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看美國戰略決策如何變

  • 發佈時間:2014-12-11 01:31:3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美國總統奧巴馬近日提名原國防部常務副部長阿什頓·卡特為新一任國防部長,以接替不久前辭職的查克·哈格爾。一時間,外界對於未來美國戰略走向産生種種預測。要探討這一問題,就無法回避前任國防部長哈格爾任期內的“功”與“過”,必須對當前美國國防戰略進行分析。請看科技日報特約專稿——

  作為奧巴馬內閣中唯一的共和黨人,哈格爾成為民主黨中期選舉失利後第一個離職的內閣核心人物。哈格爾曾被奧巴馬讚為“模範”部長,儘管分析稱有“主動請辭”和“被動勸退”等説法,但不難看出,哈格爾的辭職與民主黨中期選舉的全面失利不無關聯,折射出美國未來政策可能出現的調整。

  任期內的“功”與“過”

  現年68歲的查克·哈格爾,是奧巴馬政府任期內繼羅伯特·蓋茨、萊昂·帕內塔後的第三任國防部長,于2013年2月27日宣誓就任。任期兩年內,哈格爾主張的對內政治政策和對外軍事戰略均頗受爭議。

  在國內,哈格爾努力完成削減軍費開支,進一步精簡軍隊,整頓核部隊軍紀,推動軍隊人員改革;鼓勵發展新軍事科技,提議發展新武器系統,扭轉美軍靠升級舊武器系統保持優勢的思路;提交新核武器《戰略》,調整美軍的戰略轉向。在國際上,哈格爾努力擴大同大國間軍事交流,積極建立軍事互信;處理應對地區事務和危機,例如敘利亞危機、伊朗核危機、烏克蘭危機、巴以衝突、打擊“伊斯蘭國”、應對埃博拉疫情等;穩步推進和落實“亞太再平衡”戰略,調整部署駐亞太軍事力量。哈格爾的一系列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然而,美國政府因在處理敘利亞問題、應對烏克蘭危機、打擊“伊斯蘭國”等方面的被動應對而飽受外界指責,導致奧巴馬政府支援率連續下降,作為國防部長的哈格爾自然難逃其咎。對於奧巴馬政府來講,哈格爾最大的使命是完成美軍從阿富汗的撤軍和削減國防軍費開支的任務,為政府提供政治支援。哈格爾有“功”有“過”,其離職既是現實需要,也有背後因素。

  辭職背後的“罪”與“罰”

  哈格爾曾應徵入伍參加越戰,是兩次獲得紫心勳章的老兵,在美軍官兵中擁有較高威信,而且哈格爾曾以其直言不諱的性格,旗幟鮮明地反對伊拉克戰爭,其政治意見符合奧巴馬執政理念。基於此,2013年奧巴馬力排眾議,提名哈格爾這位資深前參議員執掌五角大樓。

  哈格爾在任期間的作為基本是按照奧巴馬意願,因此被奧巴馬讚為“模範”部長。然而,其後期對一系列國際問題和危機的處理因為意見不同,使得白宮受到外界批評。

  首先是自動削減開支計劃啟動後,軍費過分的削減導致種種矛盾,使得哈格爾陷入尷尬的境地;其次是“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實施,在軍力部署以及處理與中、俄關係上同奧巴馬存在分歧;最後是對“伊斯蘭國”極端勢力的處置意見不統一,奧巴馬為了在復蘇國內經濟方面有所建樹,不願花費高昂的開支出動地面部隊。而哈格爾似乎更清楚“伊斯蘭國”的威脅,認為“伊斯蘭國”有潛力對美國本土或海外目標發動襲擊,僅憑空中打擊難奏其效,必須出動地面部隊打擊“伊斯蘭國”武裝。

  或許,正是對這一系列問題的“意見分歧”才是哈格爾辭職的主要原因。更何況中期選舉失利後,奧巴馬政府面臨著來自國內和國外諸多方面的壓力和眾多批評,美國當前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急需調整。這種情況下,哈格爾的辭職表面上是雙方達成的共識,實際上是白宮針對外界批評做出的反應,根本上則是民主黨輸掉中期選後,兩黨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辭職後美國對外軍事戰略的“變”與“不變”

  作為五角大樓的“掌門人”,美國防部長一直是歷屆政府的核心人物,而哈格爾由於種種原因始終未進入奧巴馬政府的決策圈,一直游離于核心圈之外。但無論如何,哈格爾的辭職都會引起外界對美國對外軍事戰略是否改變的諸多猜測。結合不斷變化的國際形勢以及美國對外政策的調整,筆者認為未來美國對外戰略在保持總體格局穩定的前提下也會發生一些變化。

  首先,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不會改變。儘管當前“伊斯蘭國”和敘利亞危機以及阿富汗問題不斷升級吸引了美國的注意力,但是作為一項長期的“既定國策”,“重返亞太”或“亞太再平衡”是美民主、共和兩黨的共識,是其國家利益和謀求維持主導世界霸權的具體體現。然而,隨著國力的衰落以及軍費的削減,美國的“世界警察”角色在亞太地區會顯得鞭長莫及。

  其次,美國的中東戰略會做出調整。“伊斯蘭國”的興起和壯大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美國以往中東政策的失敗。閉門思過、行動糾偏是美國中東政策發生變化的無奈之舉。可以預期,未來在空中打擊難以奏效的情況下,美國會聯合其北約和中東盟國以特種作戰的形式從空中、地面加大對“伊斯蘭國”的打擊力度,也會和敘利亞、伊朗等“宿敵”展開某種程度的有限合作。

  再次,利用烏克蘭危機與俄羅斯展開博弈的政策不會改變。烏克蘭危機已持續一年,現在看來危機的解決仍遙遙無期,因為烏危機的儘早結束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一方面,美可利用烏克蘭危機從政治孤立、經濟制裁到軍事推進,全面打壓、遏制俄羅斯;另一方面美可以利用烏克蘭危機造成的歐洲“緊張局勢”拉攏歐洲的北約成員國,使其加強防務,增加軍費,為其全球軍費開支分憂解愁。

  (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