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望城:統籌發展的時代變奏

  • 發佈時間:2014-12-11 02:29:4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吳礫星

  一個湖區小鎮,近年來了個蝶變重生。一是以前在這裡你哪怕把房子送人都沒什麼人有多大興趣,開發休閒旅遊之後很多人到這裡來買房子過去的房子,現在能拍賣到幾十萬元甚至兩百萬元;其次,過去這裡的居民沒有生財之道,現在賣芝麻豆子茶、賣甜酒、賣木錘酥糖,每天有幾百塊錢的純收入,一個月可以獲利幾千上萬元,一年賺個十萬二十萬元的也不少;第三是財政收入,以前縣裏每年對該鎮下達的財政指標是1萬元,開發之後現在是1200萬元。

  該鎮位於湖南長沙市望城區,叫靖港鎮。而與之一樣,其周邊的喬口、新康等鎮,過去都是望城最困難的鄉鎮,都要靠財政轉移支付,現在都變成了經濟強鎮。新康成了長沙市唯一一個連續兩年入選的“十快鄉鎮”,喬口鎮原來只有200多家門面,現在有了1200多家門店。

  這,僅是望城區統籌城鄉發展成果的一個縮影。

  望城是雷鋒的故鄉,地處湘江下游,人口54萬,其中農業人口30.2萬,2011年5月撤縣設區,成為長沙最大尤其是農村面積最大的新城區。

  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差距大,“城市病”是當前城鄉發展面臨的普遍性問題,也是望城區在發展進程中著力破解的難題。大城市近郊區的城鄉如何統籌發展?望城的實踐有著特別的參考價值。

  思路決定出路,落實思路才能真正踏上出路

  “先幹不評論、先試不議論、時間作結論”。望城人抓住中心鎮的文化靈魂,以大手筆復興“留得住鄉愁”的古鎮群,找到了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望城地處黃金水道湘江下游,擁有長達35公里的岸線資源,沿江山水洲城俱備,人文景觀薈萃。素有“小漢口”之稱的靖港、享有“千年陶都”美譽的銅官、被稱為“長沙十萬戶、喬口八千家”的喬口、曾是重要水岸商埠的新康,都在湘江水運歷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

  然而,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陸運取代水運成為主要運輸方式後,望城各大沿江古鎮已輝煌不再,多數陷入發展困境。

  近年以來,隨著融城建城的加快推進,望城區委、政府強烈地感受到,順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努力走出一條符合望城實際的小城鎮發展之路勢在必行。

  通過反覆調研論證,共識迅速形成決策:作為一個城郊傳統農業大區,望城最明顯的優勢是臨江近城,最獨特的資源是新興城市與優美鄉村並存,發展休閒農業與文化旅遊,促進城鄉一體化大有可為、前景廣闊。

  搶抓省、市推進沿江開發的重大機遇,望城果斷提出“打造一江(湘江)兩岸(河東、河西)四鎮(靖港、喬口、銅官、新康)”、“建設環湘江生態旅遊圈”為重點的小城鎮發展戰略構想。

  望城確定四鎮以復興古鎮群為主題,並從靖港鎮開始破題。創新的東西總有人一時難以接受,有人認為這“是在麻袋上繡花”、“只是一種文人浪漫”,有人認為“復興一個古鎮有先例,而復興一個古鎮群全世界都沒這搞法”、“政府投資主導開發風險過大、沒多大發展前景”。

  面對質疑,該區沒有回避,沒有退縮。開發古鎮是為了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再錯也錯不到哪去。先幹不評論、先試不議論、時間作結論,允許在探索中有失誤,不允許無所作為!靖港比銅官基礎好,先易後難,從靖港開始。”時任縣長譚小平在辦公會議上態度堅決。

  勇做“首吃螃蟹者”。2008年7月,望城在本級財力極其緊張的情況下,毅然籌資5000萬元作為引導資金,在靖港正式啟動古鎮保護性開發。僅僅1年2個月時間,通過修繕後的靖港古鎮重新開街,多處歷史文化遺跡基本恢復原貌,居民紛紛回歸,商戶商鋪林立,古色古香的靖港重現昔日的繁華,也重新進入遊人的視野。靖港,由一個原來破敗不堪的湖區集鎮,一躍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也是長沙地區唯一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的古鎮。

  探路成功的“靖港模式”讓望城人看到了古鎮群開發的可利可操作。

  “學靖港古鎮的發展模式,每個鄉鎮由區財政先借2000萬元,一鎮一特,一年後發展有了突破的,變藉為投。”2011年,縣改區後擔任區委書記的譚小平又提出了新思路。在靖港古鎮的示範引領下,不僅古鎮群再現了往日繁華,古鎮群以外的各個鄉鎮也煥發出青春活力。今年上半年全區接待國內外遊客即突破497萬人次,實現綜合旅遊收入24多億元,僅四大古鎮接待遊客就超過100萬人,同比翻了一番。

  找到出路,拓展出路

  望城人堅持“生態+文化+科技”的發展思路,以打造“公園式城區”為發展目標,找到了城鄉統籌發展的有力抓手

  古鎮群的復興,不單單是幾個點上的成功,更大的意義在於它還開啟了望城區城鄉互動、協同發展的新篇章。

  在復興古鎮群過程中,望城區就提出“四個越是”的城鄉統籌發展理念,即:“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久遠的就越是新鮮的,越是特色的就越是大眾的,越是生態的就越是現代的。”

  望城力求展現的文化特徵,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光。2012年9月,由農業部和湖南省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四屆中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節在望城舉行;2013年9月,全球26個聯盟城市市長代表、46國駐華使節、駐華使節團齊聚望城,共同倡議成立“世界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城市(城區)聯盟”,望城被推為該峰會的永久舉辦地;今年10月,聯盟又在望城舉行第二屆峰會主體活動,並正式命名為“湘江論壇”,190余名駐華使節、政府代表、國內外專著名家學者和中外媒體資深記者,同探城鎮發展,共話合作佳話……

  找到了出路,再拓展出路。望城區提出了“生態+文化+科技”,把全域作為一個大公園大花園大觀園來規劃建設和管理深度,作為在啟動古鎮群復興、找到區域城鄉一體化出路之後望城再次提升發展的嶄新思路,並使城鄉統籌發展再上層樓。

  譚小平這樣表述“生態+文化+科技”:“講生態就是要保護和利用好這些神韻畢現的城鄉環境,在生態的基礎上加上文化的東西,充分挖掘歷史故事、展示民風民俗,再加上科技這個現代化的元素,比如農村完善水電路氣訊等基礎設施,運用現代手段來進行挖掘、包裝,把城市裏的元素都加入進來,打造現代生活。”

  正是沿著這一思路,望城充分發揮望城山水洲城具備、歷史遺跡眾多的優勢,傾力打造宜居宜業、共建共用的美好家園。圍繞“水”、“綠”、“凈”、“美”做文章,使望城魅力倍增,如今的望城已然就是大花園、大公園、大觀園,一塊天賦神韻的都市田園。

  理念再創新,天地更廣闊

  勤奮的望城人變政府主導為引導,強化優化公共服務,重視褒舉鄉賢,激發中心村組自主自發建設美麗鄉村的熱情,找到了城鄉統籌發展的不竭動力

  只有7戶村民248人位於818.8畝面積的全山橋街道銀孔圍組,過去整體環境一直處於中下游水準。然而如今,這裡的人們自發掀起了整治環境的熱潮,整體環境穩居長沙市前列,原因何在?

  望城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銀孔圍組的美麗蛻變,得益於政府管理形式的轉變,望城過去對環境衛生投入不可謂不大,整治的決心不可謂不堅決,但效果欠佳,群眾仍然參與熱情不高,農村陋習難改。實踐證明政府大包大攬行不通。望城轉變理念,強化優化公共服務,通過制定以獎代補的政策,不大拆大建,不推山填土,因地制宜,美化生態,尤其是重視褒舉鄉賢,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現其自主管理。

  任何改變都是從點滴發生、從基層做起的。銀孔圍組作為城鄉結合部,村民忙於農活,戶戶養有雞鴨,現在要以城市的環境衛生標準來要求農村,許多村民都覺得這是“趕鴨子”上架。面對村民的一些習慣性抵制,組長胡丙炎採取用行動去引領大家,用真心去打動大家。他首先從自己做起,每天把庭院搞得乾乾淨淨,用花草適當作點綴,讓前來做客的村民眼前一亮,有心效倣的自然會向他請教。有些村民硬是不搞衛生也沒有關係,胡丙炎到他院子裏幫他搞,一次兩次下來,村民都被他的真心打動,自發參與進來。銀孔圍組就是在這位組長的帶領下乾淨起來,整潔起來。

  也正是因為望城近年以來有一大批“胡丙炎”這樣的基層參與者、帶頭人,望城農民才有熱情主動融入全區行動打造民風淳樸的美麗鄉村。

  在銀孔圍等眾多村官的帶動下,一批經濟強村、生態靚村、文化古村、文明新村紛紛涌現、聲名鵲起,彩陶源村獲評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金峙村、黃泥鋪村等一批示範村盡顯宜居村落特色。

  萬事興業為先。通過出臺扶持政策,望城也涌現了一大批民營企業家回鄉創業。近三年來,喬口漁都建設總投入9億元,其中民間資本近8億元;銅官古鎮建設中,吸引了國家級陶藝大師雍起林、省級工藝美術大師胡武強、“泥人劉”傳人劉坤庭等一批銅官籍陶藝大師回鄉創業,使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銅官傳統陶瓷燒制技藝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弘揚。千龍湖投資集團的董事長陳杏華,花自己的錢,做企業的工,想政府的事;他從村辦企業幹到鄉鎮企業再成為房地産“大亨”後,將大把的錢投回了家鄉格塘鎮,還承辦了“世界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城市(城區)聯盟”峰會,為民營企業承辦國際性會議開創了先河,為我國鄉村旅遊和休閒農業發展爭取了話語權。

  隨著“農事體驗、農家休閒、農業觀光”為主體的休閒農業蓬勃發展,“湘水神韻、都市田園”的生動景象逐步顯現。特別是2012年9月成功承辦中國(望城)第四屆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節以來,望城旅遊呈現井噴之勢,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增長達20%以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