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科大公共平臺:實實在在的資源共用

  • 發佈時間:2014-12-16 01:31:1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年來,我國科研設施與儀器規模持續增長,技術水準明顯提升,但利用率和共用水準不高、重復購置、閒置浪費等問題日顯突出。而記者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採訪時了解到,該校集中資源建設的理化科學等六大公共實驗中心,面向全校和社會開放共用,為每年500多個科研項目的順利開展和1000余篇SCI、EI論文的發表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已經成為該校名副其實的科技創新“總裝備部”。

  開放共用的“大平臺”

  “高水準的前沿研究離不開尖端科研設備的支援,而這樣的設備往往耗資巨大,單個課題組根本無力承擔。”中國科大副校長張淑林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學校為每個課題組單獨購買這些尖端設備既不現實也沒必要,課題組也相對缺乏對這些尖端科研設備的專業化管理人才,不利於設備的維護和利用。這是當前高校和科研機構面臨的普遍問題。

  為此,從2000年開始,中國科大決定集中資源興建統一管理、開放共用的公共實驗中心,購置一些各學科急需、通用而分散購置又不經濟的大中型實驗儀器設備、軟體平臺等,逐步建立起條件優良、功能配套、管理規範、先進高效的資源公用共用系統,為培養創新人才和開展高水準科學研究工作提供支撐和保障。

  “當時正是‘985工程’一期建設時期,我們沒有拿國家重點建設經費‘撒胡椒面’,而是拿出8000萬元建設了四個公共實驗中心,出發點就是希望使有限的資金髮揮最大化的作用。”張淑林説。

  在該校《公共實驗中心建設與運作管理辦法》中,記者注意到,第一章第一條就是“提高公共實驗中心的綜合使用效率和共用程度”。“學校要求各中心必須面向校內外師生全面開放,打破高校、學院、專業的壁壘,全力滿足各專業、各行業的實驗需求,以此提升本中心服務科研和區域發展的社會效益。”中國科大公共實驗中心主任魯非説。

  截至目前,該校已建成理化科學、生命科學、工程與材料科學、資訊科學、超級計算、微納研究與製造等六大公共實驗中心,購置大中型儀器設備280余臺(套),各類儀器總價值約3.5億元人民幣。

  學校“搭臺”,學科群“唱戲”

  據了解,該校對六大中心實行“兩級管理”體制,學校對各分中心的資産、人員、發展規劃、運作服務等進行統一管理,相關學院受學校委託協助管理,各分中心的日常管理實行專家組領導下的分中心主任負責制。

  在公共平臺建設最核心的環節——設備採購上,校方把自主權下放給各分中心。分中心設立專家委員會,由學院領導和相關學科教授組成,在前期廣泛徵詢科研人員意見的基礎上,對中心的儀器購置、規劃發展等重大事項進行決策,報學校核準。平均每2—3年召開一次會議,及時跟進科研工作者對設備的具體需求。

  “在此前提下,各分中心有各自的管理運作制度。”魯非介紹説,“學校‘搭臺’,學科群‘唱戲’,這種模式使各個分中心依託所在學院的學科特點,探索出適合自身的管理模式。”

  理化科學實驗中心是該校最早成立的公共實驗中心之一,現有儀器涵蓋了對物質結構形貌表徵、譜學表徵、成分分析和物性測量的多個領域,並已形成完善的管理及功能架構。中心提供便捷的測試服務,學生在實驗室或宿舍就可預約實驗和接收實驗結果;通過講座、上機培訓、對競賽提供儀器技術支援、多媒體課件、網站等提升學生實驗科學的興趣和實驗技能;通過建立穩定的專項基金,支援青年技術人員對儀器功能進行拓展和性能提升,鼓勵年輕技術骨幹參加國內外的相關技術交流和培訓,定期組織實驗技術研討;在服務社會方面,中心可出具公證數據,從接樣、副樣保存、測試條件確認、檢測、校對及報告簽發等嚴格按照規範進行。

  生命科學實驗中心在師生心中是“高大上”的代表,其主要組成部分——生命科學儀器測試中心共有1100多平米的使用面積,全透明玻璃格局,清爽明凈,配備了高端的空氣凈化系統和氣體消防系統,儀器設備總價值約8千萬元。

  “我們的‘透明’不僅僅體現在外觀上,還體現在自主研發了智慧化、資訊化的實驗儀器共用管理系統,實現對中心的‘透明化’管理。”生命科學實驗中心常務副主任胡兵説,這套管理系統記錄了豐富資訊,具備用戶管理、預約、計費管理、儀器管理、生成統計報表、重要事件管理等六大功能,使中心的整個管理流程順暢而高效。

  用設備就要發揮最大效用

  中國科大教授俞書宏是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獲得者、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國家傑青獲得者,他的多篇論文被國際頂級學術期刊和學術媒體選為研究亮點或封面論文、熱點論文。2012年,俞書宏研究組關於“合成啞鈴狀奈米異質結構”的一項重要研究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他説:“工程實驗中心龔明老師對透射電鏡技術的優化,使我們實現了對奈米尺度研究對象的元素分佈位置的準確表徵。”

  在長期實踐中,龔明發現:“現有的場發射透射電鏡和小靶面能譜儀系統中,其能譜圖像空間解析度一般只能達到100奈米左右,限制了對奈米材料成分像的精確表徵,國外通過引入昂貴設備來解決這個問題,成本很高!”他反覆思索,通過研究不同光路下各種工作參數對電子束束斑尺寸和束流大小的影響,攻克一系列技術難關,終於將透射電鏡中小靶面能譜儀元素成分像的空間解析度提高將近2個量級,使奈米離子組裝體、奈米異質結等成分像精確表徵成為可能。

  “龔明對科研儀器的鑽研精神是我們所鼓勵和提倡的。”魯非表示,“一個優秀的公共平臺工作者,不僅要關注對儀器的管理,更多的創新在於對儀器功能的拓展和開發,幫助科研工作者解決實驗過程中各種具體的‘疑難雜症’。”

  “專業化的理念不僅僅是體現在儀器及硬體上,更應該體現在隊伍的建設上。”張淑林介紹説,該校將公共實驗中心的工作人員納入專門的“支撐”隊伍建設,為他們量身打造專門的評價體系,單獨對其職稱與業績進行考核,學校還專門設立了儀器設備性能開發基金,激勵他們專注于對儀器的性能拓展和功能開發研究,從而更好地為科研工作服務。目前公共實驗中心已擁有專職技術人員126人,其中正高職稱15人,副高職稱25人,擁有博士、碩士學位的佔到62%。

  高水準的技術支撐隊伍,使得科大的公共實驗平臺可以為用戶提供包括測試樣本、解析樣本數據和結果、提供儀器使用的培訓指導等多樣化專業服務。“當今學科發展已經達到一定的層次,各種跨學科研究的開展使科研對公共平臺的依賴性更大。可以説,幾乎我的每項研究都離不開學校的公共實驗平臺。”俞書宏深有感觸地説。

  記者在理化科學實驗中心看到,這裡有兩台市場價格分別為80萬和230萬美元的高解析度電鏡,預約使用單堆起了厚厚的一沓兒。管理儀器的老師介紹説,這兩台設備幾乎全天候運轉,全校所有相關專業的院係都在用,“花大價錢買來的設備,就是要發揮最大效用!”

  不僅如此,公共實驗中心對該校研究生培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據統計,近五年來,中國科大公共實驗中心累計為8萬人次研究生提供了測試服務,測試樣品數近70萬,支撐研究生發表SCI、EI論文5000余篇,其中1/3為高影響因子的論文,中心支援的博士生論文獲得“全國百篇優博論文”23篇、“中科院優博論文”62篇。

  服務社會是一種責任

  中國科大的公共實驗中心不僅為校內師生的科技創新服務,還面向社會開放功用。張淑林表示:“資源説到底是國家給的,理應為社會服務。高校的公共平臺為區域經濟社會服務,我們視之為一種責任。”

  據介紹,中心目前已有2個國家級計量認證檢測中心、1個國家級資訊安全評測中心、1個省級實驗動物中心,這些資質認證標誌著實驗中心具備了依法為社會提供公正、科學數據的能力。

  以工程與材料科學實驗中心為例,所屬的幾何量測量、材料測試與分析、熱分析實驗室都具備相應的國家級計量檢測資質,並面向社會相關領域提供檢測技術服務。

  “江淮汽車技術中心於2012年初啟動與我們的合作項目,委託我們進行29種主要發動機關鍵部件的相關性能測試。”工程與材料科學中心主任翟超介紹説,江汽集團在報告中也表示,在和科大工程科學中心的合作中收穫頗豐,已經預約在後期繼續邀請科大老師進行技術指導。

  據統計,該校公共實驗中心平均每年為外單位提供約3000人次各類測試服務,測試樣品2萬多,服務機時3萬餘小時,有效支援了區域內科教文衛事業的發展。

  張淑林表示:“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公共實驗中心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也得到進一步的鍛鍊與提升,這無疑營造出一種良性多贏的局面。”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