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楊朝清:18名大學生下海救人 “救人鏈條”令人欽佩

  • 發佈時間:2014-12-11 07:5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生與死的面前,“救人鏈條”等行為以樸素人性和命運共同體意識為支撐,讓人們見識了當代大學生和現代公民的責任與擔當,值得肯定和激勵

  在雪後零下10攝氏度的天氣下,河北省燕山大學的18名大學生和3名市民,近日手拉手站在海裏組成一條挽救生命的“鏈條”,成功將一名年輕女子救上岸。參與救人的一位學生説:“當時大家都很急,就直接衝到海裏救人了。”

  面對亟需幫助的陌生人,這些大學生和市民以純凈之心,建構了一條生命救援的“救人鏈條”。和前些年湖北省長江大學10多名大學生組成“人梯”下水救人一樣,“救人鏈條”既讓我們見識了人性閃光的偉大瞬間,也給人以前行的動力。

  樂於助人、見義勇為是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不過,在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當下,有些人完全從衡量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作出決定。從收益上看,見義勇為收穫的是社會文明和公共秩序,是一經産生全體社會成員都可以無償享用的公共産品;從成本上看,見義勇為可能需要個體支付代價。在公共精神缺失的背景下,見義勇為所倡導的價值理性逐漸式微,利他行為動機不足,冷漠旁觀就會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老人摔倒無人扶”也好,“無人讓座”也罷,失范現象的屢見不鮮,讓不少人産生道德焦慮感和“道德饑渴症”。

  儘管如此,依然有許多人在用行動去證明:面對生與死,明知向前一步可能是危險,還是有人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發自心底對善良的堅持,作為“社會人”的一份責任,讓“救人鏈條”為陌生女子搭建了一條生命通道。“救人鏈條”等行為以樸素人性和命運共同體意識為支撐,讓我們見識了當代大學生和現代公民的責任與擔當,值得肯定和激勵。

  從社會治理上講,人的現代化就是從“消極公民”轉變為主動理性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公民”。通過公共事務,將社會成員打造成為一個利益相關、關係相互、情感相係的有機整體,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健全弱勢群體的社會支援網路,為慈善公益找到民間支點,已經成為當下社會文明的新趨勢和新路徑。即使在社會轉型時期,每一個人的主動參與,依然可以點亮並溫暖別人的世界。(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朝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