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魯史古鎮:茶馬古道上的水墨畫卷

  • 發佈時間:2014-08-20 03:33:3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莊文勤

  有人説,這裡是馬幫馱出的第一要塞。

  有人説,這裡是滇西茶馬古道上的“小上海”。

  而我卻固執地認為,這裡是滇西茶馬古道上一幅風光旖旎的水墨畫卷。

  翻開地圖,從鳳慶縣出發,北行84公里,就可以到達雲南省鳳慶縣魯史古鎮。

  遠山如黛,滄江東流。古鎮遠觀粉墻黑瓦,近睹人流如梭;俯視街巷悠悠,仰望飛檐翹首……魯史古鎮,猶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在滇西茶馬古道靜靜地舒展。

  魯史古鎮居於瀾滄江和黑惠江之間,東南北三面環山,因地理位置險要,南來北往的行人在此定居,隨後就形成小鎮和古驛道上的一處重要驛站。

  有人説,魯史古鎮的人們是最具有人文的,他們還停留在古時純真務實的年代裏。無論是街邊滄桑的老房子、回蕩著古剎鐘聲的魁星樓、黛瓦磚墻的古戲樓,所到之處,歷史無不在這裡積澱、昇華、延續,千年不變。

  當然,最能承載歲月分量的是古鎮的建築。老街有多老,沒有人曉得,從長輩口中相傳的點滴資訊,也無法拼合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古鎮內的民宅建築主要是效倣北方的四合院和江浙風格的三合院為主,三米多寬的青石古道,由東向西把古鎮一分為二。魯史古鎮分為“三街、七巷、一廣場”,三街為“上平街、下平街、樓梯街”,暗喻天、地、人和。七巷為曾家巷、黃家巷、十字巷、駱家巷、魁閣巷、董家巷、楊家巷,暗喻七星朝鬥。一廣場又稱“四方街”,南北長52米,東西寬20米,可以容納3000人左右,歷史上逢年過節,討親婚嫁,都會請戲班在四方街古戲樓搭臺唱戲,非常熱鬧。

  走進魯史鎮,站在魯史完小教學樓樓頂,魯史古鎮全貌一目了然,黛色的瓦、飛翹的圓角,像是許多圓頭鯉魚聚在一起。

  沿著長長的樓梯街走下去,便可以到達古鎮的中心四方街。青石鋪就的樓梯街又長又陡,南北走向,長266米,寬4米,是滇西茶馬古道的過境段,也是古鎮最有特色的街道。在微雨時節,鋪路的青石滑溜溜的,一半是因為濕,一半是因為它的光滑。每塊青石都被磨得棱角全無,透亮得甚至可以映出人影,上面還時不時有小小如碗般的凹處,儲滿了雨水,倒映著天光檐影。這些凹處,就是千百年來馬幫經過時留下的蹄印。即使到現在,魯史也隨處可見賣馬掌、馬鞍等驢馬用具的舖子,人們依舊用驢馬馱著貨物悠悠地走在路上,一如他們的祖輩一般。

  白墻,格窗,拱門,飛檐。一條條老街,一節節青石,一道道深深淺淺的馬蹄印,每一個走進魯史的人,都會被魯史所折服,多少年已悄然走過,而今,她們依然在訴説著當年栩栩如生的歲月。

  看那兩旁樹立的木質結構層樓,風蝕了她的青春,顯現出無盡的歲月滄桑,墨色裏透露出古鎮的濃濃底蘊。拐過一街口,推開一扇虛掩的門,庭院深深的,一進、兩進、三進,從街中心穿過,可一直至街後的閣樓。這些老宅,堂屋寬敞,天井、天窗洞開,木樓梯、木地板、木套床,古色古香。不管你留意不留意,你到處可見石雕、木雕和磚雕。

  “半為山村半為市,可作農舍可作商。”小鎮就這樣年復一年的迎來送往著一隊隊馬幫,茶馬古道的繁忙亦月復一月維繫著小鎮勃勃的生機。如今,夜宿小鎮,大清早你就會被相聞的雞犬聲催起。老街熱鬧起來,“吱呀”的開門聲此起彼伏。生意人緩緩卸下那一塊塊高高的門板,伸個懶腰、打個呵欠後,在不遠處油炸點心的青煙和香味中,琳瑯滿目的小商品擺放出來了。布匹、醬菜、鐵鍬、水瓢……早市的生意自然興隆,老闆笑呵呵忙活著,這是小鎮一天的序曲。偶爾也能看見挂著鈴鐺的馬匹,馱著柴禾煤炭從街中心穿過,重蹈著古巷石板路上歲月留下的馬蹄印記。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