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投資進入理性調整階段
- 發佈時間:2014-12-12 00:29:48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過去的10多年裏,中國酒店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黃金髮展期。而從2013年開始,飯店産業特別是高端業態的市場表現從繁榮的頂點向下回調,中端酒店、精品飯店、度假飯店等領域則明顯帶有發力成長的跡象。
在此背景下,未來酒店投資路在何方?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在近日舉行的《中國飯店産業發展報告(2013~2014)》學術成果發佈會上表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中國酒店投資,正在進入理性調整的關鍵時期,並在為下一輪的産業發展孕育著新的能量和動力。”
市場預期樂觀
戴斌認為,國民旅遊火熱是市場基本面持續向好的有力支撐。中國的旅遊總量仍有增長的空間,關注結構的變化,持續增長的民間需求將推動飯店業的常態化發展。
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國內旅遊的市場規模是32.6億人次、2.6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城鎮居民國內遊客每人平均每次花費914.5元,農村居民國內旅遊每人平均花費491元,國內居民國內旅遊每人平均每次旅遊消費支出是767.9元,用於住宿的比重是14%。另外還有大約600億人次乘坐飛機、火車、長途汽車和其他水上交通工具在城鄉旅行,無論他們是觀光、休閒、商務,還是探親訪友,都會有相應的住宿需求。同樣不可忽視的還有本地休閒市場,酒店早已經從早期封閉空間走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人們會選擇在酒店餐飲、研討、聚會和舉辦婚禮。“我們有理由對中國旅遊與旅行市場,也就是飯店業的市場基本面保持相對樂觀的預期。”在戴斌看來,儘管入境旅遊市場下行壓力不減,高星級飯店和高端餐飲企業景氣值仍處於低位,但受宏觀經濟平穩運作、大眾市場信心和企業家預期相對較高的影響,旅遊消費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今後,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和國民旅遊休閒消費將是酒店主導性的消費市場。
投資趨於理性
在高端酒店景氣下行的同時,中端酒店發力,基於網際網路的旅行服務和住宿業創新活躍,旅遊投資趨於理性。
戴斌表示:“政府直接投資在減少,但其力量仍無處不在;産業投資在興起,但體量有限,一部分資金開始往國外走。旅遊開發或者城市綜合體中的酒店項目,以新建為主,二三線城市是主力。鋻於多年來形成的投資慣性,轉變發展方式尚需要一段時間。”
伴隨品牌創設而來的輕資産投資正在興起。早期的如家、7天、漢庭、錦江之星,後來的維也納、桔子、布丁,以及剛剛完成品牌研發、正在準備進入市場的麗楓、全季、亞朵等中端酒店項目,普遍採取了租賃、改造和直接經營的方式。這種投資方式雖然單體的量不是很大,但是成百上千的投資計劃還是會從根本上改變中國飯店産業格局。
同時,住宿業的外延不斷拓展。遠洋郵輪、豪華遊輪、海上浮動島、房車等新的融旅行、住宿于一體的新興住宿業態正在進入我們的視野;酒店的資本屬性和金融屬性日益凸顯。在酒店結構性過剩背景下,酒店的交易漸趨活躍,有的酒店開始尋找買主,有的資本在尋找待出售的酒店;以房地産企業和基金管理者為代表的投資主體多元化,品牌創設和産品創新的興起,正在為中國酒店投資領域注入新的生命力。
此外,相對於政府的宏觀調控,需求、科技與文化創意對酒店投資的影響力正日趨增強。戴斌認為,新的市場需求催生新的投資機會。國民大眾的旅遊需求和消費模式的變遷,不僅決定著酒店投資的方向、規模與結構,也對酒店投資的空間佈局、業態選擇和産品組合産生影響。雖然高端酒店總量過剩,但中國幅員遼闊,仍然會有新發展起來的區域有建設需求。例如,在一二線城市甚至三線城市高端酒店的客房數量已經飽和,但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新的城市圈正在形成和崛起,各類住宿業態需求也隨之出現,住宿業投資特別是展示這個地區形象的高端酒店投資也就順理成章了。
不僅如此,出境旅遊的日益興旺也帶動著國內資本追隨中國人在境外的足跡去投資酒店物業。而高速成長的中國出境旅遊消費群體正是這一投資趨勢的市場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