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科技果”結滿農民“搖錢樹”

  • 發佈時間:2014-12-10 03:31:4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楊志華通訊員馮文星

  正當許多科研院所、科研人員為科研成果苦尋出路、為科技創新苦尋突破點的時候,正當許多地方政府渴望農業産業快速發展、農民朋友翹首企盼新技術新品種的時候,正當人們為市場經濟下科技如何服務三農憂心忡忡的時候,偏居廣東湛江一隅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亞所”)不為所困、默默無聞地走過了60年。

  “南亞所成立60年來,立足廣東,服務熱區,重點服務雷州半島、金沙江幹熱河谷區域和廣西右江河谷地區。我們一直堅持全心全意服務三農的宗旨,田間地頭找課題,果園枝頭找答案,先後獲得120多項科研成果全部用於三農,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真正讓‘科技果’結在農民的‘搖錢樹’上,實現了農民和專家各得其所、院所和地方互利共贏,走出了一條科技服務三農的創新之路。”謝江輝所長不無自豪地説。

  近日,記者走馬南國,探尋這一被稱為“南亞所現象”的奧秘。

  “荔枝升級”開創服務三農與科技創新的雙贏局面:讓農民得實惠,讓專家出成果

  “荔枝多結果,多虧南亞所;種了荔枝樹,有了搖錢樹。”雖然早就過了荔枝豐收的季節,廣東省廉江市吉水鎮良龍山村荔農梁文帥臉上依然洋溢著“妃子笑”般的喜悅,當著南亞所國家荔枝龍眼産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黨委書記兼副所長王家保和荔枝專家李偉才的面,道出了心裏話。

  2006年前,像當地大多數荔農一樣,老梁的120畝果園種的也是“白蠟”、“懷枝”、“黑葉”等低劣品種,加上高密度種植,荔枝園畝産800斤左右,年收入不足5萬元,基本上賠本賺吆喝。自2006年起,南亞所在當地推廣了“荔枝老低劣果園改造技術”,謝江輝、李偉才等專家頂風冒雨三天兩頭紮在老梁的荔枝園,幫助他嫁接上了優質品種“妃子笑”和“桂味”,用上了配套的安全高效栽培技術。隨後這些年,他的荔枝園逐年增産,畝産已達到2500多斤,加上品種優良,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客商紛紛到府高價訂貨,每年年收入有40多萬元。

  為了擴大輻射能力,南亞所以老梁的荔枝園為示範園,指導老梁組織當地100多戶荔農成立了“廉江宏揚水果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近5000畝荔枝園“轉型升級”。與此同時,南亞所聯合廉江市政府大力推廣這項技術,目前,“妃子笑”、“桂味”等優質品種已經在廉江的種植面積高達17萬畝。南亞所以其在荔枝等方面的獨特技術優勢成為全國荔枝龍眼産業技術體系的主力軍,“荔枝老低劣果園改造技術”領先全國,“荔枝高産高效關鍵生産技術的整合與推廣應用”榮獲中華農業科技一等獎。

  2014年南亞所被農業部列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整合示範基地”。

  如此這般,在服務三農過程中,農民得到了新技術、新品種,技術難題解決,品種改造、産量增加,收入提高;對於南亞所來説,原本源於三農的科研課題、科研項目、科研成果,在為農民服務中得以推廣和創新。沿著“荔枝升級”這條雙贏之路,南亞所又演繹出了“鳳梨的高歌猛進”、“芒果的改朝換代”“青棗的後來居上”、“甘蔗的突出重圍”“劍麻的頑強堅守”一幕幕更精彩的故事。

  “芒果西進”創出科技服務與成果推廣相結合的多元模式:讓科技進農家,讓産業得拓展

  11月11日上午,南亞所芒果專家、即將挂職攀枝花仁和區副區長的姚全勝就在攀枝花新農學校的培訓班上開講,從芒果産業佈局、種植潛力、商業價值、生産技術等方面給果農上了生動的一課。姚全勝已經記不清這是多少次給果農講課了。

  新農學校校長趙家華告訴記者,2004年,他在當地政府的支援下建起了新農學校,在南亞所的指導下,樹立了“新思想、新觀念、新農民,新技術、新生活、新農村”的“六新”宗旨。為增強學校技術力量,提高服務水準,新農學校與南亞所進行了深入合作,並組建了農民科技服務隊。一般問題,服務隊就地解決,當地無法解決的難題南亞所專家出馬。專家們針對芒果不同生長季節存在的問題,定期到攀枝花指導。南亞所先後挂職的范輝建、馬小衛、王松標等芒果專家也是新農學校的全天候老師。與此同時,南亞所還定期邀請新農學校的優秀學員到廣西、海南和廣東湛江等芒果主産區現場觀摩培訓,以開拓學員視野,增強發展信心。

  作為鋼城的攀枝花為何結緣芒果?謝江輝所長回憶,1996年,原農業部部長何康、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良恕、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名譽院長黃宗道等老專家到攀枝花實地考察。他們認為攀枝花得天獨厚的光熱資源、氣候特徵和地理條件,適合成熟晚、品質優的芒果生産。為此,他們提出了在攀西地區發展10萬畝優質芒果的建議。1997年3月,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與攀枝花市簽訂了市院合作協議,而作為熱科院開展芒果研究最早、研究基礎最好的南亞所責無旁貸挑起大梁。在派遣幹部挂職的同時,南亞所組織了芒果課題組成員為核心的科技服務團隊,依據當地區域特色和氣候特點,主要在培育晚熟芒果品種和推廣晚熟技術上下功夫。

  為了讓農民儘快掌握芒果技術,南亞所先後與攀枝花銳華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銳華公司”)、攀枝花農林科學研究院、新農學校等單位簽署科技合作協議,採取“科研院所+地方政府+新農學校+農民技術員+農戶”的模式(簡稱“新農學校模式”),建立示範基地、聘請技術指導員、培植示範戶、組織多層次科技培訓與現場指導,先後培養科技示範戶5000多戶,培訓農民達3萬餘人次,使新品種新技術的普及率在80%以上,技術入戶率在95%以上。攀枝花經作站站長黃朝舉説,目前,包括攀枝花在內的金沙江幹熱河谷流域目前芒果種植總面積近50萬畝,收穫面積達30萬畝,果農收入超10億元。

  芒果西進,推動攀枝花芒果産業大步前行和果農收入大幅增長,也讓南亞所收穫頗豐。從2007年以來,南亞所與銳華公司合作,在銳華公司金河基地共建雜交育種基地,姚全勝每年都在這個基地開展以豐産優質晚熟為目標的雜交育種工作,先後培育了芒果雜交後代群體1000多株。他告訴記者,南亞所還與銳華公司和當地有關單位聯合承擔了農業部熱帶作物重大技術推廣專項3項、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3項、四川省科技富民強縣項目2項,形成省部級技術成果3項,省部級獲獎成果2項。

  “新農學校模式”推動了“芒果西進”,讓芒果技術走進攀枝花千家萬戶,而“農家課堂”模式讓廣西右江河谷的果農們真切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這種“院所專家+縣科技局+農家課堂+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科技推廣創新模式,是以村、屯為單位,從芒果種植大戶中遴選學員,成立專業合作社,縣科技局依託專業合作社,向種植大戶徵集問題,根據時節向南亞所反饋,南亞所的專家依據徵集的問題在農民家裏設立課堂,固定地點開展培訓。

  以“院所+高校+企業+科技小院+農戶”為一體的科技小院推廣模式更是富有特色。2011年,南亞所與中國農業大學和天脊煤化工集團合作,在雷州半島的徐聞縣甲村建起了科技小院,三方各派科技人員長期駐守小院裏,開展水肥一體化和高産高效生産關鍵技術的應用和推廣,第一時間掌握農民需求,零距離為農戶提供服務。而今,這種科技小院已經在雷州半島廣受農民讚譽。

  “堅果北上”趟出科技推廣與産業扶貧相結合的新路子:讓外來堅果落地生根,讓貧困農民脫貧致富

  1992年7月,一位叫陸超忠的年輕人懷揣“澳洲堅果紮根中國”的夢想進入南亞所,這個從澳大利亞引進、果仁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超過64%的食用堅果,被譽為“堅果之王”。這樣一個好東西到底能不能在中國推廣?經過多年試種,陸超忠和南亞所的同伴們發現,位於老少邊窮的雲南、廣西的熱帶、亞熱帶地區特別適合澳洲堅果生長,這個産業發展起來,可幫助貧困地區的農民脫貧致富。

  但是澳洲堅果引入我國時間短,認識的人寥寥無幾,陸超忠和他的團隊到雲南、廣西適宜種植澳洲堅果的山區挨家挨戶推廣,免費提供種苗和技術,磨破了嘴皮大家也不要。為了讓農民早日接受這個致富堅果,他們另辟蹊徑,把重點放在規模較大的企業,以企業為主體開展科技推廣,再以企業輻射和帶動周邊農戶種植澳洲堅果,這種“科研院所+公司+農戶”的模式大獲成功。

  接著,南亞所乘勢而上,與地處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雲南省德宏州、西雙版納州、臨滄市及廣西梧州市、崇左市相關企業和農戶達成澳洲堅果技術合作協議,從1996年底開始,派堅果專家分赴這些地方,每年對當地的農戶學員進行技術培訓。

  最近幾年,廣東和廣西柑橘産區由於黃龍病的危害,亟需進行産業轉型,陸超忠和他的團隊到這些地方,以澳洲堅果為柑橘替代作物,進行了大量試種研究和示範種植,澳洲堅果成為當地首選的替代作物,深受農民的歡迎。

  2013年7月11日,南亞所又同貴州省農科院熱作所簽訂了科技合作協議,共同成立“貴州澳洲堅果研究中心”,派專家駐點幫扶,技術指導。他們還從南亞所帶來了40多個優質澳洲堅果品種進行試種推廣。

  現如今,我國澳洲堅果産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滇、桂、黔、川、渝、粵六省區已推廣55萬畝,成千上萬的貧困農民因此脫貧致富。南亞所的“澳洲堅果引種試種”成果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澳洲堅果扦插繁殖快速育苗技術”獲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澳洲堅果嫁接和扦插育苗核心技術分別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南亞所也成為全國“澳洲堅果”科研排頭兵。

  “政策下移”形成激勵扶持與考核監督相結合的長效機制:讓駐點下鄉常態化,讓服務三農長期化

  “下午,我們路上碰到的農戶大多在收穫鳳梨苗,而將近18個月的生長期使得鳳梨的栽培管理較為辛苦繁瑣,尤其是人工澆水施肥,難度大且很難均勻,我們所的同事們在科技小院做的‘鳳梨水肥一體化’可以很好解決這一難題,只是希望這一技術能夠儘快推廣,使更多的農民受益!”這是南亞所新入職的科技人員馬智玲到科技小院駐點寫下的日記。

  像馬智玲一樣,南亞所的新進科研人員第一年都要去新農學校、科技小院、農家課堂等基地駐點鍛鍊一月,住在農村,和農民交朋友,調查産業需求,發現問題,每天撰寫一篇工作日誌。在南亞所,不僅是新入職人員,所有科研人員每年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到産業中去、到田間地頭去,和農戶同吃同住同勞動。

  基地駐點制度只是南亞所服務三農制度的一種。王家保介紹説,所裏制定了一整套全面服務三農管理辦法,成立科技開發與服務三農辦公室,要求科研人員一方面針對農民生産中的實際問題,開展科技諮詢、科技培訓、技術指導、政策宣傳,提供新品種、新技術、新資訊。另一方面,開展産業調研,解答農民需求,幫助地方政府、涉農企業制定産業發展規劃、聯合申報科技項目、建立示範基地、培育産業基地。

  為農不坑農、幫忙不添亂是南亞所人堅守的“底線”。在開展服務三農活動時,科研人員嚴守紀律,嚴禁向基層單位、農戶提不合理要求;嚴禁利用示範基地、合作企業,私自生産、銷售或轉讓自己的科技産品、科技成果。服務三農經費由所裏統一提供,還按正常出差發放補助,年終科技服務三農的考核作為幹部選拔任用、培養教育、分配激勵、職稱晉陞優先的重要依據。

  如何檢驗服務效果?記者在南亞所服務三農辦公室看到了三張表:《服務三農備案登記表》、《科技示範推廣面積統計情況年報表》、《服務三農經濟效益年報表》。辦公室副主任李國平指著第一張表介紹説,每次開展科技服務時,科研人員都要填寫這張表,把服務時間、地點、對象、人數以及服務對象聯繫方式一一登記,對服務內容、服務對象反映的問題、問題解決辦法作簡要説明。同時,提供服務過程中現場照片至少5張。後面兩張表,每年年底上報,把全年推廣示範面積、服務前後産量收入對比詳細填寫,服務效果如何,一目了然。

  現如今,南亞所服務三農機制已輪廓清晰,服務三農意識已深入人心。每當農業部、熱科院和當地政府組織冬春科技培訓、科技活動月時,南亞所科技人員走在最前面;每當颱風暴雨來臨、農作物遭受災害時,南亞所幹部職工都衝在第一線;在新農學校裏,在科技小院中,在農家課堂上,到處都能看到南亞所專家們忙碌而熟悉的身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