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業主曝光小區樓房傾斜致房價下跌 遭鄰居指責

  • 發佈時間:2014-12-14 07:22: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高淑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次幸福的動遷 一場財富的規劃 一棟樓體的沉降 一串連鎖的反應

  失衡

  如果秦女士知道接下去會發生些什麼,也許她在發現兩棟樓“傾斜”觸碰之後,會選擇低調處理,絕不聲張。然而時光無法倒流,在上海浦東新區心圓西苑小區17、18號樓成為“樓親親”之後的短短20余天時間裏,連鎖反應還是如同多米諾骨牌,接二連三地發生。

  房價迅速下跌、租戶陸續撤離、業主焦慮不安……房子,作為當下人們生存的重心,它的絲毫變動,即使政府方面給出了樓體安全的檢測結果,但僅僅是視覺上所帶來的不安全感,也足以成為一根沉重的稻草,導致整個“生態”發生難以預料的失衡。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樓親親”就像是一個隱喻,它似乎告訴我們,重心建立在房子上的生存狀態,格外脆弱。

  意外

  她沒有想到,房子也許是人們生活中最複雜的一件大事。

  樓頂仍“擠在一起”。

  12月5日下午,有相關工作人員來到心圓西苑小區,準備切割樓頂“擠在一起”的部分——女兒墻外側的裝飾線腳。不過,部分居民不同意,切割工作沒能進行。

  小區開發商為上海心圓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公司所派代表陳彤準備挨家挨戶徵詢意見,讓業主投票決定是否同意。昨日,這項工作已經啟動。

  切割破損的女兒墻是居民代表此前提出的訴求之一。11月28日,業主代表到浦東新區信訪辦提交了20多條關於房屋品質的疑慮,其中要求先把擠在一起的女兒墻分開,然後再進行檢測。12月4日,業主代表和相關部門進行了溝通。

  “樓親親”的善後處理之複雜,遠超出修繕本身。

  最先發現“樓頂擠在一起”的是秦女士和愛人曹先生,但此後的一系列連鎖反應超出他們的預判,特別是事件“傳出去”後房價下跌、租客退租,有業主指責她“不該這樣”時,秦女士十分懊惱。為此曾跑到愛人的廠裏大發脾氣:“要不是你把媒體找來也不會成這樣。”

  可是,曹先生也很委屈,他認為只有這樣,事情才能被重視。其實,秦女士,還有其他業主,最初也希望媒體的報道能夠促成問題解決。每當有外地媒體和央媒趕來,鄰居總是把記者領到秦女士家裏。在記者出示證件時,秦女士一邊拍下來一邊説,“不管你是真記者假記者,能把老百姓的心聲傳遞出去就行。”

  那時候,秦女士無形中成為了業主代表,她當時的感受是:大家都擔心房子安全,自己維護權益,也能幫到大家的話,有種很光榮的感覺。

  然而,她沒有想到,房子也許是人們生活中一件最複雜的大事。

  動遷

  這是全球第六家、中國第二家、大陸第一家的上海迪士尼樂園,將來會繁華熱鬧。

  房子曾經被秦女士看作是下半生的希望。她是外來媳婦,二十多年前隨前夫來到上海。動遷之前,她名下沒有房子,租房居住。她曾説,這套房子讓她後半輩子“充滿陽光”。

  她不清楚自己將來的養老金有多少,在她的規劃裏,這套房子被用於“以房養老”,或者將來把房子賣掉,拿一部分錢回祖籍安徽買個房子,剩下的存在銀行裏攢利息。就像人們常説的,一個人買了只雞蛋,開始打算雞生蛋、蛋生雞地滾動發展,最後達成期待的財富狀態。

  可是現在,她不確定靠這套房子還能不能實現她的美好規劃。

  秦女士和不少鄰居此前都是川沙新鎮黃樓地區趙行村的村民。據上海當地媒體2010年前後的報道,趙行村及其他3個村子在等待十幾年後開始動遷,村址上將是上海迪士尼樂園的一期工程。一期工程涉及到的動遷居民,經過兩年左右的過渡後,大都搬進了心圓西苑及附近幾個動遷房小區。

  趙行村的村址如今已經成為一片工地,居民王先生半個月前曾騎著電動車進去逛了一圈。憑藉一座沒拆掉、現為建設指揮部的廠房,他大概辨認出了自己老家的位置,那裏在建一座“看不出是什麼”的建築,但他知道,這是全球第六家、中國第二家、大陸第一家的上海迪士尼樂園,將來會繁華熱鬧。

  心圓西苑小區距未來的上海迪士尼樂園僅兩三公里,這幾年價格不斷增長,“樓親親”事發前房屋均價已經漲到每平方米2萬元左右。一些業主預測,迪士尼開園後房價還會上漲。此外,小區周邊有地鐵、公交站,因此也吸引了在附近的張江工業園區、浦東機場等區域工作的租客。

  業主小范曾説起,朋友羨慕她所住小區的漂亮,“不像是動遷小區”。一位從動遷戶那裏買了房子的外地人説,選擇這套房子是因為小區道路寬、樓佈局合理、採光好、小區綠化好。而此次“出事”的17、18號樓,也被17號樓的幾位業主認為“視野最好”。

  退租

  唐先生家的三套房子全在17號樓,一套用於出租,每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

  然而,令業主們滿心歡喜的17、18號樓,如今變成了眾人皆知的“樓親親”,連鎖反應即刻出現。

  得知消息的租戶開始退租。11月24、25日,政府委託檢測機構先後兩次檢測,並於25日晚發佈了檢測結果:樓體沉降和傾斜都在容許範圍內,居民樓安全可住。“擠”在一起的是女兒墻外側的裝飾線腳,因設計建造時未留足減震伸縮縫,樓下裂縫是散土坡自然沉降所致,都不影響主體結構。

  檢測結果並未平息事態,退租現象不斷。

  肖女士是秦女士的鄰居,與丈夫來滬多年,3個月前搬來心圓西苑租住,還特意簡裝了房子,買了傢具。他們之前租的房子雖是精裝修,可不是這兒壞就是那兒壞,倆人算了一筆賬,租套便宜點的毛坯房,自己裝修、買些傢具,一年下來和租精裝房的租金也差不多,最重要的是,屋裏都是自己挑選的東西,不管在外面工作多累,回來能有家的感覺。

  檢測結果公佈出來後,肖女士和丈夫猶猶豫豫了很久,最終還是決定搬走。而在他們猶豫的短短幾天裏,業主唐先生的租戶小童夫婦搬走了,同一棟樓的小孫也搬走了。小孫搬家後,花在路途上的時間增加了半小時,他説自己其實並不擔心,但是遠在江蘇的媽媽聽到“樓親親”的消息後“嚇得睡不著覺”,堅持讓他搬家。

  小孫是個工科男,夢想著“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上海的高房價讓他和家人都傾向將來到南京等房價低些的城市工作。退租時,“二房東”將1000多元的押金退給了他200元,並遺憾地説:“小夥子你怎麼這麼擔心呢,要相信科學。”

  這位“二房東”也抱怨自己的不易,這房子他一租7年,以後能否再租出去還不清楚。他打電話向“大房東”抱怨,大房東也以同樣的方式安慰他,房子沒問題,要相信科學。

  心圓西苑原本是頗受租客歡迎的樓盤,周邊有地鐵、公交站,和張江工業園附近相比,房租也較便宜。

  根據業主登記情況初步統計,17號樓60戶人家裏,業主自住的一半左右。一些動遷戶將不住的房子租了出去,在17、18號樓,還有人家出租兩套或三套房子。業主唐先生家的三套房子全在17號樓,一套用於出租,每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他是做生意的,房租收入讓他覺得生活有保障:“不管生意怎樣,至少我還能靠房租生活。出去打工,工資也就這樣了。”

  房租收入還關係著一些業主的未來規劃。業主小閔家有兩套房子用於出租,在同有關方面的溝通會現場,他表現得情緒激動,説房租是他兒子將來的“留學經費”來源。

  房價

  房價的變動令業主焦慮,市場上的一些資訊也不斷敲擊著業主們的神經。

  在租客搬離的同時,“樓親親”也嚇跑了不少潛在購房者,房價一直被看漲的小區成了“困難戶”。

  雖然動遷房上市交易需一定年限,心圓西苑的房産證還沒下來,但有需求者總能想到辦法,雖然這有一定的風險。

  小范的一套房子原本準備出售,但事發後對方不再考慮。有次和小范聊天時,秦女士突然問了一句,“你不會怪我吧?”像是詢問,又像是求證。

  有次説到租客搬走,秦女士大哭起來。房價被看跌的情況,讓最初並未考慮經濟因素的秦女士感覺到壓力,她一度很“糾結”,説不知道當時該不該説出來。

  在黃樓社區某市場經商的中年男店主曾是有意向的買家,交了定金之後,他去小區“考察”,正趕上小區內業主為“樓親親”驚慌,當即要回了定金。

  中年男店主的老家距上海浦東僅有一個多小時車程,幾年前他以均價每平方米1萬元左右的價格在家鄉買了房子,而當時浦東新區的某些房子價格也沒貴太多,然而現在他想在浦東新區買套房子,房價上漲不説,還遭遇了限購,不夠資格。而買動遷房,不僅價格合適,等到能辦房産證時,他也有購房資格可以過戶了。

  房價的變動令業主焦慮,市場上的一些資訊也不斷敲擊著業主們的神經。“63平方米40萬元”,有業主看到了這條消息,“都這麼低了,原來每平方米賣2萬。”小范説,這麼低的價格她肯定不會賣,不過她也發愁過,自己住也不放心,賣不出租不出,怎麼辦?

  搶購

  房價之高讓許多人無法企及,遇到這麼便宜的房子,大家都想“撿漏”。

  在房價下跌的同時,市場也給出了另一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連鎖反應——“搶購”。雖然“樓親親”,但低房價的誘惑難以抵擋。

  12月2日中午,一男兩女衝進小劉所在的仲介公司:“40萬的房子還有嗎?”他們看到“63平方米的房子售價40萬元”的消息,急忙趕過來。

  房産仲介小劉是位來上海不到1年的河南姑娘,事發時她剛搬進17號樓,住了一晚上就聽説了這事,隨後搬了出去。幾天下來,她感覺樓“沒問題”,又有些後悔。

  小劉説,幾天前來問“便宜房”的人更多,搞得他們都沒時間做其他工作,“只剩站在門口解釋了”。那幾天人數之多讓小劉不堪其擾,不過她也表示理解,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房價之高讓許多人無法企及,遇到這麼便宜的房子,大家都想“撿漏”。雖然小區房價被看低,但至少在他們店裏,還沒有業主要低價銷售。

  憑她的經驗觀察,來諮詢的客戶當中投資客居多,也有拉著十一、二歲的孩子進來的,除了問房子,還問周邊的學校情況,似乎是在選購自住的學區房。

  這些購買者的邏輯也很奇怪。比如一位阿姨説“樓房沒事”,過幾年等大家忘記了,該賣的賣,該租的租,但是相同價位的話,她又表示“不考慮”這裡。

  小劉在心圓西苑居住時,上下班來往會經過“打擊群租”、“還業主安寧”的橫幅,17號樓還曾有間群租房被取締。現在是租售淡季,小劉的收入也不太好,準備再堅持一個月就回老家,可“樓親親”事件發生後幾天,突然又忙起來。

  有的客戶還直接去了小區。秦女士在樓下看到過一對老夫婦在問房子的事,就領著他們上去看了看自己的房子,“要是價格合適,我就想賣了。”但是,她感覺他們是來“搗漿糊”的,“他們第二句話就問,這個房子會不會倒塌。我説,政府説現在不會倒,以後什麼情況不知道。”

  秦女士把有人要買房的消息發到業主群裏,有業主説,你可不能把房子賣了撤退啊,你是我們大家的主心骨。

  謹慎

  他説自己工作還不錯,不想“芝麻西瓜一起丟了”。

  涉及到房子問題,業主們極為謹慎,既希望儘快解決問題,又擔心問題解決得不徹底,心態很難保持淡定。

  謹慎的一個表現是高度質疑。顯示為安全的檢測結果引發了業主的強烈反彈,但大家也找不到證據去質疑這個檢測結果,不過墻上的裂縫還是讓他們覺得不夠安全。而一些“蛛絲馬跡”則強化了業主的不信任情緒,比如,相關檢測單位在晚上還加班加點進行監測的舉動,被質疑“為何白天不檢測”;又比如,起初來小區的檢測人員沒有攜帶證件,被業主質疑身份和資質,檢測設備也被搬到了物業辦公室。

  另一種謹慎的表現是“不出頭”。

  秦女士曾接到親友的電話,讓她別出頭。“如果不是我第一個説出來,我可能也會跟在大夥兒後面。”秦女士説,眼下情況讓她覺得自己沒法後退,心裏也總是糾結。如果事情未了,她甚至覺得自己沒法像別人一樣正常上班,用“業餘”時間處理這個事情。

  另一位業主代表,在接到了親友“槍打出頭鳥”的善意提醒後,不想刻意參與這件事了,但他也沒有退出,而是讓一位家人出面。他説自己工作還不錯,不想“芝麻西瓜一起丟了”。

  12月2日下午,秦女士接到了社區通知,業主同相關部門的溝通時間確定了。之前業主們提出派10名代表過去,相關部門也予以認可。不過,這10名代表由誰擔任呢?3日晚上,17、18號樓的數十位業主到居委會開會,最後有10名業主自願簽名,秦女士是其中之一。幾位業主事後轉述,開會期間發生了一點點不愉快,當時有業主推脫不想去,又希望別人代表自己去表達訴求,因而引起其他一些業主的不滿。

  共識

  一切樂觀判斷的前提是,居民們能夠達成共識,並且大樓真的沒事……

  12月4日下午,10名代表按照約定到信訪辦同建設單位代表、消防部門、建交委等多個部門進行了溝通。在居民仍對安全有疑慮的情況下,建交委委託的專業檢測機構還將進行10天一次、為期3個月的加密檢測,之後根據情況加大檢測間隔時間。

  建交委負責人潘平對這次溝通會評價不錯,他感覺居民代表的溝通方式已經很理性,提交的相關問題也都一一做了解答。對於居民代表之前提出的訴求,包括回填土密度檢測報告等,有關方面也提供了相應的材料。

  “回答的主要是我們提出的問題,”秦女士説,有些是比較專業的,她主要是聽著。

  對方也表示,要將擠在一起的女兒墻外部裝飾線條切割開,這也是業主二十多條訴求中的一條。但是,工作人員5日前去切割時,有居民反對。

  這是一個現實問題,事關房子,居民的意見很難統一。

  一位業主考慮到了經濟損失,如果政府説安全,租客們也都相信,那他同意把女兒墻切割開。而另外一位自住兩套、出租一套的居民則堅持質疑樓體的安全性,認為“沒法住”。

  有的業主明確地向北京青年報記者表示,業主代表們沒有代表全部居民的想法。還有人認為秦女士的做法“沒腔調”,懷疑她是收錢了才平息下來。

  秦女士的意見是,如果切割開再檢測沒有問題,那是最好不過;如果切割開之後還是有問題,那就再研究下一步怎麼辦。不過她強調,這“只代表自己”。

  從昨天開始,社區、開發商等組成的工作組,就是否同意切割女兒墻問題,開始逐戶徵詢17、18號樓業主的意見。

  秦女士與一位據稱在建築行業工作多年的鄰居進行了交流,對方的看法和秦女士之前聽到的專家解釋一樣,是“切開更好”。這位鄰居此前並未與秦女士等業主代表接觸過,他相信檢測機構對於沉降率的檢測,認為“樓肯定倒不了”,可女兒墻外裝飾線條接觸在一起,也無法讓他相信沒一點問題。

  開發商代表此前受訪時曾承認,女兒墻之間沒有預留足夠的空隙,導致樓房在自然沉降時出現擠在一起的現象。

  因為最先發現並説出去,有業主言辭之間對秦女士表示過不滿,這讓她一度很委屈和焦急。在經過了一段時間情緒低落之後,昨天她和北青報記者通話時聲音輕快。秦女士提到此前她曾經幫鄰居及時撲滅火苗從而使大樓“避免了一場火災”。這一次,她樂觀地表示,她和愛人“第二次拯救了大樓”。

  然而,一切樂觀判斷的前提是,居民們能夠達成共識,並且大樓真的沒事。而這也只是整個“樓親親生態圈”找回平衡的第一步。 文/本報記者 高淑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