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國際合作抗擊埃博拉 中國擔當感動世界

  • 發佈時間:2014-12-21 07:26:00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回顧2014年,對人類社會生活影響最大的、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事件,莫過於埃博拉疫情的突然暴發和流行。

  2014年8月,世界衛生組織宣佈,西非地區持續蔓延的埃博拉疫情,已經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此同時,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認定埃博拉病毒本身複雜程度為最高的四級,而且面臨變異可能。相比之下,公眾熟知的艾滋病為二級,SARS為三級。而啟動“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近年曆史上也只有三次。12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宣佈,在疫情最為嚴重的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幾內亞三個西非國家,抗擊埃博拉疫情方面取得了進展,埃博拉疫情得到了遏制。但這並不意味著疫情已經被消滅,疫情的地域傳播的風險依然很大。據世衛組織數據,截至目前,幾內亞、獅子山、賴比瑞亞、尼日利亞、馬利、塞內加爾、剛果(金)、西班牙和美國等國,報告的埃博拉確診、疑似病例約1.8萬例,其中死亡6583例。

  回顧這一年來在世衛組織主導下,全球對埃博拉疫情的抗擊,有如下幾點可圈可點:

  第一,應對突發疫情的全球多邊、雙邊合作逐漸加強。其中,尤其以圍繞世界衛生組織的主導,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國之間的合作,以及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眾多國際機構之間的合作,更令人矚目。旨在協調聯合國系統內外疫情防控的“埃博拉危機控制中心”已經決定設立,目標是在6至9個月內阻止埃博拉病毒在受疫情影響國家的傳播,並預防這一病毒在國際上傳播。這充分體現出各國團結一致面對人類共同災害的必要性和優越性。

  第二,在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短時間內不易得到徹底改觀的情況下,國際社會應共同努力,儘快改善落後國家和地區的醫療體系和總體衛生服務。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稱,埃博拉疫情導致有關國家本已稀缺的醫療服務更加供不應求、捉襟見肘,長此下去必定會釀成大患,危機到來時更加危險。畢竟,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在兇猛的病毒面前,面臨同樣被感染的危險。

  第三,國際社會對病毒蔓延的反應,還需進一步成熟。曾在2003年SARS暴發期間在中國任職的瑞士外交官阿蘭説,當年他把孩子們及時送回了瑞士讀書。有個瑞士學校的學生家長竟提出,不應讓“剛從疫區回來”的孩子上學。十幾年過去,今天人們的反應不會那樣不理智了。但是,此次埃博拉疫情暴發後,仍然有部分航空公司取消航班和航線。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公開呼籲,航空公司和船運公司不要取消去往疫區的航班和航程。

  第四,針對這一疫情,國際社會,特別是有關發達國家,應該認真反思,爭取未來在人、財、物等多方面投入更多、採取更具有遠見的預防措施。例如,埃博拉疫苗的研究並非因此次疫情肆虐而開始。事實上,自1976年埃博拉在扎伊爾〔今剛果(金)〕首次暴發以來,有關國家即著手研製疫苗。只不過由於病毒的威脅時斷時續,導致大家對其危害認識不足,對疫苗的“攻關”也一直沒能堅持下來,以至於到現在還未能用於臨床。

  另外,對類似埃博拉這樣傳播速度快、對人類生命和社會生活威脅大的疫情,各有關國際組織也需要加快反應速度、提高建立健全抗擊病毒襲擊機制的效率。同時,還有必要增加機制運作的透明度,以提高公眾對其的信任度,有必要簡化行政手續並杜絕人事、財務腐敗等。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這次國際合作抗擊埃博拉的大行動中,中國作為非洲人民的老朋友,所體現出的大國擔當精神贏得了非洲和全世界人民的認可。可以説,中國在援助非洲國家抗擊埃博拉中所做的快速及時反應和無私貢獻成為這次疫情應對中最大的亮點。埃博拉疫情暴發後,是中國第一時間對外宣佈援助舉措,是中國第一個向西非提供埃博拉疫情專項援助,是中國第一個向疫區派出專家組和醫療隊指導並直接參加一線救治,是中國第一個用專機運送醫療防護物資,援助物資在第一時間運抵疫區並迅速分發使用,並成為累計向非洲提供援助批次最多和醫療物資最多的國家之一。在前不久北京APEC峰會上,在中國的主持下,與會各國合作抗擊埃博拉疫情的呼籲,也作為主要內容出現在會議文件中。

  截至11月下旬,中國政府已先後提供4輪總價值7.5億元人民幣的緊急援助,中方在疫區的醫療人員約400人;在獅子山,中國援助的移動實驗室檢測量佔該國檢測樣本總量超20%,檢測結果準確率達100%;在幾內亞,其接收的抗疫援助物資三分之二來自中國;疫區周邊10國的防疫物資幾乎全部來自中國。未來數月,中國將有1000人次的醫務人員、公共衛生專家奔赴疫區一線,中方還計劃培訓1萬名醫療護理人員和社區骨幹防控人員。中國的救援行動受到國際社會廣泛好評。這是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勇於擔當的鮮明寫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