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高校緊密合作的成功典範

  • 發佈時間:2014-12-17 01:30:5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日視點

  12月8日,借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建院10週年之際,中德雙方共同在柏林舉辦了“中德高層次應用型人才聯合培養十週年慶”活動。近百名中德教育界和企業界代表參加了慶祝活動,並就中德勞動力市場面臨的挑戰等進行了研討。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德工程學院院長馮曉教授。

  高校緊密合作的成功典範

  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成立於2004年,是中國教育部和德國聯邦教研部共同倡議和資助、由同濟大學聯手德國25所應用科技大學共同創建和承辦的中德合作辦學機構。學院設機械電子工程等四個方向的本科專業,在冊學生規模約為850人,其中德國來華留學生約為100人。10年來,該學院已累計培養了近1200名畢業生,形成了中德互利雙贏、可持續、可推廣的國際合作辦學模式。

  在柏林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中德工程學院院長馮曉教授説:“借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10週年院慶的機會,中德合作高校(同濟大學+25所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相約柏林,一方面是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另一方面邀請各界友人對以同濟中德工程學院為模式、以工程實踐和跨文化工作能力為導向的中德合作人才培養提出建議。因此,這次活動的意義不局限于慶祝,而更是為了繼往開來,卓有成效地開展中德工程學院下一步工作,同時也是為了發揮同濟大學中德合作的外溢效應,拓寬、加深中德兩國的高等教育合作。”

  中德工程學院的工程教育得到了中德兩國的認可。在中德兩國政府于2014年10月發表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中,包括中德學院(CDHK),中德工程學院(CDHAW)和職業技術教育學院(CDIBB)等三個機構的同濟大學中德學部被譽為中德兩國“共同落實高校緊密合作的成功典範”。中德合作工程教育模式在國內高等工程教育領域已經産生了十分積極的外溢效應,促進了中國高校推進“應用型”本科教育。

  互利雙贏的合作辦學模式

  談到十年合作的收益,馮曉説:“我們的收穫可以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引進了德國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並結合國情實現了本土化,中德共同開展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效果得到社會廣泛認可;二是借鑒德國經驗,搭建了一支規模、結構基本合理,符合高等工程教育要求的師資團隊,其中的經驗值得在國內推廣;三是按德國標準建成了一系列先進專業實驗室,營造了工程教育中至關重要的‘倣工廠’環境,為優質工程教育打下了基礎;四是形成了一種中德互利雙贏、可持續、可推廣的國際合作辦學模式。”

  馮曉特別強調了專業實驗室對於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大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關鍵。經過十年的發展,目前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已經建成了21個全面支撐專業教學的工程實驗室,完善了以“倣工廠”工程教育理念為核心的課程體系,開發了一整套符合中德雙學位培養要求的全外語授課的專業特色課程。2014年11月,中德工程學院又聯手德國菲尼克斯電氣公司建成了國內首個“工業4.0—智慧工廠實驗室”,在以工業4.0為導向的工程教育實踐中開始發揮引領作用。

  談到十年來中德雙方對中德工程學院的投入情況,馮曉介紹説:“中德兩國政府鼓勵並支援兩國高校開展雙方共同出資的創新型長久示範合作。對於中德工程學院而言,按目前的培養規模,中方每年直接投入中德兩國學生培養的經費約為1500萬元,十年累計約1.25億元;德國聯邦教研部每年平均投入近40萬歐元,累計投入約400萬歐元。雙方投入大體與中德工程學院培養中德兩國學生的人數比例相當。投入的經費除了教職人員薪酬,還用於教學、人員進修與交流以及實驗室建設、維護等,經費使用效果很好。”

  中德高等教育合作前景開闊

  在管理模式方面, 馮曉介紹説:“中德工程學院的載體是同濟大學和由德國25所合作高校組成的高校聯合會,重大決策(包括辦學定位、培養方案等)由中德雙方的聯合管理委員會共同制定、實施,以中方為主(院長負責)、德方支援,開展日常工作。德國合作高校共同組建的高校聯合會,其目的是統籌、協調德方與同濟大學的合作。同時,德方的高校聯合會也與其他國家(如墨西哥)合作,部分聯合會成員同時也和中國其他高校有合作,以此發揮該高校聯合會的外溢效應。”

  德國一直以來都以公立高校為主開展人才培養、實現社會政策目標。德國結合自身發展需要,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是其實體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中德聯合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在中國有相當大的拓展空間和需求,尤其是對地方高校的辦學目標和發展定位來説。而通過聯合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中方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德國是如何根據公立高校的社會功能和不同類型高校的培養目標來優化資源配置的。

  談到未來的發展,馮曉説:“前十年的中德合作為學院實施高品質的工程教育打下了基礎、形成了一種良好的辦學氛圍,為學院持續發展、在國內發揮引領作用鋪墊了路基。今後通過進一步完善中德工程學院的師資和實驗室隊伍,繼續加深校企合作,以及以工業4.0等新技術為導向,中德工程學院將立於國內外工程教育的前沿。”

  (科技日報柏林12月14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