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2014年《醫改藍皮書》發佈 去行政化是新醫改必由之路

  • 發佈時間:2014-12-09 13:4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陳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9日訊(記者陳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今天共同發佈的《醫改藍皮書:中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報告(2014—2015)》指出,新醫改政策試圖從多個方面破除長期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醫療市場的政府壟斷,如鼓勵社會資金興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在醫療衛生領域初步引入競爭機制等。但改革效果不顯著,以公立醫院為中心,長期形成的醫療領域的行政壟斷現象仍然嚴重,醫療資源的市場化程度依然很低。當前需要對全面改革進行頂層設計,去行政化是新醫改的必由之路。

  報告指出,新醫改涉及的爭鳴問題主要有十個方面:一、政府與市場:政府管制V.市場機制;二、公立醫院改革:公益性V.市場化、管辦分開V.去行政化;三、醫師制度改革:單位所有V.自由執業;四、藥品價格管制:集中招標V.自願議價;五、醫療資源配置:集中化 V.均等化;七、醫患關係:和諧V.衝突;八、中醫藥:神化V.危機;九、醫療保險:提高籌資水準V.降低自費標準;十、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行政管理V.行業監管。

  報告指出,政府投入大量公共財政資金進行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建設,主要是為了解決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希望將90%的一般醫療問題在基層解決。但實際情況卻事與願違。根本原因是行政配置醫療資源造成了城市大醫院從醫療設備和醫療人員以及醫療水準在醫療資源中佔絕對優勢。而基層醫院特別是社區衛生服務站存在人員結構欠合理、人員素質低下、技術力量不強、服務品質不高、內容單一等問題。基層群眾對基層醫療服務機構醫護人員的診療技術普遍缺乏信任。

  報告認為,民營資本進入醫療領域,形成多元化的辦醫格局,一直是政府所倡導,但民營資本進入醫療領域時,還是會遇到許多“玻璃門”與“天花板”。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醫藥衛生領域,首要的任務是要徹底清除對社會辦醫的歧視政策,讓社會力量所辦醫院機構與公立醫院享有平等的政策(政府取消對公立醫院的補貼,或者二者都補),進行公平競爭,與醫院有關的一切要素資源可以自由流動與自由交易(醫生自由執業,不是多點執業)。其次,衛生行政部門切實履行行業監管職責,嚴格執行國家法律與政策,尤其是嚴格監管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運營。同時,這樣的監管政策對公立醫院社會辦醫一視同仁。

  報告還指出,我國新醫改機構設在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是改革難以徹底的原因,因為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與公立醫療機構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利益聯繫。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是公立醫院的主管機構,同時又要推進公立醫院“管辦分開”、“政事分開”的改革職能,有時就變成了自己監督自己。報告強調,改革沒有回頭路,“再行政化”肯定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衚同。只有在衛生行政部門通過不斷改革逐步卸下行政管理負擔之後,回歸其應當承擔的市場監管職責,我國醫療衛生行業的市場秩序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來。當政府的衛生監管部門以中立者的身份行使監管職能時,無論是公立的醫療機構還是民營的醫療機構,甚至是私人診所,都在相同的規則下平等競爭,醫療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才能真正實現。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