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政策紅利護航中企“走出去”

  • 發佈時間:2014-12-18 21:29:26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范曉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截至2013年底,中國境外直接投資累計超過630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中國減少了審批程式,降低了企業對外投資的門檻。“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以及投資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都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打造了平臺。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中國資本在海外市場異軍突起。截至2013年底,中國境外直接投資累計超過630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如何透過現象看清“走出去”的內核,優化投資路徑,促進企業“版圖”有效升級,成為擺在這些企業面前的問題。

  政策東風勁吹

  “2001年、2014年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兩個重要節點。”原國家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認為,2001年中國加入WTO,把門打開,接受了國際的經濟貿易規則,與狼共舞,在競爭中促進了中國企業的發展;2014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首次超過吸引外資的數量,意味著中國企業擴大了整合資源的平臺。“未來幾年,中國一定會涌現出不少跨國企業,而跨國企業的實力決定了一個國家參與全球經濟的深度和廣度。”龍永圖表示。

  數據顯示,2002年,中國的對外投資額約為27億美元;2013年中國的對外投資額達到1078億美元,短短12年增長了近40倍。2014年前10個月,中國對外投資同比增長17.8%,達819億美元,預計今年年底對外投資總額能達到1200億美元,有望首次超過外商對華投資。“中國政府現在持開放的對外投資態度,減少了審批程式,降低了企業對外投資的門檻。比如發改委的審批範圍統一提至10億美元及以上,不再區分項目是資源類還是非資源類。”龍永圖表示。

  “此外,中國政府正在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創造機會,例如中國政府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以及提出投資幾百億元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搞好互聯互通,都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打造了很好的平臺。”

  但龍永圖認為,政府只能為企業“走出去”創造環境,怎麼“走出去”還要靠企業自己。對外投資的主體是企業,應在商言商。

  “走出去”需更具智慧

  雖然我國對外投資合作的規模迅速擴大,領域不斷拓寬,但是不難發現,無論是從企業規模還是生産技術、國際參與度等方面考量,中國與投資強國仍有距離。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盧進勇表示,中國企業大部分産品和服務的附加值低、利潤低,對國際分工體系缺乏主導性,大多是利用、適應和加入,在國際投資規則制定上往往也缺乏發言權。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先進製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産業轉型升級”,這要求中國製造業企業,尤其是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必須按照國際化的要求,提升差異化産品的生産能力和服務水準,這構成了“中國智造”國際形象的基礎。

  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經濟學家左小蕾表示,德國的發展經驗表明,堅持技術革新是製造業企業保持競爭力的源泉。“除技術創新外,中國製造業企業還必須提高專業、個性化服務水準,這是企業品牌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魏建國認為,“作為一個品牌,能取得成功的最大關鍵還是服務方面。”

  同時,不少專家和企業家認為,中小企業應當抱團“走出去”,彼此信任,形成合力。魏建國認為,中小企業群體可由國家派出,和外方簽訂合同,“以獲得1+1>2的效果”。

  商務部美大部研究院研究員週密建議“走出去”的中企一方面要加強調研,對投資國的國情、競爭對手的實力等方面做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做好風險評估;另一方面要注重媒體公關,特別是在面臨一些複雜突發的事件時,要學會及時反應,引導輿論,樹立良好企業形象,擴大自身影響。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