一年,就是為了多打糧、多賣錢,再苦再累也值了!”大傢夥兒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牡丹江管理局始終將糧食生産作為頭等大事狠抓不鬆勁。尤其是2014年,他們在推廣新技術、完善農技體系、培養新型農民、創新管理模式等方面探索創新,推動水稻産量實現優質豐産。2014年糧食平均單産再次超千斤,達到536公斤/畝,總産突破73.5億斤,創造了總産“十一連增”的歷史。

  增産的關鍵是什麼?靠的是新技術的引進與推廣。牡丹江採取宣傳發動、補貼調動、示範帶動、效益推動等方式進行新技術推廣與應用;特別在寒地水稻方面,該局的集中浸種、集中毯式育苗、測土施肥、科學耕層設計、節水控灌、葉齡診斷等水稻先進技術已實現100%全面積應用,為水稻高産做好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當然,糧食增長更離不開人才支撐和模式創新。在牡丹江,平均每5000畝地就有一位農業“作物保姆”,即配備一名水稻技術人員。“作物保姆”帶領職工通過現場會、QQ、飛信、電視播放等方式,及時向農戶發佈生産管理資訊和技術要求,確保技術服務覆蓋率100%。此外,農業部門還聯合研發、科技、水利等多部門,結合當地發展情況,組織農業技術人員,按照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相結合的原則,綜合組裝先進農業技術,形成了一套適用於當地的生産技術模式,為農業生産提供技術指導。

  俗話説,思路一變天地寬。種植戶作為農業生産的直接主體,轉變種植戶觀念、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解決技術推廣“最後1公里”問題的有效途徑。多年來,牡丹江利用“田間大課堂”、“現場會”、“陽光工程”、“農業技術交流會”、“家庭農場主培訓班”等形式,對種植戶進行生産經營、管理方面的培訓。目前已培養一大批“科技意識強、種植水準高、經營能力強”的新型職業農民,從而確保了各項農業生産技術“零距離”落實到位,使種植戶增産增收。今年,該局八五八農場水稻全面積單産758公斤,八五五農場玉米單産901公斤,八五○農場大豆單産246公斤。

  新的政策孕育新的希望。隨著惠農政策的不斷實施,為讓種植戶增産豐收,牡丹江還號召大家實行“統分結合、抱團經營”的理念,支援種植戶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改變傳統的自主經營生産模式,推行“合作社+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在農業生産上實行統分結合生産管理,釋放了現代化大農業的生産管理優勢,實現了農業技術優勢互補,為2015年糧食再奪豐産奠定基礎。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